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往高处流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d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长江水出扬州一路北上,润苏北、济齐鲁。如今,不仅提供了沿线居民生活保障水、河湖生态水,更盘活大水脉,打造出一条黄金水道。
  南水北調东线工程,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进入东平湖后,向东经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接引黄济青渠道,向胶东地区供水,一期工程输水干线长1467公里。
  和南水北调中线利用地势落差调水不同的是,东线从长江下游的扬州起,自南至北地势逐渐升高,直至地势最高的东平湖,有40米以上的落差。
  那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如何让“水往高处流”的呢?
  秘密就在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泵站群——东线泵站群工程。
  据介绍,东线泵站群工程分为13个梯级泵站,34座泵站,这些泵站集群协同提水,一级一级跃升,把低处的水逐步提到高处。根据地形和扬水(泵房抽水后向高处运输)高度要求不同,泵站的设计也有不同,但每一个泵站都由进水池、泵房、出水池这三部分组成,水从进水池进入,泵房提水后经由出水池送出。
  地势的特殊也注定东线泵站与众不同。
  时任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公司副总经理冯旭松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前,国内类似泵站装置效率一般不足65%,且对大型贯流泵站尚无成熟经验,大型贯流泵机组技术和设备主要依赖进口。”
  “东线工程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灯泡贯流泵设计技术,泵的电能转换率达到了81%,自主研发了3套大型贯流泵装置、4副水泵叶轮模型,改变了国内贯流泵站设计被国外厂商左右的被动局面,研究成果已授权国内多家水泵企业生产使用,并广泛应用于国内重大水利工程,取得经济效益近5亿元。”冯旭松说。
  可以说,东线工程的建设直接带动了国内泵站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其中水泵水力模型以及水泵制造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资料显示,东线工程质量评定优良率超过80%。尤其是江苏省境内的宝应站、解台站、淮安四站等5项工程获得“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
江都水利枢纽万福闸。

  先进的泵站设备保证水能调得出,但如何调得更高效?南水北调东线人,则从创新管理手段入手。
  江都水利枢纽,地处长江、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东线调水的源头。这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管理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泵站工程,代表了我国大型泵站的发展史,但同时更是南水北调东线泵站管理的一个缩影。
  在江都水利枢纽,记者在空旷的泵站鲜有发现工作人员的身影,泵站靠什么来运行?
  原来,东线工程智能水务也走在全国前列。“自工程转入运行以来,以实现‘远程控制、少人值守’为目标,建设水量水质自动采集系统、泵站群远程实时监控及水量优化调度管理系统等,推进智能化管理体系构建,打造南水北调工程智能化管理江苏品牌。”冯旭松说。
  不仅如此,智能水务还利用了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在执行国家2017-2018年调水任务中,通过强化流域水清预测分析,动态优化调整调度方案,充分利用淮河丰水和沂沭泗来水抽水北送,减少长江至洪泽湖3个梯级泵站的抽水运行。
  “仅此一项,2013年至今累计节约运行电费约2亿元,实现显著减本增效目标。”冯旭松说。
  截至目前,江苏省境内工程完成了5个年度11次调水出省任务,通过江都水利工程枢纽,累计抽水135.25亿立方米,调水出省30.69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洪泽湖常年平均蓄水量。
  一江清水北上。自2013年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东线这个“黄金水道”也正在发挥着巨大效益。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主要是缓解苏北、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江苏省苏北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扬州、淮安、宿迁、徐州、泰州等7市50县(市、区)受水区共计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证率。”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副总经理胡周汉告诉记者。
  更让南水北调人津津乐道的是,东线治污挑战了“世界第一难”,沿线各地开展了持续多年壮士断腕般的治污攻坚战,将曾经的“一湖酱油汤”变成如今“一泓清水”,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从2003年的3%提升到了2013年的100%。
  如今,“南水已成为山东不可或缺的供水水源,对有效缓解山东过度依赖黄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意义重大。”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说。
  资料显示,2014年6月,干旱侵袭了南四湖,湖区蓄水不足历年同期的两成,水位降至2003年以来最低,生态环境告急。8月5日起,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长江向南四湖实施生态应急调水,历时20天,入湖水量达到8000万立方米,南四湖水位回升,湖面逐渐扩大,鸟类开始回归。从此因南水北调工程的通水彻底改变了南四湖、东平湖无法跨流域补源的历史。
  在济南,自从有了南水北调工程,“保泉补源”就成为水务工作新常态。
  高德刚介绍说,2015年至2016年7月,应济南市要求,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公司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引江、引黄,保泉补源5800万立方米,有力保障了济南泉水四季喷涌。
  虽然东线已发挥出巨大的效益,但在专家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胡周汉表示,“若东线后续工程建成,调水线路均向北延伸至京津冀地区,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发展等国家战略。届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战略价值和生态效益将进一步凸显。”
  ◎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其他文献
20多年前,这里黄土满坡;20多年后,这里满眼绿色。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奇迹。当地干部群众如何克服“沙暴漫天”的困难?如何解决这片土地“广种薄收”的问题?如何化解“不养羊不种地”和“吃不上饭”的矛盾?  “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还是那黄土山……”上世纪80年代,一首在当地山间吟唱的信天游,唱出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劣,也表
期刊
作为科技领域最先进的保密手段,量子通信在水下科研仪器的数据安全传输上将大有可为。  继人工智能、区块链之后,近日,“量子科技”这个原本稍显“冷门”的科学名词刷屏了,成为备受瞩目的前沿科技领域。目前,许多人对它的了解可能还只是限于想象层面。其实,早在10多年前青岛就有学者开启了该领域的研究。  200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学家郭光灿的顾永建,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来到中国海洋大学,
期刊
量子云平台的公布是量子计算从较低成熟度的科学研究水平向更高技术成熟度的工程实现的一个标志。  量子力学的理论自诞生到现在已经100多年,近年来全球关于量子的科学技术不断突破,量子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量子计算,正是这奇伟瑰怪的量子世界的主角之一。  9月12日,国内首个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在合肥上线。该平台基于超导量子计算机“悟源”,向全球用户提供真实的量子计算云服务。量子计算作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期刊
120年前量子论诞生之时,中国只能做看客。而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次量子革命”的重要推动者与引领者。  约一个世纪前,“上帝到底掷不掷骰子”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为人类开启了量子世界之门。  进入21世纪,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量子科技,对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让量子技术这个决胜未来的关键掌握在中国人手中!这是“中国量子军团”心中的梦想火
期刊
三星堆文明一直以神秘、奇妙而引人注目,此次发现也引发了全民关注,奇特的上古文物引发了网友们千奇百怪的联想。要想真正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的历史意义,我们当然不能止步于这种调侃式的、娱乐化的讨论。在《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一书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高大伦提到,三星堆文化被发掘的一大意义就在于,文物的出现让古蜀国的历史由传说变成了信史。那么,三星堆最初是怎
期刊
水体污染、生态破坏、乱采泥砂,这些“病”让长江不再年轻。  尽管近年来各部门、各地出台保护长江的相关法规政策并不少,但要制定一部全面性、特殊性的关于长江全流域的系统性法律,仍然很重要。长江承载重要战略功能  2019年长江经济带GDP 45.78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6.2%。11个省市除上海市以外,GDP增幅均高于全国水平6.1%,其中贵州省和云南省的增长率达到8%以上。  长江流域内的航
期刊
襄阳银盘满月高悬空中与古城建筑相得益彰。  因为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热映,汉江边沉寂许久的湖北襄阳被网友“挖”了出来。  这是一座罗贯中笔下的历史传奇之城,一座金庸作品里的兵家博弈之城,一座南北文化交融、新旧和谐共生之城。千百年来,这里上演过汉皋解珮、三顾茅庐、水淹七军、宋元鏖战等诸多故事。  登上古老的襄阳城,面朝汉江,手抚墙砖,沧海桑田,万物皆变,不变的只有那伴随青砖愈发浓厚的历史气息。先秦
期刊
衰老通常被认为是整个身体的一个渐进过程,  尽管每个人的衰老速度都不一样,  但从整体角度分析人体器官的衰老机制是非常有益的。  ———————————————  93岁高龄肝移植  ———————————————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土耳其少女在19岁那一年遭遇了人生至暗时刻,患有肝病的她急需肝脏移植,然而由于器官衰竭,在等待肝源期间,她又患上了肝性脑病,大量毒素在血液中积累,并对她的
期刊
“首都人吃上我们这干净的水,我们很骄傲,很自豪。”  “国家为南水北调工程投入了这么多,我们要更加珍惜水资源,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  来到陕西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老百姓一句句朴实而充满感情的话语,道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力量。  快到年底了,张利娜特别忙。  丹凤县竹林关镇东炉村贫困户卢平喜家门外的脚步声近了,原来是张利娜和她的同事又一
期刊
人类已经成为塑造地球面貌的主导力量。12月10日,一项刊登在学术期刊《自然》的研究指出,2020年或标志着人造物体质量超过活生物量的转折点。  过去100年,建筑、道路、机器等人造物体的质量每20年翻一番。平均而言,地球上每个人每周都会产生相当于其体重的人为质量。研究称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正在不断增加,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人造质量预计将在2040年超过3兆吨。  上述研究由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植物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