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讵几何 在世犹如寄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sxf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有光被誉为“明文第一”,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一书中明代作家只收录了他的作品,可见他的散文有独到之处。他的文章没有华丽辞章,也不刻意求新,独在平淡中见神韵,含蓄中表真情。但读他的文章总有种淡淡的哀伤蕴含于字里行间。下面笔者就以《项脊轩志》一文为例来探究归有光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悲情。
  一、悲情之缘由
  归有光的抒情散文也许算不上感伤主义,但他在文章中却经常流露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不可捉摸的痛苦和无奈,可以说痛苦是归有光散文创作最重要的心灵源泉。他的痛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为家庭,二为社会。
  1.家庭的变故
  他曾在《家谱记》里写道:“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悲凉和无奈。而自己作为这个破落家族的子弟,又是读书人,其感慨之深、忧虑之远可想而知。
  2.亲人的相继离世
  归有光精神的创伤首先来自于亲人相继去世的打击,而对死亡所引发的永诀的痛苦感受,构成了他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内涵。表现家人亲情的主要作品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思子亭记》《女如兰圹志》《女二二圹志》……它们几乎都是悼亡之作,纪念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家里的女性。他先是年幼丧母,接着长子在16岁时夭折,再后来两个女儿也相继天亡。归有光曾经先后娶了三房妻室,不过前两个都过早地离世了。在他笔下,那些痛苦的经历和命运捉弄人的无奈化为涓涓的文字,打动着每一个读者,这也奠定了他的写作风格和感情基调。
  3.仕途的不顺
  除了家庭多遭变故,归有光仕途上也很不得志。虽然7岁入学堂,但直到20岁才被补为苏州府学员。此后便是他长达40年的科考生涯。他前后共6次参加乡试,在35岁才得以以第二名中举。此后他又经历了9次进士考试,60岁时终于进士及第。40年的宝贵生命就这样在科举考试中消耗过去了。
  二、悲情之内容
  《项脊轩志》一文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过渡,收束上文所写之喜,提起下文之悲。痛彻心扉的悲情,在文章的下半部分体现得淋漓尽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悲家道中落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开始时通过写院子南北相通,折射出那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心也是连通在一起、并无隔阂的,一大家子是一个整体。接下来作者选用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柄于厅”三个细节,写出了原来的一个大户人家逐渐把宅邸搞成了大杂院。“始为篱,已为墙”的演变,直写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演变,“往往而是”的小门墙,正写出了彼此之间的隔阂之深,“东犬西吠”“鸡柄于厅”的现象的发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如此细致地绘声绘色,给读者一种立体感,让其感受到原来的那么一个大家庭已经弄得不成样子了。
  2.悲亲人离世
  归有光曾在《家谱记》中说:“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母亲离世后,有光逐渐明白死亡能攫走一切。《项脊轩志》一文中通过老妪的转述,回忆母亲的这段文字真可谓情悲意切。
  母亲离世,接着对自己寄予厚望的祖母也相继离世,而最后与白己志趣相投的妻子也离己而去,在文尾作者补写一笔: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亭亭”二字不仅写出了树的高耸,也让人联想到人的亭亭玉立之姿态,睹物思人,作者看到这亭亭的枇杷树,怎能不勾起对往日琴瑟和谐生活的回忆呢?这一笔寄寓了作者对亡妻的感慨和惆怅之情。
  3.悲仕途不顺
  祖母对他的爱抚和期望在作者的记忆里是深刻的。在怀念祖母一段中写道:“比去,以手阖门,白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家道中落,大家庭的分崩离析,不管是祖母自语,还是祖母赐象笏,无不体现了祖母对自己寄予的厚望,希望通过自己可以重振家风。可现实是作者直到20岁才被补为苏州府学员。此后便是他长达40年的科考生涯。在回忆祖母这段文字里,更多的夹杂着对祖母的愧疚和自责之情。
  三、悲情之表现
  方苞在《书(归震川文集)后》一书中高度评价了归有光的写作特色:“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司马迁),故能取法于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1.细节传神
  黄宗羲评归有光说:“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最能感动人的言行话语,在他叙写的文章里信手拈来,那么真实亲切,如同自然生成的一般。
  作者年幼丧母,对母亲的思念和回忆只能根据老妪的口述,还原当日里母亲的只言片语和动作:“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一“立”一“叩”一“问”的细节描写,把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和呵护描写得淋漓尽致,母亲的神情姿态仿佛就在眼前。“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亦泣。林纾曾评此段:“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由其情境逼真,人人以为决有此状。”
  又如写妻子一段作者选择了三个细节:问古事,学书法,转述小妹妹的问话。极普通的生活小事在作者笔下却摇曳情生。“从余问古事”“凭几学书”,有问就有答,有学就有教,一“从”、一“凭”,写出了妻子往日情态,夫妻二人伉俪情深,字里行间可以想见当日小书斋里夫妻二人间的欢声笑语。
  2.对比映衬
  《项脊轩志》开头作者先描述项脊轩修葺前“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言其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言其老、破;“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言其暗。就是这么一间又小又老又破又暗的小屋,经作者修葺后,焕然一新:不再上漏,辟窗筑墙,室始明亮,又杂植兰桂竹以增胜;寂寂之庭阶,时来作陪之小鸟,三五之夜的明月,斑驳之桂影;作者在此或偃仰啸歌,或冥然静坐,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在这个小书屋里所感到的自我满足。这样不仅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甚至连大家庭内部的纠纷也可以丢弃不理。然笔锋一转:“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前面乐景的描写就起到衬托的作用,达到“乐者愈乐,哀者愈哀”的艺术效果,从而达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的境界。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这一段完全是客观陈述,可正是在这“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的陈述中,与前文第一段修葺项脊轩的热情和天然自得之情形成鲜明对比,含蓄而深挚地表达出了作者因妻亡后的心绪黯然,侧面表达出作者对亡妻浓浓的思念。
  3.对话传情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或对话或独白或动作,把祖母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对孙儿轩中刻苦读书的举动极为赞许,又对孙儿的未来充满期待。联系作者科场考试连连失利的背景,在这段对祖母的追忆中,作者深感辜负了祖母的殷殷期盼,字里行间饱含作者的愧疚之情。
  唐顺之曾评价说:“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归有光的这类抒情散文善于用不事雕琢的笔触,选择家庭琐事,尤其是表达哀情之文,文笔自然质朴,“真的达到了景真、情真、事真的境界”。
其他文献
层递式教学作为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一般而言,层递式教学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加强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由于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作文词汇量较少,概括能力和运用能力不强,同时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技巧也了解甚少,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首先可以加强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重点辅导学生将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将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明
期刊
朱永新说:“精神发育最重要的通道就是阅读。我们始终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给种子以美好滋养,并唤醒神奇。”  我校以生命教育为指向,开展了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校本读书活动,通过阅读丰厚教师底蕴,润泽学生成长,唤醒生命意识,形成文化自觉,提升学生的生命发展。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培养坚持阅读的书香教师  教师的专业成长根本之策在于终身学习,我们把推
期刊
每学期语文教材第一课都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足见习惯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是多么重要。作为语文老师,在这开学第一课中,要怎样来落实好这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呢?通过自己多次的教学和反思,我总结成了七个字——且讲且做且坚持。  一、“讲”奠定基础,让学生明白  在整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1.要养成一个什么习惯;  2.怎样养成这个习惯。学生对于这两点的掌握,明白
期刊
高效语文课堂,唯有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构建起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学习互动和思维互动,从而以教促学,达到相互促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情感互动,引导激发,调动学生参与兴致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要实现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一环。我认为,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语文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通过恰当的情境,引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牛活,表达真情实感。”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又为生活服务一耶么,作为一个农村语文老师,又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进行写作呢?  一、开启慧眼——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  在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阅读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在个体的语文能力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社会浮躁功利之风刮进校园,很多同学只看成绩,不重读书;有暇上网,不想读书;难得读书,只读闲书。语文老师很清楚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课堂时间有限,又要忙于教学进度,也要面对阶段考试的压力,所以,课外阅读这
期刊
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于唤醒,即唤醒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表达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缤纷童年”是学生接力练笔的校本化表述,是我校为配合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的立项课题“基于快乐表达的微型习作课模式研究”而实施的一项习作教学改革。其指导思想就是将竞争引进日常的练笔,激发孩子发白内心的表达欲望。基本做法是以班级为单位,将班级学生按照习作水平的高低平均分为五到六个小组,每个小组
期刊
我们觉得“边教边导,读出精彩”是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的一条有效路径,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没能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读的阅读课,一定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  一、边教边导,做到读得正确  大学问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强调,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里的不可“误一字”“少一字”“多一字”“倒一字”就是不能添
期刊
一、预学初读,注重态度与方法引导  预学是学生在老师课堂教学前进行的自主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尤其要重视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及要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态度问题上的和蔼、友善与鼓励,加上方法上的有效引导和点拨,就是对学生形成良好阅读态度的最大支持。  《小石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文言文,其中所描写的小石潭景色,与作者的贬官经历紧密相连,要理解与体会有一定难度。在这种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叶圣陶先生尤其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潜能,激发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真正使学生自能作文、自主作文。在多年的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我努力实践着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  一、审题巧讲,一切尽在“不言”中  每每学生写作,教师总是不放心,生怕学生不会写,什么审题不清,思路不开阔……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写作要求,是千叮咛万嘱咐,应该怎样写,写什么内容,包括怎么立题目,怎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