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存在一定的误区。不仅背离了活动课的本意,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和本质是与课堂教学的目标一致的,都是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使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课堂有效、有益、健康的开展。这就要广大数学教师灵活开发活动课的课程资源,丰富活动课的内容,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探索;尝试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1](实验稿)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课程开设了数学活动课。
但笔者发现,现阶段的数学活动课的实施存在误区。要么数学活动课成为提优或补差课;要么数学活动课就是“专业训练课”,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特别是奥数的系统辅导,为数学竞赛服务;还有人认为,数学活动课就是学科教学的延续等等。再加上该课缺少系统的内容,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部分教师在操作中有意无意将其上成了补习课、辅导课,有时甚至成了应付考试的提高课。这样,不仅背离了活动课的本意,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和特点。
那么什么是小学数学活动课,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又是什么?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 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它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活动课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复。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活动课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教师本人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组织参加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能够加深和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它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和发展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勇于追求新知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
到目前为止,小学阶段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实施活动课的时候思考和开发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以下是笔者这几年在小学中高年段实施数学活动课的一些想法和实践。
(一)有效利用苏教版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苏教版教材增设了内容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课,第一学段共安排了21个
实践活动,第二学段共有24个综合应用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点:1.体验数学的“活动操作型”的,如三年级结合可能性的学习安排的“摸牌和下棋”,让学生通过有兴趣的活动,加深对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的认识,体会游戏规则公平的重要性。2.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实际场景型”,让学生面对一个现实的具体场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如 “我们去春游”等都是以一个比较大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题材,让学生去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3.有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专题探究型”,如“运动与身体的变化”4.有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的为题材的“实验项目研究”,如“怎样滚得远”以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为题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结论,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5.有大篇幅的“综合应用型”,如 “了解周围的家庭”,具有较强有综合性,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来完成,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内容来了解所在地区的生产与生活情况,从而积累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经验。这些内容都来自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受着挑战,学生在活动中是兴奋的,是积极参与的,深深感受这样的挑战是有趣的。
(二)利用数学活动课,积极开展数学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在数学活动课之前提供给学生一份阅读材料,让学生带着课前设计好的问题阅读,看谁能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理解的有多深刻。并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背景进行补充。以此来发现学生的数学视野。
(三)利用数学活动课,让平时的“玩具”真正成为“学具”,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玩”与“学”尽情地挥洒在数学活动课堂之中。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玩扑克牌,七巧板、魔方等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游戏和我们的孩子渐行渐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总害怕影响学生的学习。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只要引导的好,这些游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促进作用。例如我利用数学活动课在三、四、五年级分别开展过“算二十四”、“七巧板”“魔方”的游戏比赛,效果非常好。
(四)利用数学活动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我想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但由于固有的数学思维认为,数学就是解决书本和习题中的题目。这就急切地需要老师把学生带出这个固有思维。
比如春游前,教师需要学生自己制定计划,拿出预算。这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或提出某些要求,如“想研究什么问题”、“能否拟个计划”、“准备如何收集数据”、“如何验证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会提醒你现在在做什么、想说明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绝不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春游结束时,要求把实际情况和预算计划进行比较,有什么得失。为以后的活动积累经验。
四、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学生评价。[2]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评价方式和数学课所学内容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评价无法量化评分。更不是通过一张试卷能解决问题的。但我认为以下几种因素是评价的重要标准。
(一)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课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评价学生数学活动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能结果是不准确的,但学生很投入,并不断反思和修改研究的计划和结果。这种态度是非常可贵的。
(二)用评语或留言的方式进行评价。小学数学的评价方式往往是试卷加分数。但由于数学活动课是无法用考试来衡量的。那么只好通过评语和留言对学生给予鼓励和指导,或给予善意的提醒和批评。
(三)通过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以及数学报告等可以量化的文字材料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思考,发现学生思考的误区。并给予及时的纠正。
(四)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通过一节数学活动课,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也许要过很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这是学生的一个成长过程,很缓慢,需要老师善于发现和细心呵护。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课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部分,已经不容我们漠视下去。它已经成为我们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佚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EB/OL][1999-10-01]
[2]马云鹏、张新贵、孙晓天主编《小学数学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M】东北师大出版社2003、9 第101页~204页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探索;尝试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1](实验稿)明确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课程开设了数学活动课。
但笔者发现,现阶段的数学活动课的实施存在误区。要么数学活动课成为提优或补差课;要么数学活动课就是“专业训练课”,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特别是奥数的系统辅导,为数学竞赛服务;还有人认为,数学活动课就是学科教学的延续等等。再加上该课缺少系统的内容,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部分教师在操作中有意无意将其上成了补习课、辅导课,有时甚至成了应付考试的提高课。这样,不仅背离了活动课的本意,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和特点。
那么什么是小学数学活动课,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又是什么?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 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它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活动课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重复。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活动课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由教师本人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组织参加的。它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能够加深和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它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和发展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勇于追求新知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
到目前为止,小学阶段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实施活动课的时候思考和开发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以下是笔者这几年在小学中高年段实施数学活动课的一些想法和实践。
(一)有效利用苏教版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苏教版教材增设了内容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课,第一学段共安排了21个
实践活动,第二学段共有24个综合应用活动。这些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点:1.体验数学的“活动操作型”的,如三年级结合可能性的学习安排的“摸牌和下棋”,让学生通过有兴趣的活动,加深对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的认识,体会游戏规则公平的重要性。2.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实际场景型”,让学生面对一个现实的具体场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如 “我们去春游”等都是以一个比较大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题材,让学生去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3.有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专题探究型”,如“运动与身体的变化”4.有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的为题材的“实验项目研究”,如“怎样滚得远”以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为题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结论,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5.有大篇幅的“综合应用型”,如 “了解周围的家庭”,具有较强有综合性,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来完成,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内容来了解所在地区的生产与生活情况,从而积累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经验。这些内容都来自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受着挑战,学生在活动中是兴奋的,是积极参与的,深深感受这样的挑战是有趣的。
(二)利用数学活动课,积极开展数学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在数学活动课之前提供给学生一份阅读材料,让学生带着课前设计好的问题阅读,看谁能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理解的有多深刻。并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背景进行补充。以此来发现学生的数学视野。
(三)利用数学活动课,让平时的“玩具”真正成为“学具”,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玩”与“学”尽情地挥洒在数学活动课堂之中。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玩扑克牌,七巧板、魔方等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游戏和我们的孩子渐行渐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总害怕影响学生的学习。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只要引导的好,这些游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促进作用。例如我利用数学活动课在三、四、五年级分别开展过“算二十四”、“七巧板”“魔方”的游戏比赛,效果非常好。
(四)利用数学活动课,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我想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但由于固有的数学思维认为,数学就是解决书本和习题中的题目。这就急切地需要老师把学生带出这个固有思维。
比如春游前,教师需要学生自己制定计划,拿出预算。这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或提出某些要求,如“想研究什么问题”、“能否拟个计划”、“准备如何收集数据”、“如何验证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会提醒你现在在做什么、想说明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绝不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春游结束时,要求把实际情况和预算计划进行比较,有什么得失。为以后的活动积累经验。
四、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学生评价。[2]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评价方式和数学课所学内容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评价无法量化评分。更不是通过一张试卷能解决问题的。但我认为以下几种因素是评价的重要标准。
(一)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课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评价学生数学活动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能结果是不准确的,但学生很投入,并不断反思和修改研究的计划和结果。这种态度是非常可贵的。
(二)用评语或留言的方式进行评价。小学数学的评价方式往往是试卷加分数。但由于数学活动课是无法用考试来衡量的。那么只好通过评语和留言对学生给予鼓励和指导,或给予善意的提醒和批评。
(三)通过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以及数学报告等可以量化的文字材料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思考,发现学生思考的误区。并给予及时的纠正。
(四)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通过一节数学活动课,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也许要过很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这是学生的一个成长过程,很缓慢,需要老师善于发现和细心呵护。
总之,小学数学活动课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部分,已经不容我们漠视下去。它已经成为我们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佚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EB/OL][1999-10-01]
[2]马云鹏、张新贵、孙晓天主编《小学数学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M】东北师大出版社2003、9 第101页~2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