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湖边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d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振庸哥,昨夜下雪了。
  一大早,孩子们就到雪地打闹,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雪地上欢快地涂鸦,有的忙着自拍,他们是那么快乐,那么惬意。那一刻,似乎所有的学习压力都释放了,所有的竞争烦恼都消散了。
  你在家的时候,那些雪花纷飞的日子,那所有的日子,都是那样甜,那样美。我们在雪中漫步,在雪中打闹,在雪中高唱,在雪中低吟,在雪中畅想未来……你走后,我只能独自回味有雪的日子,回味围炉读书的日子,回味那些关于雪的佳句。你那里下雪吗?
  你算过没有?你出国已经整整五年了。这五年我们镇发生了太多太多的变化,真可谓沧海桑田,翻天覆地,我都告诉过你了,你能想象得到吗?
  雪还在下。立于雪地,雪花柔和地落在脸上,落在睫毛上,化作水,凉丝丝的。
  早点回来吧!我想你!
  二
  振庸哥,圣水湖边的桃花开了,羞答答,一朵一朵地俏媚;火辣辣,一树一树地陶醉。
  我想起了你写给我的那首诗,那首《桃花似醉》——
  满山满坡的桃花
  不约而同地开了
  穿红挂绿的俊男靓女
  成群结队地来了
  他们 鸟儿一样
  在花树间飞舞
  追寻春雨的笑容
  采撷春风的芬芳
  吸吮蝴蝶的幸福
  咀嚼蜜蜂的惬意
  他们把自己打扮成
  一朵花
  三
  振庸哥,昨天我们学校组织到九华山游玩了。进得园区,林木葱郁,一望无际的林中老松,古朴安详,无愧为森林氧吧啊!
  我向同学们讲了九华山的传说,还是你讲给我的呢。
  九华山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异国他乡的九位才貌出众的女子逃荒至此,见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就定居下来。她们辛勤劳作,把荒山变成了物产丰富、瓜果飘香的寶地,并称此地为九女山。后来,九位华姓男子慕名前来,与九女结为夫妻,共建家园。人们便把此地成为九华山。如今的九华山,总面积达12万亩,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和同学们一起,我格外开心。
  独处时,想你成了自然。你知道吗?
其他文献
我儿时在农村,新春佳节最喜欢吃家乡年味浓浓的美食——白散。  白散即米花。状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故乡人俗称“白散”取其洁白松散之意。  故乡制作白散历史悠久。据说,家乡的州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凡人家必年前预作白散,为新年享用,并亲戚互相馈赠。此种风俗,历经数年,代代相传,久盛不衰。  白散浸润着浓郁的年味。在我的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白散的传统手艺,成为春节必备的传统
期刊
“鲎勺”,闽南话hǎo xiā,闽南人以前的粥勺,用鲎壳做成的。山村的“鲎勺”,大多用老竹头削成的,带近似一尺长手柄的半圆弧形勺碗,用来舀稀粥的。  以前,一根“鱟勺”用不了一年,勺碗便被磨得只剩一弯。究其原因:一来盛粥的器具是粗陶缸,鼓子状底部中间向内稍凸起的那种,摩擦力大;二来捞粥时,总是沿着陶缸底沿,捞转一圈,目的就是多捞些饭粒。天天用,餐餐捞,久而久之,“鲎勺”自然而然就被磨损了。  孩提
期刊
昨日回一趟农村老家,刚进村口时被那人的一段清脆的铜片敲击声打住了。它是由五六片生铜串成一排,楼梯一样的形状,把它挂在车把上,只要单车摆动,它就相互敲击,发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像快板一样富有节奏感。  在乡下,那是阉猪阉鸡佬进村的信号。  小时候,我家里养有很多鸡的。奶奶是养鸡的高手,她养有三只母鸡,而这三只母鸡的生育能力特强,往往一代小鸡绒毛未脱,又悄悄在鸡窝里下了一窝蛋。家里的小公鸡到了早上
期刊
儿子两岁十个月,上周五突然发高烧,39度多。  下班回到家,我看到他沒有像往常一样,淘气地在屋子里跑来跑起、窜上窜下,而是一个人无精打采地把小脸埋在沙发里,还难受得扭动着小身体。  我坐过去,抚摸他的后背,隔着毛衣都能感受到浑身滚烫,我低下头轻声说:“妈妈回来了,宝贝。”他慢慢睁开已经由单变成双的眼皮,抬眼看了我一下,慢慢地从沙发上坐起来,一头扎进我的怀里,抱紧我。  我感觉到他小小的身体里传递出
期刊
经常领俩儿子出去逛, 被好奇的饭店老板娘或者售货员阿姨询问: 这俩半大小子都是你的?我笑盈盈回答:是的!然后听到“你真厉害”“你这么年轻……”之类的话。我笑而不语时当然能明白其中包含的各種意思。  不能否认我也渴望女儿。常言道:有儿有女活神仙。有谁不愿意活神仙呢!为此一度抱憾过。而如今,我却十分感谢老天给我的安排,因为在俩小子成长的过程里,我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并随之继续成长。  前一段,我上夜班,
期刊
故乡坐落在一片凹地里,与汉马河支流毗邻。村北是岭,村东是岭,村南村西是山。岭上山下是柿林,村庄就掩映在柿林中。  柿叶儿红了的时候,我登上柿子岭。柿子岭上一派壮观,一派旖旎。火红、火红的树冠像堆堆火焰,组成了一片片彩云落霞,把山村也映得通红。一枝枝、一树树成熟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密密匝匝压在枝头,随风轻轻摇曳,飘散着恬淡的香味儿。  在柿子岭,各种各样的柿子应有尽有,像水柿、火柿、黄柿、馒头柿
期刊
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树,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树,请允许我叫它梧桐。  它肥大的叶子遮天蔽日,锯齿状的边缘,在脚边投下斑斓的影。  落叶是孤单的,所以急着投靠大地,那幢旧楼是孤单的,所以黯然成灰色林立街边,落日是孤单的,所以无休止地追逐月亮。  当日头抽丝般逃离天空,你推搡着大地,那个给不了你惬意枝头的大地,依然敞开胸襟,静候你柔软为泥。  最終还是卑微成了脚下的泥土,光鲜之后黯然之后,孤单之后,不断向你
期刊
一  俗话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的母亲在老家,我的心也在老家。母亲的牵挂也在老家的守望里。  在城里的家里,母亲总把自己当“外人”,嘴里老是叨叨絮絮,年纪大了,在你们城里不方便,你们有自己的事,要照顾我,会耽搁你们。  在老家的家里,母亲把我们当成了“客人”,礼遇有加,唯恐招待不周。也许,对老家而言,我们真成了来去匆匆的过客。  二  中元节前夕的周末,我同往常一样,照例抽时间回十五公里外
期刊
曾大雄给景区带来四只猫,纯黑,精灵活泼,对新环境遏制不住兴奋,上翻下跳,彻夜游荡。  刚开始,四只猫形影不离,革命友谊万年长的样子。不到十天,友谊的花朵变色了:一只猫被驱赶出活动区域(森林湖畔木屋区),独自流浪。因为,那只猫生病了,据说吃了死老鼠,发作时,嘴咬着尾巴原地打转,像挣扎的陀螺。  病猫开始不服气,同一个村出来讨生活,怎么可能如此薄情?一次次去木屋区缓和关系,但一次比一次被揍得惨。另三只
期刊
每当想家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起家里的老父亲捋着麦芒行走的场景。  麦子是我们所有的力量源泉的供给者,白白的馒头、香味诱人的面包都是我们的最爱。然而,离开故土后,我们这些吃着白面馒头和面包的人,却和麦子变得陌生起来,偶尔在六月到来时听到麦子黄了的消息,侧耳听见城市外面遥远的几声布谷鸟叫,这才忽然想起麦子已经成熟。我们的家,原本在城市与车水马龙之外,在麦子和城市的隔离之外,在麦浪的深处,这时候,乡亲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