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是首要任务。也就是说,在传授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语文教师不可忽视或掉以轻心的是品德教育、人格培养,即更承载着用经典文章感染熏陶人,用先哲思想启迪人,用先烈事迹召唤人,用厚重历史教化人。
1.经典作品感染人
语文教学是美文教育,因此美的熏陶、美的迁移必不可少,学生从语文课堂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的润化。学习散文《荷塘月色》、《黄鹂》、《黄山》等,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荷花的清香,荷叶的亭亭如盖,淡淡的月光,淡淡的哀愁,如诗如画的采莲姑娘;黄鹂的可悲可怜与可爱,在适宜的环境中草长莺飞,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孔乙己》、《变色龙》、《祝福》、《老人与海》、《边城》等小说,不仅仅人物塑造很成功,更是社会前进的厚重和艰难的象征,多少小人物在有限的生命里挣扎前行,多少小人物无法把持自己的命运的彷徨与挣扎,这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做普通小人物要像翠翠般真纯无瑕,像桑迪亚哥般永不服输,而剔除虚伪、穷酸、迂腐、狡猾和迷信。这类内容的熏陶感染将带给学生终身的教益,终身的财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这类题材的文章不少,教师始终抓住这点牢牢不放,把培养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养作为每节课的必需,在日积月累中达到预期的目的。
2.先哲思想启迪人
语文课本选录了大量导师先哲大家的文章、先秦诸子选读、古代散文选读、革命导师的文章,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鲁迅的精神》、《讲讲实事求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先秦诸子选读》等,这些文章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问题:课堂上教的重点在哪里?我认为就是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首先要吸取先哲大家导师的思想,思想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应从思想出发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来纠偏与匡正。先秦大家的文章思想深邃,文化精髓比比皆是,教师只有抓住本质,引导讨论,具体阐发,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学生在先哲思想的普照下受到启迪,才向目标迈进。如儒家思想的“仁爱”、“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道非道,非常道”,法家的“依法治国”、“以刑去刑”等。学生在了解这些思想主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对社会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从中学会做人处事,学会用理性用法规看待处理事情,在理性的光芒中照耀,在法治的刚性中徜徉。鲁迅的文章充满智慧和思辨,毛泽东、恩格斯的文章统观历史、宇宙的豪气,都必须紧紧抓住,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在学生的心灵里栽植先哲导师思想的幼苗,在不断的浇灌过程中,相信会逐步成长为参天大树。
3.先烈的事迹召唤人
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抛弃了“诚可贵”的生命和“价更高”的爱情,而甘愿“为自由”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是何等的豪情,何等的珍贵,这类珍贵的题材若不很好地使用,传授给学生,则悔之晚矣。《与妻书》、《可爱的中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松树的风格》、《七根火柴》等,编者匠心独运,煞费苦心,教者要真正发挥教材内容的功用,让革命的光彩闪耀在学生心中,使之生根发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学校从学生抓起,日积月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十分关键。革命先烈精神不朽,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谭嗣同“未闻中国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焉,有之,请从嗣同始”,红军战士在茫茫的草地沼泽中心向太阳,坚信革命必胜;革命领袖意志坚定,带领革命者英勇向前,这些活生生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无不让人掩面而泣,垂泪敬仰。语文老师很好地利用这些教材资源,拓展延伸,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灵由激动、感动到行动,一定会从中汲取力量,获得精神资源,做对社会、对人民有成就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重视这些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课堂上适时地点拨利用,触动学生的心灵,化为精神力量,作为教师,是很顺当、很自然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4.厚重的历史教化人
常言“文史不分家”,历史就是人物与事实结合。语文课本中选用的历史典籍不少,学生在感受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汲取养料,涵养德性,如《史记》、《汉书》、《三国志》、《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国语》、《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选文文字较浅显,但思想教育内容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是进行人格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教材。这些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他们为了理想和事业,遭受着磨难与不幸,从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信仰的坚守。曹刿(论战)、邹忌与齐王、项羽与刘邦、李陵与司马迁、屈原与贾谊、庄宗、陆游、文天祥等,这些历史人物都有独自的人生历练,在历史上书页上浓墨重彩,他们或叱咤风云,或逆旨强谏,或善言进谏,或顾此失彼,不一而足,总之,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都十分宝贵。语文课堂不应只解读文字表面和基本的内容,而应以此为基础,适时引导学生挖掘诱导,启发深思,让学生讨论畅谈体会,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得到人生的经验或教训,心有所思、心有所动、心有所得,日积月累,聚沙成丘,几年下来,必会潜移默化,受益匪浅。
总之,教材是例子也是依托,以具体内容为依据,时刻不忘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德育为首,育人为先,切实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教师必须精研语文教材,尽力发掘人文教育点,让学生逐步懂得做人的准则,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做有教养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正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到的:“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以升学率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语文课堂才永远会焕发出活力和精彩,才永远会成为学生的所爱、所思的场所,才会给学生的人生种植上松柏,四季常青。
1.经典作品感染人
语文教学是美文教育,因此美的熏陶、美的迁移必不可少,学生从语文课堂上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美的润化。学习散文《荷塘月色》、《黄鹂》、《黄山》等,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荷花的清香,荷叶的亭亭如盖,淡淡的月光,淡淡的哀愁,如诗如画的采莲姑娘;黄鹂的可悲可怜与可爱,在适宜的环境中草长莺飞,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孔乙己》、《变色龙》、《祝福》、《老人与海》、《边城》等小说,不仅仅人物塑造很成功,更是社会前进的厚重和艰难的象征,多少小人物在有限的生命里挣扎前行,多少小人物无法把持自己的命运的彷徨与挣扎,这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做普通小人物要像翠翠般真纯无瑕,像桑迪亚哥般永不服输,而剔除虚伪、穷酸、迂腐、狡猾和迷信。这类内容的熏陶感染将带给学生终身的教益,终身的财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这类题材的文章不少,教师始终抓住这点牢牢不放,把培养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养作为每节课的必需,在日积月累中达到预期的目的。
2.先哲思想启迪人
语文课本选录了大量导师先哲大家的文章、先秦诸子选读、古代散文选读、革命导师的文章,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鲁迅的精神》、《讲讲实事求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读》、《先秦诸子选读》等,这些文章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问题:课堂上教的重点在哪里?我认为就是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首先要吸取先哲大家导师的思想,思想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应从思想出发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来纠偏与匡正。先秦大家的文章思想深邃,文化精髓比比皆是,教师只有抓住本质,引导讨论,具体阐发,适时适度地指导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学生在先哲思想的普照下受到启迪,才向目标迈进。如儒家思想的“仁爱”、“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道非道,非常道”,法家的“依法治国”、“以刑去刑”等。学生在了解这些思想主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对社会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从中学会做人处事,学会用理性用法规看待处理事情,在理性的光芒中照耀,在法治的刚性中徜徉。鲁迅的文章充满智慧和思辨,毛泽东、恩格斯的文章统观历史、宇宙的豪气,都必须紧紧抓住,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在学生的心灵里栽植先哲导师思想的幼苗,在不断的浇灌过程中,相信会逐步成长为参天大树。
3.先烈的事迹召唤人
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抛弃了“诚可贵”的生命和“价更高”的爱情,而甘愿“为自由”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是何等的豪情,何等的珍贵,这类珍贵的题材若不很好地使用,传授给学生,则悔之晚矣。《与妻书》、《可爱的中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松树的风格》、《七根火柴》等,编者匠心独运,煞费苦心,教者要真正发挥教材内容的功用,让革命的光彩闪耀在学生心中,使之生根发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学校从学生抓起,日积月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十分关键。革命先烈精神不朽,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谭嗣同“未闻中国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焉,有之,请从嗣同始”,红军战士在茫茫的草地沼泽中心向太阳,坚信革命必胜;革命领袖意志坚定,带领革命者英勇向前,这些活生生的、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无不让人掩面而泣,垂泪敬仰。语文老师很好地利用这些教材资源,拓展延伸,积极引导,学生的心灵由激动、感动到行动,一定会从中汲取力量,获得精神资源,做对社会、对人民有成就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重视这些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课堂上适时地点拨利用,触动学生的心灵,化为精神力量,作为教师,是很顺当、很自然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4.厚重的历史教化人
常言“文史不分家”,历史就是人物与事实结合。语文课本中选用的历史典籍不少,学生在感受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汲取养料,涵养德性,如《史记》、《汉书》、《三国志》、《左传》《吕氏春秋》、《战国策》、《国语》、《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选文文字较浅显,但思想教育内容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是进行人格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教材。这些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他们为了理想和事业,遭受着磨难与不幸,从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信仰的坚守。曹刿(论战)、邹忌与齐王、项羽与刘邦、李陵与司马迁、屈原与贾谊、庄宗、陆游、文天祥等,这些历史人物都有独自的人生历练,在历史上书页上浓墨重彩,他们或叱咤风云,或逆旨强谏,或善言进谏,或顾此失彼,不一而足,总之,他们的经验和教训都十分宝贵。语文课堂不应只解读文字表面和基本的内容,而应以此为基础,适时引导学生挖掘诱导,启发深思,让学生讨论畅谈体会,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得到人生的经验或教训,心有所思、心有所动、心有所得,日积月累,聚沙成丘,几年下来,必会潜移默化,受益匪浅。
总之,教材是例子也是依托,以具体内容为依据,时刻不忘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德育为首,育人为先,切实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教师必须精研语文教材,尽力发掘人文教育点,让学生逐步懂得做人的准则,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做有教养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正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到的:“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以升学率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只有认识到这一点,语文课堂才永远会焕发出活力和精彩,才永远会成为学生的所爱、所思的场所,才会给学生的人生种植上松柏,四季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