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根溯源乃人类之天性,中国古代各地普遍存在的堂号和堂联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堂号和堂联是中国家族文化中一种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
一
何谓堂号、堂联?
堂号,就是祠堂的名号,旧时用来标志某一姓氏或姓氏的某一重要分支。堂号一般以姓氏发祥地和始祖居住地为名,也有的以宗支的发祥地为名,还有为纪念、弘扬先祖的官衔、业绩、德行、嘉言、著述等而自立的堂号。一般说来,不同的姓氏堂号也不同。同时也有同姓不同堂号的,如杨姓的堂号至少有七个:“关西堂”、“弘农堂”、“清白堂”、“四知堂”、“绍德堂”、“敦睦堂”、“衔善堂”;肖姓有“河南堂”、“吴兴堂”、“扶风堂”、“敦睦堂”,等等。在古代,堂号主要是刻写在宗族祠堂的门头上,或刻写在其他属于宗族所有的公用建筑上,如宗族学校等。也有的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斗笠、扁担、谷仓、箭袋等物件上面。在古人心目中,刻写堂号、传承堂号的意义在于表示子孙纵使漂泊万里,仍然不忘故土祖根。
堂联,是楹联的一种形式。所谓堂,包括厅堂、殿堂、公堂、学堂、祠堂、庙堂等具有特殊功用的建筑。人们根据这些堂室的不同作用,联系到室内主人的身世、背景,写上一副内容相关、格律对仗的楹联,置于堂室之上,或张贴于大门口,故一般称之为堂联。现在,只有客家人还保留着贴堂号、堂联的习俗,即使在海外的客家人也不例外。
二
客家堂号可分两种,下面结合我在广西调查时,看到的一些客家堂号及其来源,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第一种,取自本姓氏祖先生息地,称郡号,其中又有发祥郡号和望出郡号之分。如:
1.江夏堂。江夏堂是流行最广的一个黄姓堂号,源于江夏郡,从周末的黄石公开始,包括名列二十四孝的汉代名士黄香,黄氏的早期先祖,都繁育于江夏,在此奠定了这个家族的基业,所以族人多以江夏堂为家族的标志。
2.眉山堂。宋朝名臣苏轼、苏辙是四川眉山望族,为了纪念先圣,树立榜样,鼓励后辈,苏氏写眉山第。
3.新安堂。古姓在山西代郡著名,代郡又称新安郡,所以贺州钟山县很多客家古姓都用新安第作堂号。
第二种,为纪念、弘扬先祖的官衔、业绩、德行、嘉言、著述等而自立的堂号。如:
1.商贤堂。彭祖在商朝当守藏史官,协助商王治理朝政,并管理典籍制度和从事祭祀礼仪。彭咸为商朝大夫,规谏商王行为不妥,得不到采纳,投水而死。后人认为他们两人是大臣的榜样,是商朝贤人,故彭氏以商贤堂为堂号。
2.柱史堂。周代设史官,常立在殿柱下,又称柱下史。李耳(即老子)当过周朝柱下史官,故李氏以柱史堂为堂号。
3.金鉴堂。唐朝的张九龄曾在唐玄宗生日时,将自己所作的《千秋金鉴录》一书作为礼品献给玄宗。后张九龄当宰相,很忠直,极力陈说当时政事的得失,推荐贤达人士。他死后,世人很怀念他。故张氏书金鉴二字作门第。
此外,还有周姓的爱莲堂、王姓的三槐堂、曾姓的三省堂等,也都属于此类堂号。
堂联,一般是四字联,也有五字联、七字联,甚至有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的长联。其特点,是通过对联的形式,将姓氏的发祥地、祖先的居住地、祖先的姓名字号和官位、祖先的嘉行等内容艺术地反映出来,以此数典记祖,不忘故土祖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堂联称为姓联也未尝不可。堂联除了用于祠堂外,还张贴于祖屋,甚至张贴于各家各户。无论在何处,人们一看堂联,便知道此家族姓什么、祖籍何处及其他族姓特征。
堂联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家族祭祀祖先的祠堂所安置的堂联;一种是作为个人祠庙、纪念馆的堂联;另一种是家人居住的堂室所安置的堂联。
1.宗祠堂联
宗祠堂联是祠堂文化的典型产物,大致可分三类。
(1)寻根溯源,不忘故土祖根。
中国人十分重视自己的来龙去脉,崇拜祖先,热爱故土,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有这方面的“寻根联”。有不少宗祠堂联是追寻自己本支世系的开基祖与发祥地的。如贺县芳林黄氏祠堂联云:
缅怀财公,自兴宁,历岭南水陆山川,披星戴月,俯仰芳林,处处逢源方创业;
殷期吾辈,扬祖德,为军政工农商学,出类拔萃,腾飞贺邑,行行锐意展鸿图。
上联指出祖先是财公,从广东的兴宁出发,经过艰苦的跋山涉水才来到广西贺县的芳林;下联期冀黄氏后人缅怀祖先,发扬祖先美德。
(2)表彰先贤,弘扬光荣历史。
这方面的内容占了堂联的很大一部分,通过描写本姓氏名人的文才武略、道德文章、嘉言懿行,弘扬祖先丰功伟业,反映宗族赫赫声望,借以振奋宗族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这类堂联也称为“史迹联”。如吴氏顶梁联云:
承家嗣之令德,孝于父,忠于君,扶植万古纲常,至德流芳垂奕祀;
绍季子之高风,恭乎兄,让乎国,周旋一家友爱,延陵昭燕炳千秋。
指吴氏先祖古公父有三子。古公最爱幼子,想把封国传给幼子季历。长子泰伯、次子仲雍深知此意,有意实现其父愿望。父死后,长子、次子远出江南,让季历继承封国。后来泰伯、仲雍也成为吴地的君长。这副对联是立意歌颂他们祖先的谦让美德。
(3)训勉后人,激励家族不断进取。
这类堂联的立足点是从训勉后人的角度出发,告诫子孙珍惜家族声望,努力进取,不要辱没了列祖列宗。因此,这类堂联也被称为“训勉联”。如广西柳城县屏村黄氏宗祠有联云:
政羡颍川,文推江夏,事著在当年, 携谱牒探本溯源休忘祖德;
基开柳邑,祠创屏村,统垂宜今日,愿后人勤耕苦读毋负家声。
2.名人祠庙联
在历史名人中,有的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后人在他们生前的居住地、创业地、逝世地以及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活动地修建了祠庙或纪念堂,以寄托思念之情。许多文人撰联置于堂前,颂扬他们的功绩与德行。
如伏波祠,位于博白顿谷乡马门村南流江边。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交趾时,乘船过南流江马门滩,因水流湍急,乱石阻塞,马援即停船疏凿,附近乡民自发前来协助疏河,使汉军顺利通过这一险滩。后马援班师时,又再开凿险滩,以便利舟船通过,还置两块石碑于江岸,刻文感谢乡民,乡民后来在此立祠纪念马援。伏波祠占地170平方米,前座通高7.5米,后座通高8米,门联为:“功高东汉,感震南交。”
3.民居堂联
人们为了炫耀本姓氏家族的光彩,将一些在官场、文坛有作为、有名望的人物及其典故写进联语,以光宗耀祖,激励后人。这些对联往往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如黄姓最常见的家用对联有这么两副,其一为:
教化第一,孝友无双。
上联说的是黄姓颍川始祖黄霸;下联说的是黄姓江夏始祖黄香。
其二为:
飘飘意气,汪汪澄波。
上联说的是北宋时期黄伯思,史称其“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之意”;下联说的是东汉时的黄宪,字叔度,据说他文才高绝而不幸早夭。
三
总之,客家人以堂号、堂联的形式,宣扬和怀念历史上本族祖先中的著名人物,以提高本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同时通过对祖先德、行的赞美来教育后人,期望子孙能发扬本族先人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上光宗耀祖。堂号、堂联体现了客家人尊祖敬贤、爱国爱乡、勤恳创业、重视文化教育、重人品、重家风等优良品德。
当然,客家的堂号堂联也有其消极的成分。有些堂号堂联宣扬了封建宗法伦理观念,一些内容也有牵强附会、炫耀渲染的缺点,这些都应辩证分析,科学批判。但从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讲,堂号与堂联仍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宝贵资料,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
何谓堂号、堂联?
堂号,就是祠堂的名号,旧时用来标志某一姓氏或姓氏的某一重要分支。堂号一般以姓氏发祥地和始祖居住地为名,也有的以宗支的发祥地为名,还有为纪念、弘扬先祖的官衔、业绩、德行、嘉言、著述等而自立的堂号。一般说来,不同的姓氏堂号也不同。同时也有同姓不同堂号的,如杨姓的堂号至少有七个:“关西堂”、“弘农堂”、“清白堂”、“四知堂”、“绍德堂”、“敦睦堂”、“衔善堂”;肖姓有“河南堂”、“吴兴堂”、“扶风堂”、“敦睦堂”,等等。在古代,堂号主要是刻写在宗族祠堂的门头上,或刻写在其他属于宗族所有的公用建筑上,如宗族学校等。也有的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诸如斗笠、扁担、谷仓、箭袋等物件上面。在古人心目中,刻写堂号、传承堂号的意义在于表示子孙纵使漂泊万里,仍然不忘故土祖根。
堂联,是楹联的一种形式。所谓堂,包括厅堂、殿堂、公堂、学堂、祠堂、庙堂等具有特殊功用的建筑。人们根据这些堂室的不同作用,联系到室内主人的身世、背景,写上一副内容相关、格律对仗的楹联,置于堂室之上,或张贴于大门口,故一般称之为堂联。现在,只有客家人还保留着贴堂号、堂联的习俗,即使在海外的客家人也不例外。
二
客家堂号可分两种,下面结合我在广西调查时,看到的一些客家堂号及其来源,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第一种,取自本姓氏祖先生息地,称郡号,其中又有发祥郡号和望出郡号之分。如:
1.江夏堂。江夏堂是流行最广的一个黄姓堂号,源于江夏郡,从周末的黄石公开始,包括名列二十四孝的汉代名士黄香,黄氏的早期先祖,都繁育于江夏,在此奠定了这个家族的基业,所以族人多以江夏堂为家族的标志。
2.眉山堂。宋朝名臣苏轼、苏辙是四川眉山望族,为了纪念先圣,树立榜样,鼓励后辈,苏氏写眉山第。
3.新安堂。古姓在山西代郡著名,代郡又称新安郡,所以贺州钟山县很多客家古姓都用新安第作堂号。
第二种,为纪念、弘扬先祖的官衔、业绩、德行、嘉言、著述等而自立的堂号。如:
1.商贤堂。彭祖在商朝当守藏史官,协助商王治理朝政,并管理典籍制度和从事祭祀礼仪。彭咸为商朝大夫,规谏商王行为不妥,得不到采纳,投水而死。后人认为他们两人是大臣的榜样,是商朝贤人,故彭氏以商贤堂为堂号。
2.柱史堂。周代设史官,常立在殿柱下,又称柱下史。李耳(即老子)当过周朝柱下史官,故李氏以柱史堂为堂号。
3.金鉴堂。唐朝的张九龄曾在唐玄宗生日时,将自己所作的《千秋金鉴录》一书作为礼品献给玄宗。后张九龄当宰相,很忠直,极力陈说当时政事的得失,推荐贤达人士。他死后,世人很怀念他。故张氏书金鉴二字作门第。
此外,还有周姓的爱莲堂、王姓的三槐堂、曾姓的三省堂等,也都属于此类堂号。
堂联,一般是四字联,也有五字联、七字联,甚至有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的长联。其特点,是通过对联的形式,将姓氏的发祥地、祖先的居住地、祖先的姓名字号和官位、祖先的嘉行等内容艺术地反映出来,以此数典记祖,不忘故土祖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堂联称为姓联也未尝不可。堂联除了用于祠堂外,还张贴于祖屋,甚至张贴于各家各户。无论在何处,人们一看堂联,便知道此家族姓什么、祖籍何处及其他族姓特征。
堂联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家族祭祀祖先的祠堂所安置的堂联;一种是作为个人祠庙、纪念馆的堂联;另一种是家人居住的堂室所安置的堂联。
1.宗祠堂联
宗祠堂联是祠堂文化的典型产物,大致可分三类。
(1)寻根溯源,不忘故土祖根。
中国人十分重视自己的来龙去脉,崇拜祖先,热爱故土,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有这方面的“寻根联”。有不少宗祠堂联是追寻自己本支世系的开基祖与发祥地的。如贺县芳林黄氏祠堂联云:
缅怀财公,自兴宁,历岭南水陆山川,披星戴月,俯仰芳林,处处逢源方创业;
殷期吾辈,扬祖德,为军政工农商学,出类拔萃,腾飞贺邑,行行锐意展鸿图。
上联指出祖先是财公,从广东的兴宁出发,经过艰苦的跋山涉水才来到广西贺县的芳林;下联期冀黄氏后人缅怀祖先,发扬祖先美德。
(2)表彰先贤,弘扬光荣历史。
这方面的内容占了堂联的很大一部分,通过描写本姓氏名人的文才武略、道德文章、嘉言懿行,弘扬祖先丰功伟业,反映宗族赫赫声望,借以振奋宗族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这类堂联也称为“史迹联”。如吴氏顶梁联云:
承家嗣之令德,孝于父,忠于君,扶植万古纲常,至德流芳垂奕祀;
绍季子之高风,恭乎兄,让乎国,周旋一家友爱,延陵昭燕炳千秋。
指吴氏先祖古公父有三子。古公最爱幼子,想把封国传给幼子季历。长子泰伯、次子仲雍深知此意,有意实现其父愿望。父死后,长子、次子远出江南,让季历继承封国。后来泰伯、仲雍也成为吴地的君长。这副对联是立意歌颂他们祖先的谦让美德。
(3)训勉后人,激励家族不断进取。
这类堂联的立足点是从训勉后人的角度出发,告诫子孙珍惜家族声望,努力进取,不要辱没了列祖列宗。因此,这类堂联也被称为“训勉联”。如广西柳城县屏村黄氏宗祠有联云:
政羡颍川,文推江夏,事著在当年, 携谱牒探本溯源休忘祖德;
基开柳邑,祠创屏村,统垂宜今日,愿后人勤耕苦读毋负家声。
2.名人祠庙联
在历史名人中,有的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后人在他们生前的居住地、创业地、逝世地以及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活动地修建了祠庙或纪念堂,以寄托思念之情。许多文人撰联置于堂前,颂扬他们的功绩与德行。
如伏波祠,位于博白顿谷乡马门村南流江边。相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南征交趾时,乘船过南流江马门滩,因水流湍急,乱石阻塞,马援即停船疏凿,附近乡民自发前来协助疏河,使汉军顺利通过这一险滩。后马援班师时,又再开凿险滩,以便利舟船通过,还置两块石碑于江岸,刻文感谢乡民,乡民后来在此立祠纪念马援。伏波祠占地170平方米,前座通高7.5米,后座通高8米,门联为:“功高东汉,感震南交。”
3.民居堂联
人们为了炫耀本姓氏家族的光彩,将一些在官场、文坛有作为、有名望的人物及其典故写进联语,以光宗耀祖,激励后人。这些对联往往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如黄姓最常见的家用对联有这么两副,其一为:
教化第一,孝友无双。
上联说的是黄姓颍川始祖黄霸;下联说的是黄姓江夏始祖黄香。
其二为:
飘飘意气,汪汪澄波。
上联说的是北宋时期黄伯思,史称其“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之意”;下联说的是东汉时的黄宪,字叔度,据说他文才高绝而不幸早夭。
三
总之,客家人以堂号、堂联的形式,宣扬和怀念历史上本族祖先中的著名人物,以提高本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同时通过对祖先德、行的赞美来教育后人,期望子孙能发扬本族先人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上光宗耀祖。堂号、堂联体现了客家人尊祖敬贤、爱国爱乡、勤恳创业、重视文化教育、重人品、重家风等优良品德。
当然,客家的堂号堂联也有其消极的成分。有些堂号堂联宣扬了封建宗法伦理观念,一些内容也有牵强附会、炫耀渲染的缺点,这些都应辩证分析,科学批判。但从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讲,堂号与堂联仍是我们不可忽略的宝贵资料,应该引起充分重视。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