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韭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qing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茬韭,花香藕,新娶的媳妇,黄瓜纽。”这是流传于苏北水乡的民谣《世上四大鲜》。
  韭菜作为“四鲜中的头鲜”,令居家百吃不厌。谈到泰州港口(现姜堰区华港镇)韭菜, 泰州、姜堰、扬中乃至在整个江苏久负盛名。
  韭菜原名“救菜”。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为斩草除根,还想杀掉16岁的刘秀。刘秀逃出京城后起兵讨伐王莽,不料兵败,逃生途中饥渴难耐,求救于一个农户。主人夏老汉见刘秀非同一般,就把他扶进舍中,因为缺饭少菜,夏老汉便炒了无名野菜让刘秀充饥。饥不择食的刘秀连吃三碗野菜方才缓过神来,他问老汉什么菜如此好吃,夏老汉说是无名,刘秀说,今天,它救了我的命,就叫它“救菜”吧。后来,刘秀称帝,封夏老汉为“百户”,赏地千亩,专门种植“救菜”,直送皇宫。由于以“救”作名不太合适,便专门为 “救菜”之“救”造了一个字“韮”,后人又把“韮”简化为“韭”,从此“韭菜”便名传于世。
  刘秀吃的韭菜是否就是港口韭菜无从考证。只是港口垎田, 四面环水,岸高坡陡,土地肥沃,排灌方便,适宜种植韭菜,这是不争的事实。
  港口农民种韭菜相沿已久。品种有雪韭、黄韭、独根红等, 鼎盛时期,种植面积近万亩。
  港口韭菜除考究种子、育苗、移栽等环节外,最主要的是水肥管理。炎热夏天,每天起码浇两次水,太阳刚出时浇一次,日落时分再浇一次。垎岸岸高坡陡,浇水要用一丈多长的竹柄水瓢,一瓢一瓢地从河沟里舀上岸。瓢舀不到的地方,还要用戽子浇。再说施肥,除了罱泥扒渣之外,还要绞水草捂在韭菜行子里。从早春到秋末,每割一茬都要布一遍水草。越冬前堊家脚灰、人畜粪不谈,还要罱泥罱渣覆盖韭菜。水草和泥渣中含有螺蛳、蚬子、小鱼、小虾等多种有机肥,既当肥料,又能保持土壤湿润。港口韭菜从不用化肥,鲜嫩爽口,回味无穷。
  来年立春过后, 菜农们早已将小锹磨得亮晃晃的, 不等天亮,开始“夜雨剪春韭”,根部有泥,叶面带露珠的韭菜, 晶莹透亮,分外鲜嫩,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港口韭菜。菜农割韭菜很讲究技巧。刀子不挨着根割,一定要稍离根部远一点,这样韭菜才不会受伤。
  捆扎韭菜要有相当本领。头茬韭菜较短,要想捆圆捆大十分困难,除非六十岁开外的老农。等到二、三、四茬……老农捆起来的韭菜,每捆足有四五十斤。姜堰、泰州、扬中等地的菜贩子只要看到像足月孕妇的大捆子韭菜,就知道这是地地道道的港口韭菜,很快被抢购一空。
  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港口一带的农民每家自留地种厘把二厘韭菜,就能开销全家老小的油米酱醋盐……韭菜可谓是港口人的救命菜。但是,那时的韭菜也被戴上了“资本主义尾巴”的帽子。生产队队长一旦发现哪户韭菜多了,就会连根铲除。
  农户卖韭菜更是件心烦的事。记得小时候的一个春天,妈妈一夜没睡,将自留地里割的两篮子韭菜挑到十八里外的泰州卖钱。她告诉我们, 卖得的钱除一部分用来量米外, 其余的同我们姐弟每人买块布料做新褂子过夏,我们高兴得一夜没合眼,巴望妈妈早点回来。不料, 直到第二天挨黑,妈妈才从泰州两手空空回到了家。篮子、扁担和带去的杆秤全不见了。妈妈沮丧着脸告诉我们,夜里碰上“红袖章”了。原来, 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步行好不容易到了泰州杨桥口, 刚想歇会儿,就被戴红袖章的执勤人员盯梢了, 妈妈左拐右拐,以为甩掉了“尾巴”, 躲在一深巷的角落里正准备与买菜的居民交易, 哪知道被盯梢的“红袖章”逮个正着。结果妈妈视为“投资倒把分子”,韭菜没收不谈,还被关了一天, 直到她做了深刻的口头检讨后才放了回来。每当我吃到韭菜就会想起母亲当年那辛酸的往事。
  生活条件好了,韭菜的食谱也多了。如单炒的话,须旺火爆炒立刻出锅。这样鲜香扑鼻,色泽诱人。油少或火小,炒的时间过长,味道会大打折扣。如果不单炒, 还有多种搭配炒法。韭菜炒螺蛳、韭菜炒蚬子、韭菜炒鸡蛋、韭菜炒虾仁都是极好的吃法,韭菜炒百叶居家最常见,喝酒吃饭再好没得。
  韭菜辛辣,既促进食欲又有良好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说:“韭籽补肝及命门,治小便频数,遗尿。”民间称之为“洗肠草”。“男不离韭,女不离藕”。现代人还称韭菜为蔬菜中的“伟哥”。
  如今,港口人不再为韭菜提篮吆喝了。清晨, 长在田里绿滴滴、翘嫩嫩的韭菜,眨眼工夫,就会随南来北往的菜商行销各大超市,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其他文献
“鲎勺”,闽南话hǎo xiā,闽南人以前的粥勺,用鲎壳做成的。山村的“鲎勺”,大多用老竹头削成的,带近似一尺长手柄的半圆弧形勺碗,用来舀稀粥的。  以前,一根“鱟勺”用不了一年,勺碗便被磨得只剩一弯。究其原因:一来盛粥的器具是粗陶缸,鼓子状底部中间向内稍凸起的那种,摩擦力大;二来捞粥时,总是沿着陶缸底沿,捞转一圈,目的就是多捞些饭粒。天天用,餐餐捞,久而久之,“鲎勺”自然而然就被磨损了。  孩提
期刊
昨日回一趟农村老家,刚进村口时被那人的一段清脆的铜片敲击声打住了。它是由五六片生铜串成一排,楼梯一样的形状,把它挂在车把上,只要单车摆动,它就相互敲击,发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像快板一样富有节奏感。  在乡下,那是阉猪阉鸡佬进村的信号。  小时候,我家里养有很多鸡的。奶奶是养鸡的高手,她养有三只母鸡,而这三只母鸡的生育能力特强,往往一代小鸡绒毛未脱,又悄悄在鸡窝里下了一窝蛋。家里的小公鸡到了早上
期刊
儿子两岁十个月,上周五突然发高烧,39度多。  下班回到家,我看到他沒有像往常一样,淘气地在屋子里跑来跑起、窜上窜下,而是一个人无精打采地把小脸埋在沙发里,还难受得扭动着小身体。  我坐过去,抚摸他的后背,隔着毛衣都能感受到浑身滚烫,我低下头轻声说:“妈妈回来了,宝贝。”他慢慢睁开已经由单变成双的眼皮,抬眼看了我一下,慢慢地从沙发上坐起来,一头扎进我的怀里,抱紧我。  我感觉到他小小的身体里传递出
期刊
经常领俩儿子出去逛, 被好奇的饭店老板娘或者售货员阿姨询问: 这俩半大小子都是你的?我笑盈盈回答:是的!然后听到“你真厉害”“你这么年轻……”之类的话。我笑而不语时当然能明白其中包含的各種意思。  不能否认我也渴望女儿。常言道:有儿有女活神仙。有谁不愿意活神仙呢!为此一度抱憾过。而如今,我却十分感谢老天给我的安排,因为在俩小子成长的过程里,我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并随之继续成长。  前一段,我上夜班,
期刊
故乡坐落在一片凹地里,与汉马河支流毗邻。村北是岭,村东是岭,村南村西是山。岭上山下是柿林,村庄就掩映在柿林中。  柿叶儿红了的时候,我登上柿子岭。柿子岭上一派壮观,一派旖旎。火红、火红的树冠像堆堆火焰,组成了一片片彩云落霞,把山村也映得通红。一枝枝、一树树成熟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密密匝匝压在枝头,随风轻轻摇曳,飘散着恬淡的香味儿。  在柿子岭,各种各样的柿子应有尽有,像水柿、火柿、黄柿、馒头柿
期刊
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树,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树,请允许我叫它梧桐。  它肥大的叶子遮天蔽日,锯齿状的边缘,在脚边投下斑斓的影。  落叶是孤单的,所以急着投靠大地,那幢旧楼是孤单的,所以黯然成灰色林立街边,落日是孤单的,所以无休止地追逐月亮。  当日头抽丝般逃离天空,你推搡着大地,那个给不了你惬意枝头的大地,依然敞开胸襟,静候你柔软为泥。  最終还是卑微成了脚下的泥土,光鲜之后黯然之后,孤单之后,不断向你
期刊
一  俗话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的母亲在老家,我的心也在老家。母亲的牵挂也在老家的守望里。  在城里的家里,母亲总把自己当“外人”,嘴里老是叨叨絮絮,年纪大了,在你们城里不方便,你们有自己的事,要照顾我,会耽搁你们。  在老家的家里,母亲把我们当成了“客人”,礼遇有加,唯恐招待不周。也许,对老家而言,我们真成了来去匆匆的过客。  二  中元节前夕的周末,我同往常一样,照例抽时间回十五公里外
期刊
曾大雄给景区带来四只猫,纯黑,精灵活泼,对新环境遏制不住兴奋,上翻下跳,彻夜游荡。  刚开始,四只猫形影不离,革命友谊万年长的样子。不到十天,友谊的花朵变色了:一只猫被驱赶出活动区域(森林湖畔木屋区),独自流浪。因为,那只猫生病了,据说吃了死老鼠,发作时,嘴咬着尾巴原地打转,像挣扎的陀螺。  病猫开始不服气,同一个村出来讨生活,怎么可能如此薄情?一次次去木屋区缓和关系,但一次比一次被揍得惨。另三只
期刊
每当想家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起家里的老父亲捋着麦芒行走的场景。  麦子是我们所有的力量源泉的供给者,白白的馒头、香味诱人的面包都是我们的最爱。然而,离开故土后,我们这些吃着白面馒头和面包的人,却和麦子变得陌生起来,偶尔在六月到来时听到麦子黄了的消息,侧耳听见城市外面遥远的几声布谷鸟叫,这才忽然想起麦子已经成熟。我们的家,原本在城市与车水马龙之外,在麦子和城市的隔离之外,在麦浪的深处,这时候,乡亲们
期刊
一  振庸哥,昨夜下雪了。  一大早,孩子们就到雪地打闹,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雪地上欢快地涂鸦,有的忙着自拍,他们是那么快乐,那么惬意。那一刻,似乎所有的学习压力都释放了,所有的竞争烦恼都消散了。  你在家的时候,那些雪花纷飞的日子,那所有的日子,都是那样甜,那样美。我们在雪中漫步,在雪中打闹,在雪中高唱,在雪中低吟,在雪中畅想未来……你走后,我只能独自回味有雪的日子,回味围炉读书的日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