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患者的术后护理要点有哪些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症状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或者右下腹有固定压痛点,多采取手术治疗方式。阑尾炎患者的术后护理格外重要,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以及伤口护理,避免术后伤口感染,出现并发症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阑尾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会带给患者较大的疼痛感,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将手术运用在阑尾炎治疗意义显著。如果患者出现化脓和穿孔等情况,就要进行阑尾切除手术,手术后的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关键,因此需要得到格外重视。

阑尾炎术后患者的一般护理


  阑尾炎腰椎麻醉患者要去枕平卧6~12个小时,避免脑脊液外漏导致头痛;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要选择低枕平卧位。手术后,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脉搏加快或者血压下降,患者伤口可能有出血情况,要及时观察伤口,并采取对应措施。阑尾炎手术后12个小时后,患者可采取低姿半卧位或者半卧位,避免炎性渗出液流入腹腔。
  手术24小时后,患者可以起床轻微活动,以此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加快血液循环,促使伤口愈合。护理人员要重视老年患者的术后保暖工作,经常性帮助老人拍背,帮助其咳嗽,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手术当天患者不可进食。术后2~3天患者出现肛门排气现象后,说明肠道功能逐渐恢复,可以食用少量流食;5~6天可以食用半流质食物。流质食物要保证营养,同时要温时服用。患者要避免食用油腻食物。手術两周后,要禁止食用发物,避免炎症再次出现。若患者术后有便秘情况,可以口服轻泄剂来促进排便。

阑尾炎术后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


  对于手术患者来说,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利于手术的恢复,虽然阑尾炎手术是一个常规手术,但是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是十分关键的,手术后尤其不能轻视,不让让患者随意的进行饮食和活动,减轻思想负担,用积极的心态应对手术,防止不良情绪的干扰,防止因为情绪焦虑影响预后。

阑尾炎术后患者出现并发症时的护理


  1.结扎线脱落。结扎线脱落会导致腹腔内出血、阑尾动脉出血等情况,患者会有腹胀、腹痛、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冒冷汗等症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让患者平卧并保持镇静,辅助吸氧并进行静脉输液。同时护理人员还要进行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准备手术进行止血。
  2.腹腔感染。出现腹腔感染时患者要保持半卧位,让炎性渗出物在盆腔积聚引流,减轻全身中毒反应。此外,护理人员要保证引流管通畅,避免引流管出现折叠或弯曲。护理人员每日要更换患者的引流瓶或引流袋,避免逆行感染情况。
  3.盆腔脓肿。炎症若扩散到盆腔,会刺激膀胱、直肠,患者会出现尿频和尿急等现象。患者要根据医生嘱托服用抗生素,温盐水保留灌肠,必要时需要切开进行排脓。
  4.粪瘘。粪瘘一般是因为阑尾残端结扎线脱落或者是手术过程中误伤了肠管。粪瘘一般是结肠瘘,形成的过程中感染会在盲肠周围,没有弥漫性腹膜炎风险。发生粪瘘时患者不会出现体温升高,营养缺失也并不严重,使用抗生素进行质量多数就能痊愈。护理人员要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等。此外,患者手术后七天内不能进行高压洗肠。
  总而言之,急性阑尾炎较为常见。患者康复出院后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要有心理负担,多吃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加速伤口快速愈合,同时也要多进行户外运动,劳逸结合,运动不可过于激烈。若再次出现腹部疼痛、体温异常的情况要及时就诊。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罗城中心卫生院)
其他文献
课程游戏化的核心是幼儿园的课程要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及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对儿童巨大的影响,是以环境作为工具,让幼儿受到环境的浸染,从环境中获得一切,并将其化为己有。”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工区的环境作为一个让幼儿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小天地,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幼儿视角出发,通过四个部分来
什么是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使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导致新生儿出生后一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的情况。在我国,每年约有100万的新生儿发生窒息,它所引发的后果非常严重,可能会导致新生儿死亡、残疾或智力受损等。新生儿发生窒息的原因  新生儿发生窒息的原因较多,并且具有多时段性,例如妊娠期间、生产过程中或新生儿出生后都是
自然教育是指引导幼儿进入自然生态体系,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對其进行综合素质的科学培养,确保在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幼儿园自然教育可以使幼儿学会尊重自然,能够保障幼儿活力,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自然教育的科学开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首先分析开展自然教育的意义和教育原则,然后综合探究自然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幼儿
探究是劳技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通过引导发现、质疑问难、小组合作、讨论争辩等活动,让学生在思维互动中发现规律、构建思维和创造方法,自觉地主张“我知”、吸纳“他知”、破解“难知”,获得知识、思维和情感的整体发展。在劳技课教学中,探究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掌握制作原理以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在大胆想象中发现  如在教学《制作枫叶书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张“枫叶书签”的图
户外活动是幼儿园经常采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如亲子运动会、文艺汇演等。这些活动因为规模大、人员多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对社会的认知,无法准确辨别危险事物。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展需要以安全为前提,本文对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安全组织策略进行了探讨。一、户外活动对幼儿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幼儿思维  3~6岁的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探究欲。户外活动不同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具有优势,它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積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能够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操作性很强,除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知识研习能力、专业舞蹈水平等,还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双主体互动教学是以“互动”为中心的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种交往、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
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他主张教育要与自然生活相联系,并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用创造性教育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在“六大解放”教育思想指出:“创造的教育要解放幼儿的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头脑和双手。教师要鼓励幼儿思考一切,怀疑一切,引导幼儿在动手动脑的学习体验中,实现创造思维品质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本文以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为指
一、缘起  幼儿园里有这样一处清雅幽静的小溪流。早上来园晨检等待时、午饭后散步时,我和孩子们都会路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有一天散步路过时,孩子们对这个静谧的小溪产生了想去玩一玩的兴趣。  “溪水好干净!我能看见里面有小鱼在游。”  “水真好玩,它摸起来凉凉的。”  “当我的手指伸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孩子们的对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在小溪这里怎么玩水呢?玩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回到班级,我和
矛盾是幼儿交往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幼儿学习交往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会与人交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大班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较小班、中班幼儿成熟,观察力、理解力增强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进一步发展。他们喜欢与同伴交往,喜欢自由活
幼儿园的种植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在种植活动期间,幼儿可以自由探索,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活动中,幼儿与阳光、泥土、水、动植物还有各类工具进行亲密接触,生发测量、种植、唱歌、绘画、记录等多种活动。在这样综合性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全景式”的发展。  真正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儿童在前,教师在后。教师要以观察者的身份跟随幼儿的脚步,放慢教育的节奏,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有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