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19世纪后期,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晚清政府为了挽救其专制统治先后进行了同光新政(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次新政主观动机上都不同程度带有一定落后性,但不能排除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同时,其多重性、复杂性及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一致性,从考试测量角度来说具有较强的知识与能力考查功能,历年高考中不同类型的试题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考点予以关注。本文对三次“新政”中的重点问题予以简单探讨,增强中国近代史高考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1.洋务派与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相同)
(1)背景:外国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目的:都主张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3)主张:都主张从西方购买枪炮和船舰,并仿制西方战舰;都主张建立一支新式海军。
(4)结果:鸦片战争失败,抵抗派的主张便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覆灭。
区别(相异)
(1)目的:洋务运动还有一个目的,即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实施:抵抗派的主张还没有完全实行,就随着林则徐的被撤职而中断;洋务运动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
2.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的比较(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参照本问题)
相同:
(1)背景:两者都是发生在19世纪后期,都是在遭到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的情况下发生。
(2)性质: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相异:
(1)背景:
国内:日本明治维新前,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的封建统治的危机虽然也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国际: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不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还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戊戌变法在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力量:尽管日本资产阶级还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成为倒幕维新的领导,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3)措施: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的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3.中国维新变法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比较
相异:
内容: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法国启蒙思想内容略)
影响: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地位不同原因: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4.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与评价(“戊戌变法”的性质?光绪皇帝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也值得注意)
(1)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2)活动本质具有落后性:仍末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3)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清政府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4)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
①在直接影响方面,它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②在根本影响上,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三次新政可以从背景、力量、目的、内容、结果、作用等方面比较异同。
清政府自上而下进行这三次改革,其本质的保守性都不可避免的失败了,教训是深刻的,应引起我们深思。
以全球史观主导,中外历史知识结合对比设问是近年各类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一个显著特点,笔者说明一点,本文“三次‘新政’中的重点问题”主要以中外对比问题式剖析,希望读者阅读完本文后,能够归纳出中外历史事件比较及历史事件评价的方法,能够解答问答题变形的材料解析题,这样就可达到知识、能力、应用三者并进的目的。问题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奕诉等奏请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理对外事务。十二月,咸丰帝批准,总理衙门接管了以往由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时外交步事务。随着咸丰帝的病逝,慈禧—一奕诉政治体制的形成,除办理外交、通商外,举凡一切与“洋”有关系,且不属传统的六部管理的事务,如关税、学堂、铁路、电报、海防、矿务、传教等等,亦划归总理衙门。
材料二:自强运动,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其主要内容是引起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太平天国失败到同治十三年(1864—1874年)的10年间,清政府创办了几家大规模的近代(军工)企业,从光绪初年起,为解决军事企业的资金、原料、运输等问题,兴办了一批民用工矿业和文通运输业等,还建立了一些新式军事学校,并向国外派遣学生、驻外使节。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变法。在政给上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在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农商各业·提倡民办企业;在文教方面宣布废除八股文,创办新式学校,奖励发明创造;在军事方面改习洋操,扩大海军。
——以上均摘自王戎笙《清代简史》
材料四:清末的新政改革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禁止鸡片,興建铁路,发展实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办立宪等等。其中紧为重要的,是推行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改革。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从积极的角度看,自总理衙门设立到清末新政所反映的晚清社会变化的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2)分析说明晚清社会变化的客观原因。
[参考答案]
(1)趋势:逐步趋向现代化。特点:①以外交为起点,经历了由外交渐及军事、经济、文教、政治领域的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②以被迫调整统治政策为主,主动求变为辅。③蕴含着先进与落后,侵略与抗争的激烈碰撞。④清政府起了一定的作用。
(2)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巨大影响;清朝统治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不断加深。
19世纪后期,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晚清政府为了挽救其专制统治先后进行了同光新政(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三次新政主观动机上都不同程度带有一定落后性,但不能排除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同时,其多重性、复杂性及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一致性,从考试测量角度来说具有较强的知识与能力考查功能,历年高考中不同类型的试题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考点予以关注。本文对三次“新政”中的重点问题予以简单探讨,增强中国近代史高考复习备考的针对性。
1.洋务派与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相同)
(1)背景:外国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目的:都主张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3)主张:都主张从西方购买枪炮和船舰,并仿制西方战舰;都主张建立一支新式海军。
(4)结果:鸦片战争失败,抵抗派的主张便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覆灭。
区别(相异)
(1)目的:洋务运动还有一个目的,即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实施:抵抗派的主张还没有完全实行,就随着林则徐的被撤职而中断;洋务运动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
2.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的比较(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参照本问题)
相同:
(1)背景:两者都是发生在19世纪后期,都是在遭到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的情况下发生。
(2)性质: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相异:
(1)背景:
国内:日本明治维新前,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的封建统治的危机虽然也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国际: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不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还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戊戌变法在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2)力量:尽管日本资产阶级还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成为倒幕维新的领导,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3)措施: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的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3.中国维新变法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比较
相异:
内容: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法国启蒙思想内容略)
影响: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地位不同原因: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4.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认识与评价(“戊戌变法”的性质?光绪皇帝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也值得注意)
(1)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2)活动本质具有落后性:仍末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3)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清政府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4)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
①在直接影响方面,它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②在根本影响上,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三次新政可以从背景、力量、目的、内容、结果、作用等方面比较异同。
清政府自上而下进行这三次改革,其本质的保守性都不可避免的失败了,教训是深刻的,应引起我们深思。
以全球史观主导,中外历史知识结合对比设问是近年各类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一个显著特点,笔者说明一点,本文“三次‘新政’中的重点问题”主要以中外对比问题式剖析,希望读者阅读完本文后,能够归纳出中外历史事件比较及历史事件评价的方法,能够解答问答题变形的材料解析题,这样就可达到知识、能力、应用三者并进的目的。问题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奕诉等奏请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理对外事务。十二月,咸丰帝批准,总理衙门接管了以往由礼部和理藩院所执掌的时外交步事务。随着咸丰帝的病逝,慈禧—一奕诉政治体制的形成,除办理外交、通商外,举凡一切与“洋”有关系,且不属传统的六部管理的事务,如关税、学堂、铁路、电报、海防、矿务、传教等等,亦划归总理衙门。
材料二:自强运动,时间长达三十多年。其主要内容是引起和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太平天国失败到同治十三年(1864—1874年)的10年间,清政府创办了几家大规模的近代(军工)企业,从光绪初年起,为解决军事企业的资金、原料、运输等问题,兴办了一批民用工矿业和文通运输业等,还建立了一些新式军事学校,并向国外派遣学生、驻外使节。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变法。在政给上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在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农商各业·提倡民办企业;在文教方面宣布废除八股文,创办新式学校,奖励发明创造;在军事方面改习洋操,扩大海军。
——以上均摘自王戎笙《清代简史》
材料四:清末的新政改革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禁止鸡片,興建铁路,发展实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办立宪等等。其中紧为重要的,是推行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改革。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从积极的角度看,自总理衙门设立到清末新政所反映的晚清社会变化的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2)分析说明晚清社会变化的客观原因。
[参考答案]
(1)趋势:逐步趋向现代化。特点:①以外交为起点,经历了由外交渐及军事、经济、文教、政治领域的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②以被迫调整统治政策为主,主动求变为辅。③蕴含着先进与落后,侵略与抗争的激烈碰撞。④清政府起了一定的作用。
(2)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巨大影响;清朝统治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