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仁学》的研究、分析,剖析了谭嗣同由人文信仰走向宗教信仰的五个心路历程。人文信仰是一种道德宗教,谭嗣同遭受封建家庭伦常扼制,对封建社会文人信仰产生失落,进而从宗教文化中寻求慰藉,最终把人文信仰的终极关怀与宗教到达极致解放教旨相结合,回归到宗教信仰。
关键词 仁学 谭嗣同 人文信仰 宗教信仰
从人文信仰到宗教信仰的升华,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谭嗣同思想的提升是随着其知识储备的增加和人生经验的增长而一步步沉底下来。前文中最初的童年苦难,使得他产生了冲决一切封建伦理纲常的信念,从家文化本位体中解脱出来,重新思考世界本源,建立一套自己的世界观体系,并把思想上的精华引入解决家国命运的问题上。这两个阶段,谭嗣同的思想虽然有一定转变,但是传统文化,尤其是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仍然在对其思想产生影响。因此前两个阶段,谭嗣同对传统的人文信仰,有着消极的体验和反抗,对中国落后文化体制导致其发展滞后,科技无法推广,始终不能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问题根本之所在认识上仍然有局限性。而后,谭嗣同开始了其哲学上的思考,他并未脱离古代哲学体系,反而立足旧有的哲学基础,对宇宙和人生这两大基本哲学问题进行深思,领悟到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的文化体制的差异。谭嗣同通过历史的回顾和哲学的思考,理清了世界文化发展的脉络和方向,进而梳理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所在,进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找到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和群众普遍认同的文化内涵,使得维新变法在理论上具备成功的可能。孔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对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的追求,从社会政治构建来讲,是一种最美好的终极社会形态,达到了谭嗣同在政治上通过维新运动的手段所要达到的最完美的社会理想,这是谭嗣同人文信仰的最高阶段。同时,从宗教来讲,孔教文化与佛教、基督教所向往的人间极乐世界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谭嗣同宗教信仰的极致追求。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谭嗣同对宇宙、世界、文化都有着不同层次的思考和追求,集人文信仰和宗教信仰为一体,为思想的最终升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谭嗣同的人文信仰和宗教信仰,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宗教信仰是人文信仰的社会终极形态在文化领域内的存在,加上终极人文关怀的色彩和人们对终极社会形态必将到来的绝对信心,世俗中的人文信仰便升华为宗教信仰。
中国、印度、西亚作为世界文化的三个中心,其文化内涵颇为相似,都是宗教思想的主导下产生的文化价值体系。谭嗣同从世界文化中反思中国文化的缺失,确有过人之处。在这种特立独行的认识路径的指导下,谭嗣同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观、总教观都深深地扎根于儒家文化之中。谭嗣同誓要冲决一切旧式网罗,但是他骨子里却是旧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行为方式,思想内涵仍然深受旧伦理道德的影响。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能以世界三种三花所产生的宗教思想为认识宇宙和人生的主导。谭嗣同对构成物质宇宙之元素从“仁”开始,而“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在谭嗣同看来世界的本源就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并存的二元形态,“仁”是一种自然力的精神存在,“以太”则是组成物质宇宙的最小元素。由于“以太”与“仁”并存,所以“以太”具有灵性。因此,谭嗣同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是从物质到道德,然后直达宗教。
在宗教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问题。谭嗣同在对待中、印、西三地文化时,都是一视同仁,不辨优劣。由文化推及到宗教信仰问题上,可以看出其实谭嗣同同时信仰三教。这在理论上完全行得通,因为谭嗣同对宗教的认识上具有前瞻性。三教文化因地域、风土民情在教义和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是究其本质,宣扬的都是普度众生、救苦救难、宿命循环的内容,谭嗣同曾说:“三教教主一也,吾拜其一,则皆拜之矣”,这句话正是说明了他在宗教信仰上的态度。宗教是谭嗣同思想的核心,而维新变法则是他人生的使命,在宗教牺牲自我、救助世人精神的感召之下,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选择从容就死、喋血京师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谭嗣同一生都在与旧文化作斗争,最终却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自己毕生追求的文化信仰下。谭嗣同选择为理想牺牲,可以看成是一种为理想信仰而出现的宗教式殉葬。这种牺牲精神可能源自于谭嗣同幼年悲苦的经历,也可能源自他想为冲决一切网罗所要表现出的决心。还有可能是西方宗教教主为坚持教义真理,不向世俗妥协所奉行的最崇高的为真理献身精神。基督教兴起,为维护上帝的权威,上帝之子耶稣以一己之身承担了众生所有的罪孽,牺牲在十字架下。佛教释迦摩尼为解救众生,七天七夜不吃不喝苦思冥想,终于领悟,放弃王子的尊贵头衔和锦衣玉食的生活,带领百姓摆脱苦难。这种为理想信念献身的精神对宗教信仰深植于心的谭嗣同来说,是同道精神,也是他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清王朝的屠刀的必然选择。
《仁学》可以说是一部反映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大纲,从内容上来说它并非一部有体系的哲学著作,但是其思想发展的主线,始终沿着哲学最基本的两大问题的脉络发展,由世界本源的探讨达到人生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社会、道德、宗教一直是联络一切内容的主线。在人文信仰向走向宗教信仰的升华过程中,谭嗣同把自己毕生追求的社会目标和人生目标溶于其中,一并得到实现。上文中所铺呈的五个部分就是详细记录了谭嗣同思想的变化,由人文信仰走向宗教信仰整个过程。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关键词 仁学 谭嗣同 人文信仰 宗教信仰
从人文信仰到宗教信仰的升华,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谭嗣同思想的提升是随着其知识储备的增加和人生经验的增长而一步步沉底下来。前文中最初的童年苦难,使得他产生了冲决一切封建伦理纲常的信念,从家文化本位体中解脱出来,重新思考世界本源,建立一套自己的世界观体系,并把思想上的精华引入解决家国命运的问题上。这两个阶段,谭嗣同的思想虽然有一定转变,但是传统文化,尤其是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仍然在对其思想产生影响。因此前两个阶段,谭嗣同对传统的人文信仰,有着消极的体验和反抗,对中国落后文化体制导致其发展滞后,科技无法推广,始终不能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问题根本之所在认识上仍然有局限性。而后,谭嗣同开始了其哲学上的思考,他并未脱离古代哲学体系,反而立足旧有的哲学基础,对宇宙和人生这两大基本哲学问题进行深思,领悟到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的文化体制的差异。谭嗣同通过历史的回顾和哲学的思考,理清了世界文化发展的脉络和方向,进而梳理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所在,进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找到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和群众普遍认同的文化内涵,使得维新变法在理论上具备成功的可能。孔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对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的追求,从社会政治构建来讲,是一种最美好的终极社会形态,达到了谭嗣同在政治上通过维新运动的手段所要达到的最完美的社会理想,这是谭嗣同人文信仰的最高阶段。同时,从宗教来讲,孔教文化与佛教、基督教所向往的人间极乐世界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谭嗣同宗教信仰的极致追求。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谭嗣同对宇宙、世界、文化都有着不同层次的思考和追求,集人文信仰和宗教信仰为一体,为思想的最终升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谭嗣同的人文信仰和宗教信仰,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宗教信仰是人文信仰的社会终极形态在文化领域内的存在,加上终极人文关怀的色彩和人们对终极社会形态必将到来的绝对信心,世俗中的人文信仰便升华为宗教信仰。
中国、印度、西亚作为世界文化的三个中心,其文化内涵颇为相似,都是宗教思想的主导下产生的文化价值体系。谭嗣同从世界文化中反思中国文化的缺失,确有过人之处。在这种特立独行的认识路径的指导下,谭嗣同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观、总教观都深深地扎根于儒家文化之中。谭嗣同誓要冲决一切旧式网罗,但是他骨子里却是旧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行为方式,思想内涵仍然深受旧伦理道德的影响。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能以世界三种三花所产生的宗教思想为认识宇宙和人生的主导。谭嗣同对构成物质宇宙之元素从“仁”开始,而“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在谭嗣同看来世界的本源就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并存的二元形态,“仁”是一种自然力的精神存在,“以太”则是组成物质宇宙的最小元素。由于“以太”与“仁”并存,所以“以太”具有灵性。因此,谭嗣同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是从物质到道德,然后直达宗教。
在宗教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问题。谭嗣同在对待中、印、西三地文化时,都是一视同仁,不辨优劣。由文化推及到宗教信仰问题上,可以看出其实谭嗣同同时信仰三教。这在理论上完全行得通,因为谭嗣同对宗教的认识上具有前瞻性。三教文化因地域、风土民情在教义和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是究其本质,宣扬的都是普度众生、救苦救难、宿命循环的内容,谭嗣同曾说:“三教教主一也,吾拜其一,则皆拜之矣”,这句话正是说明了他在宗教信仰上的态度。宗教是谭嗣同思想的核心,而维新变法则是他人生的使命,在宗教牺牲自我、救助世人精神的感召之下,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选择从容就死、喋血京师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谭嗣同一生都在与旧文化作斗争,最终却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自己毕生追求的文化信仰下。谭嗣同选择为理想牺牲,可以看成是一种为理想信仰而出现的宗教式殉葬。这种牺牲精神可能源自于谭嗣同幼年悲苦的经历,也可能源自他想为冲决一切网罗所要表现出的决心。还有可能是西方宗教教主为坚持教义真理,不向世俗妥协所奉行的最崇高的为真理献身精神。基督教兴起,为维护上帝的权威,上帝之子耶稣以一己之身承担了众生所有的罪孽,牺牲在十字架下。佛教释迦摩尼为解救众生,七天七夜不吃不喝苦思冥想,终于领悟,放弃王子的尊贵头衔和锦衣玉食的生活,带领百姓摆脱苦难。这种为理想信念献身的精神对宗教信仰深植于心的谭嗣同来说,是同道精神,也是他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清王朝的屠刀的必然选择。
《仁学》可以说是一部反映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大纲,从内容上来说它并非一部有体系的哲学著作,但是其思想发展的主线,始终沿着哲学最基本的两大问题的脉络发展,由世界本源的探讨达到人生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社会、道德、宗教一直是联络一切内容的主线。在人文信仰向走向宗教信仰的升华过程中,谭嗣同把自己毕生追求的社会目标和人生目标溶于其中,一并得到实现。上文中所铺呈的五个部分就是详细记录了谭嗣同思想的变化,由人文信仰走向宗教信仰整个过程。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