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也精彩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c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错误,面对错误,我们不应该回避,因为这种错误是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消失的。相反,我们应该巧妙地加以利用,变错为宝,使错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利用错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错误 利用 变错为宝 精彩
  
  在我们的课堂中,总会有学生的错误出现。这些错误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憾,暴露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因而为不少老师所厌恶。于是一旦遇到错误,老师便对学生大加指责,公开课上,为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完美性”,很多老师尽量回避学生的错误。其实,这是违背教学的规律的。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任何学科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是伴随着错误左右的。因此,我们要以坦然的态度面对错误,要允许学生犯错,这样学生才能以轻松的心态面对课堂,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放飞思维。
  错误,展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反应了学生认知的起点,这也是我们教学的起点,由此展开教学才更有针对性。错误是学生思维的成果,很多错误中包含了合理的成分,所以面对错误,只要我们多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加以引导,就能变错为宝,演绎精彩课堂。
  一、利用错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聪明的老师总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当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思维无懈可击却被老师判为错误时,原有的知识体系被打破,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形成全新的认识。
  如学习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我让学生计算“梯形”木料的根数(最上层有5根,最下层有12根,相邻两层相差1根,一共8层。)。学生很快发现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5+12)×8÷2=68(根)。我把题目稍作改动:最上层有1根,最下层有12根,相邻两层相差1根,一共12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12×12÷2=72(根)。我问学生:“确定吗?”所有的学生都充满自信地回答:“确定!”我带领学生用逐层加的方法检验,发现木料的根数应该是78根,结果出乎所有学生的意料。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自觉投入到反思算理的活动中来,很快学生们便有所发现,生1:“其实这堆木料的横截面仍然可以看成一个梯形,因为它的最上层有1根,也就是梯形的上底是1,而三角形的两条边相交成了一点,可以看成“上底”是0的“梯形”。所以本题仍应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1+12)×12÷2=78(根)。”生2:“如果把这堆木料的横截面看成三角形也可以,不过这样就应该有13层了,第13层是0根,列式为12×13÷2=78(根)。”
  上面的教学片段,正是导演了学生自认为不可思议的错误,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以打开心中的疑惑,最终获得了精彩的发现。
  二、利用错误,加深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总是更容易记住曾经投入过感情的事情,这是一种情感联想。如获奖后的骄傲,亲人逝去的悲伤,这些记忆都是很牢固的。?当有学生出错时,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惊讶、懊恼、得意等情感,从而更加留心学习中的问题,形成深刻印象。所以教师不妨多展示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情感作用下进行正反比较,对知识形成牢固印象。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判断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教学的难点。如果过早肯定少数优等生的发言或过早告诉学生结论,表面上教学过程很流畅,但学生并没有形成深刻印象。我们不妨让中下等生来回答,当他答错时并不急于表态,而是让他通过对折来证明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发现原来自己错了,在经历了兴奋、疑惑、惊讶等情感后,对这个平行四边形并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深刻于心。而本来就正确的同学则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更加兴奋、激动,对知识的掌握自然更加牢固。
  三、利用错误,深化认识
  我们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而学生的错误正反应了学生认知的起点。当学生产生错误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进而巧妙地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样才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暴露学生的错误,从而更多地扫除学生学习中的盲点,使学生在纠错中不断深化认识。
  如有一次,我向学生讲解这样一道题:桃树有30棵,比梨树的3倍还多6棵,梨树有多少棵?绝大多数学生这样解:30÷3-6=4(棵)。对此,我不动声色,问:“你们为什么先用30除以3?”生1:“因为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我继续问:“为什么接下来要减6?”生2:“因为桃树的棵数比梨树的3倍还多6棵。”我追问道:“那就是说桃树的棵数并不正好是梨树的3倍喽?”“嗯!”“既然桃树的棵数不是梨树的3倍,那我们能不能用桃树的棵数除以3?”“不能!”学生意识到自己错了,这时我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提示道:“桃树的棵数怎样变化就是梨树的3倍了?”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上教学片段,我并没有摒弃学生的错误解法,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发现问题所在,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如练习中有同学把“321÷3”的结果算成了17,我引导学生分析他为什么算成17?同学们发现,原来他在计算时十位上的2除以3不够商1却没有商0。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再加上老师的提醒与强调,同学们以后就很少再犯这样的错误。
  四、利用错误,加强联系
  数学是一门联系很紧密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好各个知识点,还要弄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学生的错误往往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成为学习中不可多得的素材。
  如在计算256-(56-18)时,很多学生这样算:256-(56-18)=256-56-18=200-18=182。我先让学生按原来的顺序计算来检验,使学生发现错误,继而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是错误的。有学生说:“因为256-56-18=256-(56+18),与‘256-(56-18)’是不等的。”有学生说:“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说明这样做是错的,原式相当于从256里面减去三十几,而‘256-56-18’是从256里面先减去56再减去18,所以它们是不等的。”还有的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假设妈妈身上有256元钱,女儿身上有18元钱,她们要买一件56元的衣服。如果先把女儿身上的18元钱给店主,则还差56-18=38(元),于是妈妈又付38元,这时她们还剩‘256-38’元,列成综合算式是‘256-(56-18)’。如果全部由妈妈付钱,则妈妈身上还剩‘256-56’元,求她们一共还剩多少钱,还要加上女儿身上的18元,而不是减去18元,列式为256-56+18,所以‘256-(56-18)’应该等于‘256-56+18’。”
  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的教学并没有到学生发现错误时为止,而是充分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是错误的。在分析的过程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广泛沟通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利用错误,帮助复习
  实践表明,很多错误虽然学生订正时做对了,但其实他并不懂或并不完全懂,所以今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出错的可能性仍较高。如果我们让学生整理一本错题集,复习时让学生多看以往做错的题目,就能在复习中抓住关键,避免题海战术的盲目,提高复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多年的实践中,觉得利用错误帮助学生复习,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但在操作时要注意,第一,整理出的错题集一定要让学生多看。如果学生不看,那么前面所做的工作都是白费的。针对部分学生的不自觉,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来复习,在班级中形成自主复习的氛围。第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通过表扬,在班上树立学习的榜样。第三,考虑到学生的负担问题,也可以直接让学生复习作业或试卷中的错题。复习时可以不限于做错的题目,对于虽然当时做对但并不是十分理解或不太熟的题目,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题目,也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记号,复习时一并复习。
  总之,课堂上我们宁要错误的真实,也不要“完美”的虚假。面对错误,我们不应该回避,而要巧妙地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走近错误,你会发现错误原来并不可怕;走近错误,你会发现错误原来这样精彩!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数学事实进行观察和分析后,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用归纳、类比和猜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探求数学结论,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对结论作出证明,最后对探究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交流,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集体、小组、个
[摘要]西藏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10年秋季开始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高中新课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等问题。一线教师出现了许多困惑,本文从改革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角度,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反思,供读者商榷。  [关键词]西藏 高中 新课改 反思    随着西藏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2010年秋季,西藏自治区2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有效、扎实地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是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的,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提出有效的问题,从而打造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有效提问 高效课堂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思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在内涵上包括:教学目标上,方向明确,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并有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机制;教学时间和空间上,根据不同的学校、班级、年级,有具体的规定和限制等。  一、以有效的备课保障有效的教学  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一个清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而培养公民的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必要基础。英语学科是我国中小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英语教学就应在缺少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创造英语交际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手段的日益发展,人类拥有的知识量在短时间内猛增,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人类必将进入一个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与之相适应,传统的、仓储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尤其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我国80年代提出的基础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广大教育工作者已形成共识一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
[摘 要]笔者从《语文新课标》“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中得到启示,并进行了“对话武”作文评价的尝试研究,旨在以作文批改为突破口。让学生“心”动;加强作文批改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信息量的扩容,促进学生“行”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作文评价 “对话”批改 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明确
[摘 要]小学生作文须从低年级抓起,我们依据儿童年龄特点和特有的认知规律,在儿童学了汉语拼音和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就注意丰富学生词汇,培养观察能力,以展语言,发展思维,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实际 提高 学生 作文    为切实提高低年级作文教学水平,我们从实际出发,依据儿童年龄特点和特有的认知规律,在儿童学了汉语拼音和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就注意丰富学生词汇,培养观察能力,以展语言,发展思维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有效的作文教学,可以使小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融入到现实中。但这同时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笔就不知从何着手。于是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那怎样才能改变师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状况呢?本文提出了本人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投入感情;深入生活;积累素材;给予赞扬    小学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与教育的交叉点和结合部,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手段。现在中学生的体质情况很差的,我深切地感到任重而道远,本文就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几个粗浅的看法,与广大体育工作者相互交流。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升学压力太大  由于我们的国家教育制度还处在应试教育的阶段,从上至下大家都在为了学生的分数在奋斗,为了升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