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be0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大雄给景区带来四只猫,纯黑,精灵活泼,对新环境遏制不住兴奋,上翻下跳,彻夜游荡。
  刚开始,四只猫形影不离,革命友谊万年长的样子。不到十天,友谊的花朵变色了:一只猫被驱赶出活动区域(森林湖畔木屋区),独自流浪。因为,那只猫生病了,据说吃了死老鼠,发作时,嘴咬着尾巴原地打转,像挣扎的陀螺。
  病猫开始不服气,同一个村出来讨生活,怎么可能如此薄情?一次次去木屋区缓和关系,但一次比一次被揍得惨。另三只猫视病猫为阶级敌人,下手果断猛烈,有次差点把病猫耳朵咬掉。
  我最后一次见病猫去木屋区,它嘴里叨着鱼,很自信的样子。还没靠近,就被另三只猫追得落荒而逃。病猫可能不明白:一旦被集体抛弃,被抛弃者所作所为,无论善意或真诚,皆会被集体视为心怀鬼胎。
  接下来的日子里,病猫像换了个猫似的,一扫过去的萎靡不振变得意气风华,猫步还附带韵律。阳光灿烂的日子,它自得其乐追母鸡抓虫子,还试着和狗交朋友,对游客还体现主人翁的自信,围着车子“喵——喵——喵”唱赞歌。
  我知道它是另种形式的虚张声势,假装快乐是掩饰被集体抛弃带来的屈辱,正如,绝望到极点的人往往开怀大笑。我知道它日子很难过,除了病痛,屈辱感一直笼罩着它。好几次深夜,我听见它在宾馆附近哀鸣,声音悲伤、绵长、恐慌,像婴孩在黑夜中摸不着妈妈的手。病猫如果继续假装快乐,或许有一个明媚的未来,几年后完全可以摆出历尽沧桑的成熟造型。
  但它死了。
  某天上午,病猫躺在情人桥睡觉,我猜测正做噩梦,一激灵,啪的一声就掉在10米高的桥下,被河水冲走好长一段距离才爬上岸。上岸后一直发抖,除了冷,更多是恐惧。我理解那种恐惧,当噩梦变成现实,希望和梦想随即会破灭。比如:在梦中被人追杀到悬崖边,睁开眼,还真掉在悬崖下了。那是种怎样的毁灭啊?
  受此惊吓,病猫怕光怕水,孤單封闭,终日抑郁寡欢了无生趣。没几天死了。
  我猜测它是被压抑的生活吓死的,落水意外只是猛然出现的路标而已。
其他文献
这是个大厂,叫株洲电力机车厂,是个老牌子,株洲人习惯称它“田心机车厂”。徐宗祥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得了奖,叫《百年田心》,说的就是它。  它占地数千亩,过去吃、喝、拉、撒、住,好像全在工厂区。那时,我在市委机关工作,过去几次,总有点找不着边的感觉。有点散,有点乱,给人以不靠边的感觉。  现在呢,许多地方,绿化得不错,有点像个小公园。什么绿树呀,红花呀,碧草呀,都有。还有喷泉古树,池沼泽兰,水清似镜。
期刊
人伴书,书附人,人书相依,是文明史上千年不衰的话题。世事沧桑,人生万态,书也随之呈幸遇和糟遇。我三十余载,百酬余暇,问书寻书,与书结缘,也就有了一些书的小故事。  十年前冬日的一个下午,已近下班时间,单位门口往来行人稀少。档案室的工作人员抬着几大纸箱“废品”,叫来一个收废品的人正在称量出卖。  也是天公作缘,我因处理一起事务晚走了几十分钟,恰好在门口看到了他们刚刚称量完毕:是两大箱颜色发暗的经年古
期刊
我儿时在农村,新春佳节最喜欢吃家乡年味浓浓的美食——白散。  白散即米花。状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故乡人俗称“白散”取其洁白松散之意。  故乡制作白散历史悠久。据说,家乡的州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凡人家必年前预作白散,为新年享用,并亲戚互相馈赠。此种风俗,历经数年,代代相传,久盛不衰。  白散浸润着浓郁的年味。在我的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白散的传统手艺,成为春节必备的传统
期刊
“鲎勺”,闽南话hǎo xiā,闽南人以前的粥勺,用鲎壳做成的。山村的“鲎勺”,大多用老竹头削成的,带近似一尺长手柄的半圆弧形勺碗,用来舀稀粥的。  以前,一根“鱟勺”用不了一年,勺碗便被磨得只剩一弯。究其原因:一来盛粥的器具是粗陶缸,鼓子状底部中间向内稍凸起的那种,摩擦力大;二来捞粥时,总是沿着陶缸底沿,捞转一圈,目的就是多捞些饭粒。天天用,餐餐捞,久而久之,“鲎勺”自然而然就被磨损了。  孩提
期刊
昨日回一趟农村老家,刚进村口时被那人的一段清脆的铜片敲击声打住了。它是由五六片生铜串成一排,楼梯一样的形状,把它挂在车把上,只要单车摆动,它就相互敲击,发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像快板一样富有节奏感。  在乡下,那是阉猪阉鸡佬进村的信号。  小时候,我家里养有很多鸡的。奶奶是养鸡的高手,她养有三只母鸡,而这三只母鸡的生育能力特强,往往一代小鸡绒毛未脱,又悄悄在鸡窝里下了一窝蛋。家里的小公鸡到了早上
期刊
儿子两岁十个月,上周五突然发高烧,39度多。  下班回到家,我看到他沒有像往常一样,淘气地在屋子里跑来跑起、窜上窜下,而是一个人无精打采地把小脸埋在沙发里,还难受得扭动着小身体。  我坐过去,抚摸他的后背,隔着毛衣都能感受到浑身滚烫,我低下头轻声说:“妈妈回来了,宝贝。”他慢慢睁开已经由单变成双的眼皮,抬眼看了我一下,慢慢地从沙发上坐起来,一头扎进我的怀里,抱紧我。  我感觉到他小小的身体里传递出
期刊
经常领俩儿子出去逛, 被好奇的饭店老板娘或者售货员阿姨询问: 这俩半大小子都是你的?我笑盈盈回答:是的!然后听到“你真厉害”“你这么年轻……”之类的话。我笑而不语时当然能明白其中包含的各種意思。  不能否认我也渴望女儿。常言道:有儿有女活神仙。有谁不愿意活神仙呢!为此一度抱憾过。而如今,我却十分感谢老天给我的安排,因为在俩小子成长的过程里,我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并随之继续成长。  前一段,我上夜班,
期刊
故乡坐落在一片凹地里,与汉马河支流毗邻。村北是岭,村东是岭,村南村西是山。岭上山下是柿林,村庄就掩映在柿林中。  柿叶儿红了的时候,我登上柿子岭。柿子岭上一派壮观,一派旖旎。火红、火红的树冠像堆堆火焰,组成了一片片彩云落霞,把山村也映得通红。一枝枝、一树树成熟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密密匝匝压在枝头,随风轻轻摇曳,飘散着恬淡的香味儿。  在柿子岭,各种各样的柿子应有尽有,像水柿、火柿、黄柿、馒头柿
期刊
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树,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树,请允许我叫它梧桐。  它肥大的叶子遮天蔽日,锯齿状的边缘,在脚边投下斑斓的影。  落叶是孤单的,所以急着投靠大地,那幢旧楼是孤单的,所以黯然成灰色林立街边,落日是孤单的,所以无休止地追逐月亮。  当日头抽丝般逃离天空,你推搡着大地,那个给不了你惬意枝头的大地,依然敞开胸襟,静候你柔软为泥。  最終还是卑微成了脚下的泥土,光鲜之后黯然之后,孤单之后,不断向你
期刊
一  俗话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的母亲在老家,我的心也在老家。母亲的牵挂也在老家的守望里。  在城里的家里,母亲总把自己当“外人”,嘴里老是叨叨絮絮,年纪大了,在你们城里不方便,你们有自己的事,要照顾我,会耽搁你们。  在老家的家里,母亲把我们当成了“客人”,礼遇有加,唯恐招待不周。也许,对老家而言,我们真成了来去匆匆的过客。  二  中元节前夕的周末,我同往常一样,照例抽时间回十五公里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