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过程的最终费用结算与绩效评价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k78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转轨的方法论的研究。其逻辑关系如下:转轨是符合经济史一般原理的客观过程,转轨所要实现的经济社会效果、转轨过程中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转轨不同阶段所面对的不同问题,都体现了这种客观性。转轨又是由一国政府和民众参与的主观过程,转轨思想的确定、路径的选择、政策的设计、过程的驾驭,都体现了这种主观能动性。主观行动的后果是否遵循客观规律,需要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分析工具与方法作依据,对动态的过程进行评价、校正和前瞻。本文提出的转轨最终费用结算与绩效评价问题,正是在上述逻辑框架下,重点研究对传统分析工具与方法的改进,并将其应用于对中国转轨实践的验证。将转轨的过程性、发展的全面性与演进的阶段性结合起来,是研究的基本前提。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印度旁遮普邦的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绿色革命既促进了该邦的农业资本化和现代化,也催生了该邦独特的农业发展历程。在这一历程中,旁遮普邦农业的显著特征是雇佣劳动的高度发展。然而,对绿色革命期间旁遮普邦农业发展的经验研究表明,这种雇佣劳动的高度发展建立在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停滞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案,绿色革命期间旁遮普邦的农业发展修正了传统的农业资本主义理论,解构了雇佣劳动发展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同一性。
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治哲学中重要的实质性问题。公平正义作为国家繁荣兴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素,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长远的基础性课题,对正处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的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任务,积极探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和政治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于2008年5月,在岳阳共同召开“社会公平
一、公共政策程序正义为何种程序正义 如果我们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国家(政府)与公民就某一公共问题通过一定的程序共同作出决策选择,并通过国家行为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程序正义是指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终止的过程中,依照宪法与行政法规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式与步骤作出政策选择的行动;如果说程序正义就是最好地实现正义结果的方法,那么公共政策程序正义就是通过理性权衡,寻找并选择最有效地实现正义要求的公共政策的方法。
从理论和学科建设的角度总结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要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要不断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服务。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只有融入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事业中,才能获得繁荣发展。
1940年代基于战后重建和加快工业化的考虑,中国社会学界在社会建设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主体内容、组织实施等方面做出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现代社会建设思想的基本架构;其在关注民生、加强积极性社会建设、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重视农村社会建设、注重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当代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1348—1350年,黑死病集中而大规模地在英国传播。总人口死亡率最高几达45%。通过死亡率的差异分析可初步勾勒人口变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联。教会与爱德华三世政府都暴露于黑死病所造成的社会危机面前,其努力和局限一目了然。在教俗两界权力之外,人们为了克服心理恐慌而走向了自我救赎与放逐。黑死病期间的英国社会之幕初步揭开。
期刊
期刊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4年8月16—18日在四川绵阳举行,其主题为“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如何批判性地正视现代性的存在及其影响、发掘马克思有关现代性论说的当代意义、实现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建构,是本届论坛总的学术目标。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是会议的入选论文。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诊断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从经济哲学的独特眼光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