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文明之烛光传道义之薪火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wu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生死两茫茫”,蔡仲德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然而在我的心里,这位可敬的老师似乎并没有真地离去。每当我走进课堂,站上讲台,先生的形象时常会在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虽然只是短短的一闪而过,但我会立刻感受到先生的目光,这目光充满着勉励、敦促和期待的力量。
  今天,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再次缅怀蔡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治学生涯,重温他的学术成果和精神理念。借此机会,我也想谈谈自己对蔡先生学术思想的一些体会和理解。
  蔡仲德先生一生的学术研究,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后二十余年。这两个阶段的研究领域和具体研究对象各有其侧重,但总有一条核心的主线贯穿于其中,这就是蔡先生内心的人本主义情怀。
  蔡先生学术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93年,在这个时期,蔡先生主要潜心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音乐美学史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和《中国音乐美学史》,而1995出版的《(乐记)、(声无哀乐论)注译与研究》中的研究课题,也主要是在1993年之前完成的。由此,蔡先生确立了自己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同时,也将以往零散的中国古代乐论研究,提升为音乐美学研究中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学科分支。如今,《中国音乐美学史》一书业已被学界公认为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
  20世纪90年代之初,蔡先生的学术重心开始有了新的转移,研究视野有了新的拓展,从而进入其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阶段。自那时起直至他辞世这十年里,蔡先生的研究方向从古代转向了近现代,从音乐美学领域拓展到对于文化与人的思考。《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是蔡先生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也是促使他将学术视野投向近当代中国文化及中国知识分子(“士”)人格研究的导引之作。从1993年开始,蔡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士·文化·人”系列学术讲座,后更名为“士人格研究”并作为选修课定期开设。在这门课上,蔡先生以先秦至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为线索,上自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下至王国维、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冯友兰、陈寅恪、顾准,通过大量丰富翔实的文史资料分析,回溯了中国知识分子上下两千年文化苦旅的艰难跋涉之路,揭示出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士人”的人格风骨与心路历程。这门课上的一些重点内容,经由蔡先生整理成篇,部分收录在《音乐与文化的人本主义思考》这本文集之中。然而有所遗憾的是,一些在蔡先生自己看来十分重要的论文,如:《论冯友兰的思想历程》、《“五四”的重估与中国文化的未来》、《人本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论“五四”价值及其恒久意义》、《陈寅恪论》等,终因被认定“思想有违碍”,至今未能结集出版。2003年,蔡先生病重期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音乐之道的探求》一书。用蔡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这部文集是其治中国音乐美学史二十余年的一个总结。书中所论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为主,兼及近现代中西音乐美学思想和当代中国音乐实践方面的问题,全面展现了蔡先生人本主义的音乐美学观、文化观。
  人本主义是一种立场,一种价值判断的出发点。蔡仲德先生终其一生治学修史、释古论今,秉持的正是这样的立场和出发点。因此,蔡先生研究传统却不囿于传统,整理国故却立足于当代。他坚定地主张:“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主人,所以应该是文化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人为文化而存在;人之所以创造文化,则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存在,更好地生活,这是文化的目的,也是文化的动力。”在中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蔡先生所期望实现的也是“以人为本,从与人的关系中探求音乐之道,完成中国音乐美学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从而使中国音乐真正获得独立的生命,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语言。”
  蔡先生是一位学者,但却从来不是一个只顾埋头于书斋的人。在他的身上,始终有着中国传统“士人格”中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道义担当,同时更体现出现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自由意志、独立人格、超越精神和干预精神。
  上世纪末,中国文化界兴起了一股借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而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与之相随,一场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发展道路”的论辩也在中国音乐理论界悄然展开。在这场论辩中,蔡先生撰写了《“五四”的重估与中国文化的未来》、《关于中国音乐出路的人本主义思考》等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人本主义的历史文化观看待“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化;站在人性的角度,评估中西音乐的文化价值以及近代中国新音乐的发展道路。1998年,正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任副主任主持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我,经与蔡先生商议,针对当时理论热点问题的探讨,以音乐学系的名义组织开办了“音乐·文化·人”系列学术活动,在蔡先生亲自出面积极支持配合下,邀请了季羡林、张岱年、李慎之等著名文化学者来我院举办讲座。同年11月,在音乐学系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中国音乐》编辑部、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美学学会等多家学术单位和机构联合发起的“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发展道路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上,蔡先生也做了重点发言,陈述了他在上述文章中的基本观点。正是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使我有了更多的机会与蔡先生近距离地接触,在领略其学者本色、士人风骨的同时,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其学术思想的内在实质,使我真正认识到,蔡先生毕生为人、为学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乃是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人本精神的弘扬。从这个意义上讲,蔡先生不只是一位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更是现代文明理念的践行者。无论是在对古人音乐文论的阐释中,还是对当代音乐文化现象的辨析中,他始终秉承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信守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观,关心时代,关注现实,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而奔走呼吁,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向文明、民主、人道的方向迈进而不遗余力。也正因为如此,蔡先生曾受到一些人的误解,甚至遭到某些居心叵测的背叛与围攻。他的一些论著不能够公开发表,或在出版和发表过程中被横加删节。但他始终坚持真理,不畏权势,表里如一,正道直行,显示出一个真正知识分子可贵的精神品格。
  可惜,上帝给予仲德先生的学术人生实在是太短暂了。我曾为中央音乐学院能够有蔡先生这样的学者而感到荣幸和自豪,也更为过早失去身边这样一位有真学问、真性情的师长和朋友而感到惋惜和悲恸。人道是“往事如烟”,而往事中的人及其思想与精神却并不如烟。蔡仲德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往事,也不仅仅是一些学问和知识。这世间一切现存的、有形的事物,也许终将消逝如烟,唯有真理以及追随真理者的精神,是能够历久而弥新的。 蔡老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乐的风格形态与社会文化有关的观点是西方音乐史学历史主义史学观所始终秉持的观念。不同于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史学观在面对音乐历史的构成要素时,不是把音乐对象看成是孤立和封闭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强调要以历史和社会的眼光来看待对象,要把音乐放在历史和文化的构架中,因为音乐史料就是时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1}这一史学学派的许多音乐学家认为自律的、关于音乐风格的历史写作有着诸多局限性,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
李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社会活动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他以超拔的智慧和胆识为中国的新音乐事业披肝沥胆、奋斗不息!他的音乐思想曾对近现代中国音乐事业产生过重要影响,为推动中国音乐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凌先生作为一位音乐社会活动家和国家艺术事业的重要领导者,一生投身于进步音乐活动,在创建音乐院团、出版刊物、普及音乐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深入的、开拓性的和卓有成效的工作。30年代,李凌
“光阴如同音乐从指间淙淙流过。他把一生托付给了音乐,而音乐回报给他的,除了快乐和荣誉,还有痛苦和遗憾。他那双宽厚而有力的手是多么准确地把握着旋律,却常常无法掌握自己和音乐的命运。然而只要举起那根纤细的指挥棒,音乐之外的一切喧嚣便归于寂静。”  我的父亲李德伦永远长眠在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那片绿色的草地下,这段镌刻在他墓碑上的墓志铭简单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有人说他生不逢时,在他的指挥艺术正要向巅峰发
音乐界的“金字塔”,是一块块巨石由塔基一层一层地铺筑到塔身、塔顶的。位于塔尖的往往是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处于塔身和塔基者则常常是知名度不广、为数众多的音乐家以及默默无闻的基层音乐工作者。但是,他们对于音乐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都做出了各自应有的重要贡献。于仲德先生可以说是我国音乐界的一座“无字碑”。  于仲德(1936---2008)的音乐职务有队长、院长、主席
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个民族,通过他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偏好、兴趣、气质、性格、审美观与民族审美意识,使这一民族在精神面貌上区别于其他民族。  正如王光祈先生所言:“各民族之生活习惯,思想信仰,既各有不同,其所表现于音乐之中者,亦复因而互异。甲民族之乐,乙民族不必能懂;乙民族之乐,丙民族亦未必能懂……”①“日耳曼民族之乐,拉丁民族不必尽
一、漩涡的由来:音乐周缘起及目的    此次音乐周于2008年10月16至20日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音乐周的目的在于展演当代具有前沿性和实验性的现代音乐作品,探讨现代音乐(包括电子音乐)的创作技巧与观念内涵。音乐周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担任出品人,副院长杨燕迪、张显平任组委会主任,华裔瑞士籍作曲家温德青任音乐总监。邀请嘉宾来自美国、瑞士、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多个不同国家与地区,国
2012年12月21日、22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两场别开生面的交响音乐会,乐队演奏员与合唱队员由政界、军界和知识界的高层人士担任,即由高级知识分子(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干部(副部级以上)、高级军官(将军级)组成。这是一支业余的交响乐团,但又是由高级人士组成的乐团,故称“三高”爱乐之友业余交响乐团和合唱团。音乐会的曲目丰富多彩,大多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之作,其中包括管弦乐《春节序曲》(李焕之曲
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组成,其中“音乐鉴赏”为必修模块,2个学分,其余五个模块为选修模块,各1个学分,学习18课时(即1个学期)获1个学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在音乐课中获得3个学分。  为全面了解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的现状,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的方式,对广东
等音乐教育的全球化视角有利于拓展我们的文化交流理念。本着“文化交流:促进高等音乐教育机构的合作”这一主题,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2012世界高等音乐院校论坛”于2012年10月7日至9日在北京京民大厦二层会议室召开。此次论坛共聚集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泰国、加拿大等国三十余位高等音乐教育专家,他们分别介绍了所在音乐院校或音乐教育机构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当下开展国际间合作的可行性。
犹太民族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在经历了古朝代的流散逃亡中世纪的排犹反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法西斯的种族灭绝之后,仍然以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犹太人在艺术、科学、商业上的天赋一直吸引着相关学者对此保持探询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在长达两千年的流散过程中,犹太人的足迹散布于五大洲,他们的宗教、艺术和文化在其宗主国留下五彩斑斓印记的同时也给对方以深深的影响。上海,这个被誉为“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