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07年12月,北京市召开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首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整体推进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5月27日,北京市又召开了中小学信息化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工作。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书记主任办公会上研究并通过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及《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管理办法》。
“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服务为本、和谐发展”,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北京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词。可以预见,到2010年,北京市将基本建成市、区县、学校相互连通,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电子政务(校务)体系;建成资源丰富、功能完善、使用便捷的网络学习环境;建成高速、稳定、安全,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服务需要的网络基础设施。为首都全体师生与公民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服务,为逐步实现学习型、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为达到首都教育现代化总目标提供良好服务和有力支撑。
为此,我们特摘编《意见》、《行动计划》,展现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的行动和发展步伐,以期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启迪。
三项工程
实施电子政务提升工程
建成教育政务服务平台。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实现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办理,提供网上办事和群众关心的教育信息等服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教育单位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建设集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在线互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政府和单位网站,并实现与市教委政府网站的融通和整合,形成网上政府门户,满足广大市民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需求。
建成教育政务管理平台。各区县、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直管直属单位进一步完善内部电子政务(校务)系统,并与市教委办公系统连通,探索实现协同办公,促进文件、信息的高效流转,创新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体制。在完善原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IC卡的基础上,逐步开发标准统一、融通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数据、提高管理效率的教育政务管理平台。
建成教育决策支持平台。搭建教育决策信息共享平台和教育地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信息。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危机紧急处理系统和风险评估系统,制定安全等级标准,提出各项应急预案,推动全市教育系统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应对各类紧急事件;逐步开展电子政务(校务)效能评估体系建设,通过技术手段,采集电子政务(校务)的效能,开展科学分析,使管理者、使用者了解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成效,促进电子政务(校务)工作的更大发展。
实施数字化学习创新工程
建成开放便捷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市教委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2010年前,建成1000门高校市级精品课程资源,300个特色教育资源库。以中小学及幼儿园资源平台、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市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为基础,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将各类教育资源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形成开放共享、标准统一、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服务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和自身素养的提高,服务于学生和市民的自主学习。
构建人人受益的网络教育平台。市教委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搭建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科研应用平台,为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创造条件;合理利用已建成的各类网络教育平台,建立一个集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为一体的远程教育体系,完善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的建设,搭建服务全社会的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终身学习服务,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化学习环境。
建成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互动平台。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社会力量,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学生社会学习、实践的网上互动平台。大力推进数字德育建设,开拓“资源丰富、管理科学、全员参与、彰显个性”的网络时代育人方式。
实施基础设施优化工程
优化北京市教育网络。北京教育信息网的骨干网络全面升级至l0G带宽并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络标准;继续开展区县区域网络和学校校园网络的升级改造工程,所有校园网络不低于10M带宽接入北京教育信息网等区域主干网;各级各类学校完善内部基础网络,加快幼儿园的网络建设,全面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和技术支撑。
构建北京市教育数据管理体系。市教委制定教育信息化数据管理规范。区县教委、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依据规范制定相应管理办法,逐步建设数据存储和容灾备份中心,逐步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教育数据管理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的整合和科学管理,为教育决策、管理、应用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建成北京市教育电子认证系统。市教委将逐步统筹建设北京教育电子认证系统,制定北京市教育网络认证管理规范,保障网络和信息数据的安全传输与授权使用。区县教委、直管直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应按照管理规范逐步实现与市级教育电子认证系统的对接,完善网络实名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培养健康的网络行为,传播先进的网络文化。
政策措施
建立机构 统筹规划
市教委成立北京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下设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办公室(以下简称“信息办”),挂靠在市教委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由市教委相关业务处室及直管直属单位组成。信息办负责拟定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组织实施北京市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教育系统电子政务(校务)工作,管理北京市教育信息化项目,统筹市级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系统建设。
市教委成立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作为领导小组与信息办的咨询机构,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规划建议和技术咨询。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组设在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区县教委、直管直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应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逐级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理顺关系,统筹教育信息化在各部门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效益。
完善标准 科学管理
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标准战略研究,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标准、教育从业人员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加强对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
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市、区县教委将组织专家,依据评估标准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市级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推进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绩效突出的区县和学校给予表彰。
项目单位应依据市教委相关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制定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细则,科学、规范地管理教育信息化项目,保证项目高质量完成,项目成果标准化和可共享。
制定社会服务教育、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和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服务流程规范;建立北京市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力整合资源,协调教育内部关系,与全市各单位通力合作,加强校际之间、教育单位之间、教育内部和社会之间的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
加大投入 注重效益
加大教育信息化规划、咨询项目的投入,科学引导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投入方向,逐步确定科学合理的投入比例。根据网络和信息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更新需求,合理设定经费定额,保障网络和信息设备的日常运转和应用。保障信息化培训经费。在保障投入的同时,注重投入带来的教育、社会和经济效益。
区县教委和学校要建立规范的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使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规范化、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培育队伍 提高素养
培养一支既精通信息技术应用、又懂教育管理的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为信息技术人员队伍创设更好的工作条件,在任职资格、人员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明确政策支持。
加大对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培训力度,加强区县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基层信息化推广带头人。区县教委和学校应制定师生信息能力培训规划,建立培训制度,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建立激励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绩效考评,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果;组织开展网络文化宣传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网络道德、健康的网络行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有用人才。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为全民信息能力提升作贡献。
加强监督 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内容管理,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支持高等学校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学科和专业设置。开展信息安全普法和守法的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增强信息安全技能。
建立保障教育信息化安全运行的长效机制,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数据的安全。严格执行国家及北京市制定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培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交流 促进合作
鼓励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加强与国内外信息化工作的经验交流、与信息行业之间的合作,吸收最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思想,提高教育信息化工作水平,并大力宣传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成果,扩大首都教育在国内外的影响。
(摘自《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
2007年12月,北京市召开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首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整体推进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5月27日,北京市又召开了中小学信息化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的信息化工作。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委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书记主任办公会上研究并通过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及《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管理办法》。
“统一标准、整合资源、服务为本、和谐发展”,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北京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词。可以预见,到2010年,北京市将基本建成市、区县、学校相互连通,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的电子政务(校务)体系;建成资源丰富、功能完善、使用便捷的网络学习环境;建成高速、稳定、安全,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服务需要的网络基础设施。为首都全体师生与公民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服务,为逐步实现学习型、创新型城市打下坚实基础,为达到首都教育现代化总目标提供良好服务和有力支撑。
为此,我们特摘编《意见》、《行动计划》,展现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的行动和发展步伐,以期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的启迪。
三项工程
实施电子政务提升工程
建成教育政务服务平台。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实现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办理,提供网上办事和群众关心的教育信息等服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教育单位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建设集政务公开、网上办事、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在线互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政府和单位网站,并实现与市教委政府网站的融通和整合,形成网上政府门户,满足广大市民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需求。
建成教育政务管理平台。各区县、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直管直属单位进一步完善内部电子政务(校务)系统,并与市教委办公系统连通,探索实现协同办公,促进文件、信息的高效流转,创新行政管理、校务管理体制。在完善原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IC卡的基础上,逐步开发标准统一、融通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数据、提高管理效率的教育政务管理平台。
建成教育决策支持平台。搭建教育决策信息共享平台和教育地理信息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信息。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危机紧急处理系统和风险评估系统,制定安全等级标准,提出各项应急预案,推动全市教育系统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应对各类紧急事件;逐步开展电子政务(校务)效能评估体系建设,通过技术手段,采集电子政务(校务)的效能,开展科学分析,使管理者、使用者了解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成效,促进电子政务(校务)工作的更大发展。
实施数字化学习创新工程
建成开放便捷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市教委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2010年前,建成1000门高校市级精品课程资源,300个特色教育资源库。以中小学及幼儿园资源平台、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高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市民终身学习资源建设为基础,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信息资源有机整合,将各类教育资源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形成开放共享、标准统一、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服务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和自身素养的提高,服务于学生和市民的自主学习。
构建人人受益的网络教育平台。市教委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搭建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科研应用平台,为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创造条件;合理利用已建成的各类网络教育平台,建立一个集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为一体的远程教育体系,完善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的建设,搭建服务全社会的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终身学习服务,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化学习环境。
建成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互动平台。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社会力量,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学生社会学习、实践的网上互动平台。大力推进数字德育建设,开拓“资源丰富、管理科学、全员参与、彰显个性”的网络时代育人方式。
实施基础设施优化工程
优化北京市教育网络。北京教育信息网的骨干网络全面升级至l0G带宽并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络标准;继续开展区县区域网络和学校校园网络的升级改造工程,所有校园网络不低于10M带宽接入北京教育信息网等区域主干网;各级各类学校完善内部基础网络,加快幼儿园的网络建设,全面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平台和技术支撑。
构建北京市教育数据管理体系。市教委制定教育信息化数据管理规范。区县教委、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依据规范制定相应管理办法,逐步建设数据存储和容灾备份中心,逐步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教育数据管理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的整合和科学管理,为教育决策、管理、应用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
建成北京市教育电子认证系统。市教委将逐步统筹建设北京教育电子认证系统,制定北京市教育网络认证管理规范,保障网络和信息数据的安全传输与授权使用。区县教委、直管直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应按照管理规范逐步实现与市级教育电子认证系统的对接,完善网络实名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责任意识,培养健康的网络行为,传播先进的网络文化。
政策措施
建立机构 统筹规划
市教委成立北京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下设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办公室(以下简称“信息办”),挂靠在市教委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由市教委相关业务处室及直管直属单位组成。信息办负责拟定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标准,组织实施北京市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和教育系统电子政务(校务)工作,管理北京市教育信息化项目,统筹市级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系统建设。
市教委成立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作为领导小组与信息办的咨询机构,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规划建议和技术咨询。北京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组设在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区县教委、直管直属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应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逐级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理顺关系,统筹教育信息化在各部门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效益。
完善标准 科学管理
制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标准战略研究,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标准、教育从业人员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加强对标准执行的监督检查。
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市、区县教委将组织专家,依据评估标准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市级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对推进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绩效突出的区县和学校给予表彰。
项目单位应依据市教委相关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制定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细则,科学、规范地管理教育信息化项目,保证项目高质量完成,项目成果标准化和可共享。
制定社会服务教育、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和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市民终身学习的服务流程规范;建立北京市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力整合资源,协调教育内部关系,与全市各单位通力合作,加强校际之间、教育单位之间、教育内部和社会之间的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
加大投入 注重效益
加大教育信息化规划、咨询项目的投入,科学引导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投入方向,逐步确定科学合理的投入比例。根据网络和信息技术设备正常运转和维护更新需求,合理设定经费定额,保障网络和信息设备的日常运转和应用。保障信息化培训经费。在保障投入的同时,注重投入带来的教育、社会和经济效益。
区县教委和学校要建立规范的资金筹措和管理机制,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使资金筹措方式和渠道规范化、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培育队伍 提高素养
培养一支既精通信息技术应用、又懂教育管理的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为信息技术人员队伍创设更好的工作条件,在任职资格、人员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明确政策支持。
加大对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培训力度,加强区县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基层信息化推广带头人。区县教委和学校应制定师生信息能力培训规划,建立培训制度,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建立激励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绩效考评,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果;组织开展网络文化宣传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网络道德、健康的网络行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有用人才。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为全民信息能力提升作贡献。
加强监督 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内容管理,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支持高等学校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学科和专业设置。开展信息安全普法和守法的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增强信息安全技能。
建立保障教育信息化安全运行的长效机制,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数据的安全。严格执行国家及北京市制定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全面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培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交流 促进合作
鼓励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加强与国内外信息化工作的经验交流、与信息行业之间的合作,吸收最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思想,提高教育信息化工作水平,并大力宣传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成果,扩大首都教育在国内外的影响。
(摘自《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