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题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阅读与博览群书似乎为阅读追求的应然境界,然而乔·梅西在为《文学的故事》所写的序言里作了不同的回答。他认为,“博览群书”并不意味着要辛苦地读遍所有公认的经典之作,钻研其中苦干篇章也就够了,夜以继日地将阅读时间都贡献给纯粹伟大的经典作家的著作,并将之视为道德的义务,这不但是不合理的,而且是对文学的审美功能的践踏、他告诉我们,不要追求广博,也不要忌讳偏狭,都依照各人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读书。沉浸在浩瀚无边的书海中并不是聪明人的作为。他希望我们不要成为亚历山大·波普所辛辣讽刺的那样:满脑子毫无用处的知识,稀里糊涂地读书的书呆子。他认为读书也是一种艺术,一种优美的艺术,虽然不像其他艺术那样显赫伟大,那样更显得有创造性,但它也是创造,是“在接受中创造”。
  阅读为什么是创造呢?在萨特看来,作家不可能单独完成作品,要使白纸黑字成为艺术品,就必须有一个人们称之为“阅读”的具体行动。他说:“既然创造只能在阅读中得到完成,既然艺术家必须委托另外一个人来完成他开始做的事情,既然他只有通过读者的意识才能体会到他对自己的作品而言的意义所在。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顶召唤。”阅读过程是一个预测和期待的过程,组成阅读过程的是一系列希望和失望。读者总是面临一个仅仅是可能产生的未来,随着他们的阅读逐步深入,这个未来部分得到确立,部分则沦为虚妄、正是这个逐页后退的未来形成文学对象的变幻的地平线。
  阅读的创造基于对不确定的探究,是在陌生中找到熟悉,是穿越困惑的感悟和领会。什克洛夫斯基说:“我个人认为,凡是有形式的地方,几乎都有陌生化……形象的目的并不是要我们去理解其意义,而是为了创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觉,即创造一种对事物的‘视觉’,而并非将它作为一种认知的工具。”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用大众语言写成,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手法区别于当时的高雅风格的诗歌语言,重新唤起人们对事物的敏锐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并不追求浅表的熟悉,文学的鉴赏也不是寻找已有经验中的真实。
  当前,农村妇女余秀华轰动诗坛,她的诗歌引发广泛的阅读和评论,她的语言是质朴而原始的,颠覆了传统诗歌语言的雅致而雕琢。传统女性诗歌风格的婉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被她的粗野又不失细腻、似乎调侃的游戏之词和带有哲理与沉思的诗风所替代。她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有一种击穿庸常伦理的奇异和生命敞开的勇敢,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为陌生,所以我们常常不能真切地把握作品。因为陌生,所以我们的解读和诠释就不能落入俗套。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一种明亮的色彩呈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教参在解题时提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标题是对诗中所涉及的自然景物及生活事物的概括,表现出作者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它是诗人所向往的一种幸福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贴近自然、物我相谐、融入生活体验的境界。”
  然而,这是真实的海子,真实的诗歌意境吗?有学生对此表示深深的失望,“可怜的海子在写完这首充满了祝福和哀伤的诗歌之后,就离开了我们,一个真正的纯粹的诗人抛弃了我们,向天国去了。所以,这是一首绝望的诗,一首死亡之诗,也是一首安详之诗。”海子,一位胜利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幸福洋溢的背后有挥之不去的悲凉,以乐境写哀,倍增其哀,写出现实中诗人的迷惘。
其他文献
高效语文课堂,唯有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构建起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学习互动和思维互动,从而以教促学,达到相互促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情感互动,引导激发,调动学生参与兴致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要实现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一环。我认为,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语文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通过恰当的情境,引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牛活,表达真情实感。”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又为生活服务一耶么,作为一个农村语文老师,又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进行写作呢?  一、开启慧眼——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  在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阅读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在个体的语文能力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浮躁功利之风刮进校园,很多同学只看成绩,不重读书;有暇上网,不想读书;难得读书,只读闲书。语文老师很清楚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课堂时间有限,又要忙于教学进度,也要面对阶段考试的压力,所以,课外阅读这
期刊
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唤醒,即唤醒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表达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缤纷童年”是学生接力练笔的校本化表述,是我校为配合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立项课题“基于快乐表达的微型习作课模式研究”而实施的一项习作教学改革。其指导思想就是将竞争引进日常的练笔,激发孩子发白内心的表达欲望。基本做法是以班级为单位,将班级学生按照习作水平的高低平均分为五到六个小组,每个小组
期刊
我们觉得“边教边导,读出精彩”是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的一条有效路径,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没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读的阅读课,一定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  一、边教边导,做到读得正确  大学问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强调,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里的不可“误一字”“少一字”“多一字”“倒一字”就是不能添
期刊
一、预学初读,注重态度与方法引导  预学是学生在老师课堂教学前进行的自主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尤其要重视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及要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态度问题上的和蔼、友善与鼓励,加上方法上的有效引导和点拨,就是对学生形成良好阅读态度的最大支持。  《小石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言文,其中所描写的小石潭景色,与作者的贬官经历紧密相连,要理解与体会有一定难度。在这种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叶圣陶先生尤其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潜能,激发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真正使学生自能作文、自主作文。在多年的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我努力实践着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  一、审题巧讲,一切尽在“不言”中  每每学生写作,教师总是不放心,生怕学生不会写,什么审题不清,思路不开阔……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写作要求,是千叮咛万嘱咐,应该怎样写,写什么内容,包括怎么立题目,怎么
期刊
归有光被誉为“明文第一”,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一书中明代作家只收录了他的作品,可见他的散文有独到之处。他的文章没有华丽辞章,也不刻意求新,独在平淡中见神韵,含蓄中表真情。但读他的文章总有种淡淡的哀伤蕴含于字里行间。下面笔者就以《项脊轩志》一文为例来探究归有光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悲情。  一、悲情之缘由  归有光的抒情散文也许算不上感伤主义,但他在文章中却经常流露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不可捉摸的痛苦和无奈,
期刊
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习得生存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面临重重问题  当我们直面学生的阅读时,发现我们面临的问题一重又一重。  首先,学生的阅读量少。为此,我们号召学生读书,学校每年都要购买大量图书供学生阅读,并推荐读书书目,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怎样通过班级图书角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并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呢?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风格独特,共修外在美  作为一个老师要抓住孩子的心,首先得了解孩子。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