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供需平衡

来源 :电力系统自动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ton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持续增长,以低容量系数的风/光发电作为电量主体(电量渗透率超过50%)的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成为未来蓝图。但是剧烈的发电波动将导致失负荷与弃电双重风险凸显,系统的灵活性供需平衡至关重要且更加复杂。文中提出面向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新型灵活性供需平衡分析体系。首先,分析了极高比例系统的主要结构特点和运行特点;然后,研究了极高比例系统的灵活性供需平衡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挑战;最后,指出了灵活性供需平衡评价、灵活性供需平衡模拟计算、兼顾不同天气过程的模拟场景构建是值得关注的3个关键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结合空间相关性建模和元件状态时序连接关系的概率化评估方法、考虑灵活性不足风险的长时序滚动模拟方法以及基于极值理论的天气场景构建方法等解决思路。
其他文献
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蓝领,在我国教育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业成绩比较低。为了解决中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为指导,以中职课程《工厂电气控制技术》为例,提出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策略,并验证其有效性。实践表明,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有效地指导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也为机电其他专业课程开展任务驱动
殖民遗产是重要的历史见证,亦是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资源。然而殖民遗产旅游作为文化遗产旅游的子类别,在国内研究中较少应用“殖民遗产旅游”此概念开展研究。殖民遗产旅游地研究强调对殖民遗产的利用与改造及殖民历史背景对地方的影响,其核心吸引物如建筑等的价值得到学者的重视,但缺乏以综合、整体的视角关注人-地之间的关系互动从而对地方变迁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以往研究中殖民遗产旅游地更多被看作为普通的文化遗产地
文章基于岭南传统文化,对已有的自然教育进行优化提升,实现自然教育中的岭南文化渗透和文化传承下的环境熏陶。采取有机融合的方式,使岭南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幼儿园教育环境、课程、活动融合在一起,建设园林式幼儿园并适度创设融入岭南特色文化元素的区域环境,打造自然教育与文化熏陶相结合的幼儿园特色园本课程,构建独具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幼儿教育活动体系,从而激活岭南传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以社区花园为载体,以自然教育活动为主要途径,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对于缝合城市生态网络,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重要作用。四叶草堂作为扎根于社区的自然教育组织,通过社区花园的设计与营建,以及一系列的社区自然教育活动培训,传播生态理念,引导城市人群了解、关注城市生态,以期发挥社区花园的社会、教育和生态功能,达到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参与网络的目的。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开展亲近自然生态教育始终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为科学全面地提升以及优化幼儿的整体素养,为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发展,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注重高效且科学地推动亲近自然生态教育的高效化实施以及科学化发展。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幼儿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组织自然教育活动可以更好地发挥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
4月末,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导师走进双鸭山市唯一一所湿地学校——宝清县七星河中心学校,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别样而生动的自然教育课——《鸟儿的家》。本次自然教育课以春天的使者——燕子为主讲内容,分知识讲解、游戏互动、抢答奖励和手工制作四个环节。在自然教育导师的带动下,学生们合唱了儿歌《小燕子》,熟悉的歌声、欢快的旋律,让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通过“燕子为什么低飞”这个趣味问题,
期刊
【目的】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治疗时机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尽管大多数血管神经外科医生同意早期动脉瘤治疗(在最初72小时内),但超早期动脉瘤治疗(在最初24小时内)是否有益仍存在争议。我们的目的是调查能让急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结局有所改善的最佳治疗时机。【方法】收集在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
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问题是国内外教育界的重要关注点之一,教师职业压力的强弱和应对措施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工作的效果。本研究以广东省新高考改革为切入点,多方位了解普通高中教师的职业压力现状,并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提出教师职业压力管控的合理化建议。广东省新高考改革方案于2019年4月23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新高考模式自2021年高考开始正式实施。此次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各学科教材内容、考试时间
流浪乞讨作为一种世界性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古今皆有之。如何精准地在城市街面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是流浪救助外展社会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空间生产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对分析和理解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日常生活实践,探讨精准化的救助管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成果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空间生产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空间生产出发,分析其空间生产的过程与逻辑,
当前,社会转型的直线加速使得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变快、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心理失衡现象。若是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和疏解,就会形成心理问题积压,进而影响到人的言行情绪,这会增加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人们可能会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本研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状况,从社工视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