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两组”相机用,指向问题真解决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juan2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1页“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第二课“踢毽比赛”情境如图1所示。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之数学文化系列——“洛水神龟献奇图”(幻方)。  【教学目标】  1.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的数学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尝试调整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的易经哲学思想。  2.经历对洛书的探索解读,理解三阶幻方中“幻和是多少”和“五居中央”的奥秘。  3.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
【摘 要】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难点。学生在解题方面常存在意义不清、量率不分、差倍不辨、对应不明等错误。教学中正确归因,从概念着手,分清“量与率”,找准分率(分数倍)与倍数的意义之间的勾连,从意义的最根本处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分数;乘除法;归因;策略  分数乘除法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解题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
【摘 要】“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计算及相关的应用问题有了大量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在对人教版教材进行分析与二次加工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加法计算过程中的几何直观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再通过编写应用问题发现数量关系与加法意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减法的意义与加法的关系,则可以采用类比推测的方式得出。  【关键词】加、减法意义;抽象到具体;现象到本质  一般地,我们认为
【摘要】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以2006~2016为年限,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出321篇期刊论文和69篇硕博论文。利用Bicomb和SPSS20.0等软件对这390篇文章进行词频分析、共词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文献计量分析后发现,幼小衔接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三方面: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外幼小衔接经验的启示,幼儿活动的合理设计和开展。幼小衔接研究呈现五大发展趋势:开始从课程角度寻
【摘要】理答行为是指教师在提问后对幼儿的回答及反应所作的处理。理答行为对于注重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科学教育活动尤为重要,是关系到科学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南京市某幼儿园中班的6次科学活动“观察昆虫”为样本,记录了师幼互动背景下的208个教师理答行为案例,并对案例作了情境与类属分析。研究者将教师的理答策略分为终止性理答和拓展性理答两种类型。研究者发现,当前教师的理答策略显示出以积
【案例背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浙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图形面积单元的起始课,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活动经验要在这里建立,基本思想方法要在这里渗透,同时也为后续推导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学习基础。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分割、平移等活动,理解“出入相补”的原理;学生经历探究、归纳与推理的过程,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感悟“转化”的思想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平移》一课的教学细节展示,演示了采用开放式问题调动学生将日常经验用于数学学习,多维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过程,并最终达到对数学平移思想的本质把握,为设计开放式数学问题提供了生动教案。  【关键词】开放式问题;平移  一堂好课得益于好的问题,好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揭示知识的本质,更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笔者一直在思考设计怎样的
【摘 要】运算能力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它包括算法掌握、算理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方法解决问题。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在调查分析当前学生运算能力现状(运算技能强于运算理解,运算理解影响运算技能)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运算能力培养的三点策略:以“整体”寻“核心”,重组内容;以“事理”明“算理”,循理入法;以“不变”应“万变”,凸显主干。由此,最终达到算理相融、提升运算
【摘 要】建立模型是数学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立足于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以下策略:多类材料,抽象模型;循序渐进,建立模型;分层练习,应用模型;举一反三,类比推理。让学生在经历抽象、应用、拓展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运算律;教学;策略  运算定律在计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
【课程内容】  铺地锦 算乘积  15世纪意大利的一本算术书中介绍了一种“格子乘法”(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48),传入我国后,因其形如中国古代织出的锦缎,故又名“铺地锦”。下面我们以435×38为例来介绍一下“铺地锦”的具体步骤。  画出如右图的格子,并在格子的上边从左往右写第一个乘数,右边从上往下写第二个乘数。  将第一个乘数的各个数字分别与第二个乘数的每个数字相乘。并将乘得的积依次填在相应的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