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音乐文化的和谐共存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ppl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太民族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在经历了古朝代的流散逃亡中世纪的排犹反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法西斯的种族灭绝之后,仍然以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犹太人在艺术、科学、商业上的天赋一直吸引着相关学者对此保持探询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在长达两千年的流散过程中,犹太人的足迹散布于五大洲,他们的宗教、艺术和文化在其宗主国留下五彩斑斓印记的同时也给对方以深深的影响。上海,这个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国际大都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2000年左右都曾接纳过犹太人在上海定居。“迄今为止,在中国从未发生过反犹思潮和运动,这在世界各国?穴指有犹太人居住的国家?雪中是罕见的……”①。即使在鸦片战争和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同样是承受巨大灾难和痛苦的中国人对来自异族的犹太人仍然怀有一颗无私真诚的接纳之心,这本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汤亚汀先生编著的《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一书,对犹太人从1850至1950年,1998至2005年两个阶段在中国开封、哈尔滨和上海的音乐生活进行了比较完整的研究。
  不同时期客居在中国的犹太人都能与汉民族友好相处,尽管彼此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不同,但是犹太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某些共通性决定了二者能够自然融和,和谐共处,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犹太人或是因为商业目的或是因为战争避难到开封、哈尔滨和上海都被中国人友好接纳,充分说明汉民族开阔包容的民族特性,这些成为犹太音乐与汉民族音乐文化和谐共存的社会基础。犹太人在上海的音乐活动,不论是传统社区内的宗教音乐活动还是社区外的世俗音乐活动,都对上海本土的音乐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他们给上海带来了欧洲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以及流行音乐,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穴上海交响乐团前身?雪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穴上海音乐学院前身?雪中有不少音乐家是犹太人,他们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和上海的音乐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音乐人才,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近年来,国内对犹太文化的研究较为深入系统,但专门论述犹太音乐的文章不多,较早研究犹太音乐的是陈铭道,他著有《与上帝摔跤——犹太人及其音乐》,许步曾著《寻访犹太人》?穴其中四个章节论及犹太人及其音乐?雪,汪之成《俄侨音乐家在上海》,刘欣欣,刘学清著《哈尔滨西洋音乐史》。这些文章或是从音乐本体上描述其特点或是专注于犹太音乐家个体研究,而能把犹太人在中国的音乐活动尤其是从长达百年的时间跨度做出完整描述的唯有这本《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了,可以说,此书的出版填补了音乐学界对犹太人在中国尤其是在上海近百年来的音乐生活研究的空白。汤亚汀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近些年在城市音乐人类学的研究硕果累累,相关论文有《西方城市音乐人类学理论概述》,《音乐的流动景观与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读谢勒梅新著〈声音景观:探索变化中的世界的音乐〉》等等。纵观全文,笔者感到本书的最大特色集中于如下三点。
  
  一、多元音乐文化的成功梳理
  
  犹太民族发源于幼发拉底河,最早称为“希伯来人”,距今大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战争、历史、社会、文化的诸多因素影响,产生了三大族群,分别为:阿什肯纳齐人、赛法迪人和东方犹太人。这些族群虽然散布在全世界各地,但是共同的宗教信仰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信奉上帝为唯一的神,“在《圣经》的神学理论中,音乐是与上帝相联系的,是通向上帝的一个便当的和理想的媒质”②。犹太音乐和其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犹太会堂仪式五个部分之中的《诗篇》诵唱(psalmody)和《圣经》诵唱(cantillation)都离不开音乐的参与,另外,犹太人每一年的民族节日诸如普洱节、逾越节、新年、转经节等都有音乐伴随,这些都属于犹太传统宗教音乐?穴第一章?雪。1932年,俄罗斯犹太人在上海建立上海俄罗斯犹太俱乐部,表演芭蕾、合唱、演剧、音乐会,40年代波兰犹太难民表演意第绪歌曲及戏剧?穴第二章?雪。上海欧洲犹太难民时期?穴1939—1942?雪,虹口隔都时期?穴1943—1945?雪,战后时期?穴1945—1947?雪,犹太难民在上海的音乐活动除了传统的宗教音乐之外,还有民间音乐,西方音乐,也有二者混合的清歌剧及卡巴莱式的流行音乐?穴第三、第四、第五章?雪。
  犹太族群的多样性和地域来源的复杂差异性使得他们在上海的音乐活动呈现综合多元化,从音乐人类学的传统分类来看,既有乐种的多元化也有功能的多元化,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分类来看,还具有结构与群体的多元化特点。“20世纪末,上海新犹太社区得以形成,也预示着当代中国与世界接轨、力图恢复昔日的多元文化的决心,当然不是二战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多元文化,而是中国主权下的、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国际多元文化”③。作者显然比较认同斯洛宾的音乐文化三分模式——主文化、亚文化、跨文化,在描述跨越百年时空的犹太音乐生活时?熏紧紧围绕犹太人的传统音乐?穴宗教仪式音乐,民间音乐?雪,流行音乐?穴轻歌剧,夜总会歌舞?雪以及经典音乐?穴欧洲艺术音乐?雪这三条线索进行,所以,即使资料的来源比较间接,多元文化比较复杂,读者仍可从这三条线索中清晰地看到犹太音乐文化在中国开封、哈尔滨和上海的发展流向。
  
  二、多元声音景观的相交互动
  
  美国音乐人类学家谢勒梅在其著作《声音景观:探索变化中的世界的音乐》中对“声音景观”做了如下定义:“一种声音景观,即是一种音乐文化有特色的背景、声音与意义。”这里的“背景”?熏谢氏在文中定义为“表演地点”和“表演者与听众的行为”;“声音”则是指“音色、音高、音值和音强”;“意义”即音乐本身的含义及对表演者与听众生活的含义④。从犹太民族自宋朝在开封形成社区开始,一直到21世纪新上海犹太社区的形成,犹太民族的声音景观穿越了遥远时空后越来越呈现多元互动性。
  犹太音乐从它的发源地开始,随着他们不停地迁徙流散、客居异族他乡,为了适应新环境必然会发生变化,“音乐在运动之中,旅行越过民族、地理界限,走向新的、更广泛的听众”⑤。上海犹太社区俄罗斯犹太人给上海带来了犹太传统音乐文化,德奥犹太人给上海带来了欧洲音乐文化,犹太民间音乐表演可以在俄罗斯犹太俱乐部和犹太学校等场所进行,犹太—欧洲混合的流行音乐文化也频频出现在各种餐饮娱乐场所,中国与西方的音乐文化在上海工部局乐团这一混合中西音乐人才的机构中得以相交互动。汤亚汀在其2005年出版的《城市音乐景观》一书中把“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作为城市音乐人类学的经典个案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因此,本书和《城市音乐景观》在宏观思维、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有诸多相通之处。
  
  三、多维交叉的学科聚焦
  
  《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是一本城市音乐人类学著作,作者汤亚汀曾在英国杜伦大学研修音乐人类学,掌握了西方人类学方法论尤其是城市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学术研究的视野已远远突破了传统音乐人类学的樊篱。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言,他试图跳出传统西方音乐学专注于音乐家个人的框架,着眼于上海犹太人的社会音乐生活。因此,对犹太人的音乐生活研究集中在犹太社区这一整体机构上,无疑具有新史学理论和新历史主义的整体观特点,在本书中,作者不仅要对犹太人在中国生活近百年来的宗教、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历时行研究),还要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族群、社会性别和阶层等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共时性研究),反映在音乐人类学的格尔兹—赖斯的整体模式中,即是“历史构成—社会群体—个人创造”这样的三重模式。作者把对犹太社区音乐生活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犹太宗教历史、社会群体维持和个人的创造上,对这些问题的阐述,不仅仅需要传统的音乐人类学学科知识,还需要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客观地说,对于一个城市尤其是上海这个号称“东方巴黎”的国际大都会,要从近百年的时间跨度描写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实属不易,对上海犹太难民的音乐生活研究一直是作者很早关注并随着资料的丰富和学术视野的开阔得以完善,《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和《虹口隔都的音乐生活,1943-1944》是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两篇音乐报告,后来又增加了战后时期?穴1945-1947?雪以及1998至2005年新上海犹太社区的兴起等内容,在2003年和2004年,“上海犹太社区音乐生活”曾分别作为上海市委和上海音乐学院音研所年度课题,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是他对这一主题的比较完整的呈现。此书倾注了作者将近十年的心力,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对上海犹太社区音乐生活的研究不仅具有单纯学术研究的意义,作者对多元文化的功能解析无疑将会对当下上海城市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当然,此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以色列是犹太宗教音乐文化的发源地,而作者十几年来一直未能有机会实地考察获得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资料,作者和读者都深感遗憾。另外,文章结构稍显松散,这可能要归因于两个因素:第一,此文的时间跨度很大,要想在20万字左右的篇幅上做到布局紧凑,衔接自然,难度相当大;第二,作者资料的收集工作还在不断完善之中,对犹太人在上海音乐活动的研究将会随着资料的丰富而更加深入。即使完成了此书,汤亚汀先生对犹太音乐的研究还未停止,他当前的课题《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史》,澳大利亚莫纳许大学《亚洲犹太社区音乐》项目仍然促使他在犹太音乐研究领域里继续前行,我们也期待着他更加深入的新作问世。
  
  参考书目
  [1][美]克利福德
其他文献
编者按2013年3月27日,为期三天的第十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中文论文28篇,日文论文24篇。作为中日音乐比较会议的创始人和见证人,中国学者王耀华教授和日本学者金城厚教授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回顾了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变迁。其中,在金城厚的讲话中,谈及了此项研究开展之初,中国学者对于日本文化的热情和资料的匮乏,更感叹于当时日本学者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不
乐的风格形态与社会文化有关的观点是西方音乐史学历史主义史学观所始终秉持的观念。不同于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史学观在面对音乐历史的构成要素时,不是把音乐对象看成是孤立和封闭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强调要以历史和社会的眼光来看待对象,要把音乐放在历史和文化的构架中,因为音乐史料就是时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1}这一史学学派的许多音乐学家认为自律的、关于音乐风格的历史写作有着诸多局限性,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
李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社会活动家、音乐评论家、音乐教育家。他以超拔的智慧和胆识为中国的新音乐事业披肝沥胆、奋斗不息!他的音乐思想曾对近现代中国音乐事业产生过重要影响,为推动中国音乐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凌先生作为一位音乐社会活动家和国家艺术事业的重要领导者,一生投身于进步音乐活动,在创建音乐院团、出版刊物、普及音乐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深入的、开拓性的和卓有成效的工作。30年代,李凌
“光阴如同音乐从指间淙淙流过。他把一生托付给了音乐,而音乐回报给他的,除了快乐和荣誉,还有痛苦和遗憾。他那双宽厚而有力的手是多么准确地把握着旋律,却常常无法掌握自己和音乐的命运。然而只要举起那根纤细的指挥棒,音乐之外的一切喧嚣便归于寂静。”  我的父亲李德伦永远长眠在河北省易县华龙皇家陵园那片绿色的草地下,这段镌刻在他墓碑上的墓志铭简单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有人说他生不逢时,在他的指挥艺术正要向巅峰发
音乐界的“金字塔”,是一块块巨石由塔基一层一层地铺筑到塔身、塔顶的。位于塔尖的往往是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处于塔身和塔基者则常常是知名度不广、为数众多的音乐家以及默默无闻的基层音乐工作者。但是,他们对于音乐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都做出了各自应有的重要贡献。于仲德先生可以说是我国音乐界的一座“无字碑”。  于仲德(1936---2008)的音乐职务有队长、院长、主席
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个民族,通过他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偏好、兴趣、气质、性格、审美观与民族审美意识,使这一民族在精神面貌上区别于其他民族。  正如王光祈先生所言:“各民族之生活习惯,思想信仰,既各有不同,其所表现于音乐之中者,亦复因而互异。甲民族之乐,乙民族不必能懂;乙民族之乐,丙民族亦未必能懂……”①“日耳曼民族之乐,拉丁民族不必尽
一、漩涡的由来:音乐周缘起及目的    此次音乐周于2008年10月16至20日在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音乐周的目的在于展演当代具有前沿性和实验性的现代音乐作品,探讨现代音乐(包括电子音乐)的创作技巧与观念内涵。音乐周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担任出品人,副院长杨燕迪、张显平任组委会主任,华裔瑞士籍作曲家温德青任音乐总监。邀请嘉宾来自美国、瑞士、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多个不同国家与地区,国
2012年12月21日、22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两场别开生面的交响音乐会,乐队演奏员与合唱队员由政界、军界和知识界的高层人士担任,即由高级知识分子(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干部(副部级以上)、高级军官(将军级)组成。这是一支业余的交响乐团,但又是由高级人士组成的乐团,故称“三高”爱乐之友业余交响乐团和合唱团。音乐会的曲目丰富多彩,大多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之作,其中包括管弦乐《春节序曲》(李焕之曲
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组成,其中“音乐鉴赏”为必修模块,2个学分,其余五个模块为选修模块,各1个学分,学习18课时(即1个学期)获1个学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在音乐课中获得3个学分。  为全面了解高中音乐新课程实施的现状,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的方式,对广东
等音乐教育的全球化视角有利于拓展我们的文化交流理念。本着“文化交流:促进高等音乐教育机构的合作”这一主题,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2012世界高等音乐院校论坛”于2012年10月7日至9日在北京京民大厦二层会议室召开。此次论坛共聚集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泰国、加拿大等国三十余位高等音乐教育专家,他们分别介绍了所在音乐院校或音乐教育机构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当下开展国际间合作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