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经历 深刻感悟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tim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4页“轴对称”。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经历独立作图、同伴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特征,引导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会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此处要求已经提高,不仅仅局限于格子图)。
  2.能力目标:通过同伴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乐趣,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其数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特征。
  (2)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
  2.教学难点:
  (1)对应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的感悟与建构。
  (2)根据性质,准确画图。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道英国剑桥大学入学考试的推理题,想不想挑战?
  课件呈现推理题(如图1),并进行动画演示:
  图1
  (设计说明:一道被冠名为“英国剑桥大学入学考试的推理题”不但可有效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且能立即激起学生强烈的挑战欲望,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任务驱动,探究新知
  (一)给定对称轴,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课件呈现图2,并提出独立任务与合作任务:
  图2
  独立任务:
  (1)想:另一半的样子。
  (2)画:画出另一半。
  同桌合作任务:
  (1)互判:互相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
  (2)互说:互相说说画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按照题目要求,画出一条小鱼图形(如图3),反馈交流,概括归纳得出:定点—连线的画图方法以及对应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的结论。
  图3
  (设计说明:借助“方格图”这个辅助工具,将有助于学生对与“轴对称”有关的认知经验的激活。在经历“画—判—说”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都是学生的真实感悟。但是在格子图中,直观的感觉就是格数相等,很难抽象出距离相等,需要在下一进程的教学中引导。)
  (二)不给定对称轴,画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刚才我们沿着这条竖直的对称轴画出了一幅小鱼图形,想一想对称轴还可能在哪,还能画出怎样的对称图形?
  课件呈现去掉指定对称轴的图形(如图4),并提出独立任务与合作任务:
  图4
  独立任务:
  (1)定:确定对称轴并画出来。
  (2)想:另一半的样子。
  (3)画:画出另一半。
  小组合作任务:
  (1)互判:互相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
  (2)互说:互相说说画的步骤和方法。
  (3)分类:将组内所画图形进行分类。
  学生所画图形大致有以下几种(如图5),共分为三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对称轴的方向不同、位置不同,所画对称图形也不同,但每个图形中对应点到对称轴的格数都相等。
  图5
  针对学生的作品,重点对图6和图7进行对比研究,学生会说图6中这A与A’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有3格。教师追问图6中的这3格与图7中B和B’到对称轴的3格相同吗?经过讨论辨析明确:图6中的3格指的是边长为3的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度,而图7中的3格则是指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边的长度,虽然格数相等,但表示的意义并不相同,因此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来概括容易产生误解,于是修正结论得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长度相等。”
  
  
   图6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浙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图形面积单元的起始课,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活动经验要在这里建立,基本思想方法要在这里渗透,同时也为后续推导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学习基础。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分割、平移等活动,理解“出入相补”的原理;学生经历探究、归纳与推理的过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感悟“转化”的思想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平移》一课的教学细节展示,演示了采用开放式问题调动学生将日常经验用于数学学习,多维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过程,并最终达到对数学平移思想的本质把握,为设计开放式数学问题提供了生动教案。  【关键词】开放式问题;平移  一堂好课得益于好的问题,好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揭示知识的本质,更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笔者一直在思考设计怎样的
【摘 要】运算能力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它包括算法掌握、算理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方法解决问题。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在调查分析当前学生运算能力现状(运算技能强于运算理解,运算理解影响运算技能)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运算能力培养的三点策略:以“整体”寻“核心”,重组内容;以“事理”明“算理”,循理入法;以“不变”应“万变”,凸显主干。由此,最终达到算理相融、提升运算
【摘 要】建立模型是数学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立足于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以下策略:多类材料,抽象模型;循序渐进,建立模型;分层练习,应用模型;举一反三,类比推理。让学生在经历抽象、应用、拓展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运算律;教学;策略  运算定律在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
【课程内容】  铺地锦 算乘积  15世纪意大利的一本算术书中介绍了一种“格子乘法”(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48),传入我国后,因其形如中国古代织出的锦缎,故又名“铺地锦”。下面我们以435×38为例来介绍一下“铺地锦”的具体步骤。  画出如右图的格子,并在格子的上边从左往右写第一个乘数,右边从上往下写第二个乘数。  将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字分别与第二个乘数的每个数字相乘。并将乘得的积依次填在相应的格子
一、问题提出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1页“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第二课“踢毽比赛”情境如图1所示。    图1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的“记住几个数字”情境如图2所示。  
【摘 要】数感是伴随着对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之间的关系及数运算的理解和运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数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起步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数数、读数、用数、运算的过程中理解数的意义,发展、形成、巩固数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数感;数的意义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数概念是学习数的运算、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是构筑数学大厦的基石。数感作为人的一种基
【摘 要】学研时代已然来临,从经验走向实证是当前教学研究的必然趋势。精准的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核心问题,进行精准教学。以“倍的认识”教学为例,可以从“知识层层分解,构建精准目标树”和“学习层层深入,教学精准设计”这两条基于实证的策略实施精准化教学。这也为教学研究如何从数据化走向大数据化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数据实证;小学数学;精准教学  学研时代已然来临,从经验走向实证是当前教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对于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和复习P103-105),我们可以怎么复习呢?大家可能会想到面积公式的回顾、面积算法的优化、面积公式的沟通等,因为这样的思路在一些名师的课堂中已经被演绎得非常精彩,而且也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和传播。那么,我们希望传承和突破的是什么?  一、设计理念  (一)基于画图回顾公式推导,感受知识联系  学习本单元时,几乎每节课都会用大量的
【教学内容】浙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搭一搭、折一折、量一量”等实验学习任务,学生发现并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2.在完成实验探究任务过程中,培养分类、验证等高阶思维能力,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实践】  一、分类任务,感知角的特点  师: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