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精彩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in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要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这指明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是一种变化的过程。这正是现代教学所提倡的“动态生成”。所谓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间、学生间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生成超乎预设的教学现象,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启发下,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表现灵活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源等,因势利导、相机诱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等获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如何促进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精彩呢?
  一、充分预设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预设的教案进行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的思路脱离教案,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只能是配合教师来完成预定的教案,这样使得教学处于一种静止状态,学生的思想与思维没有摆脱教材与固有模式的束缚,教学目标只是由教师“预设”后交给学生,而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来确定。我们提倡教学的动态生成,但并不是说教学不需要预设,相反,预设是生成的重要基础。动态生成是建立在充分的预设的基础之上,要在充分预设上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来对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因此,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性,充分的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在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到教材与学生两方面的因素。
  (一)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完全照搬教材,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而是要在二者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也就是说,要立足教材,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在平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材全面把握,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以“大语文”教育观来指导我们的教学,真正做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二)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育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来展开的,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各种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哪些地方有问题、会提出哪些问题等。只有这样,在教学时才不会手忙脚乱,才会根据学生的随堂反应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教学呈现动态性。
  二、抓住时机,寻找动态生成点
  钟启泉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要让课堂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中,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机智,善于抓住时机,抓住促进动态生成的重要契机。
  (一)学生理解肤浅时
  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有限,受多方面的影响很难对文本产生深刻的感悟与理解,会出现一些肤浅的理解之处,此时如果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更能够促进学生从肤浅的认识与理解上升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与个性化解读。
  (二)学生意见产生分歧时
  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阅读,提倡在教师、学生与文本间展开积极的对话。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见,针对学生的分歧,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对与错来判定,而是要抓住机会,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引向深入,让学生产生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在争论中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创新的火花得以闪现,让学生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内化。
  (三)学生认识出现错误时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存在错误的认识,这时我们既不能直接奉上正确答案,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抓住机会,以点带面,在学生间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错误,修正观点,这样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适度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动态生成的适度性,也就是说,要根据问题的大小来把握。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只需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明了,学生就可以理解,那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否则只会浪费教学时机,颠倒教学主次,而不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整体掌握,不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如果问题非常具有探究价值,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那么探究就不能流于形式,既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又要让学生在组内与组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顺利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深入落实、顺利实施,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等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使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从而对语文学习形成内在、持久的学习动力,真正爱上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
  总之,新课程改革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构建动态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需要教师精心预设,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时机与适度原则,这样才能把握课堂智慧的闪光点、生长点和切入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因动态生成而更精彩、更高效。
  (责编 张亚欣)
其他文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优化化学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文言文是传承文化传统的,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教师要秉承课改精神将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发扬光大,而不能只将文言文教学定格在字词教学上。我们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始终是教师掌控着课堂。要改变现在的教学状况,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目标,教师就要转变观念,改变角色,为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所谓引导,就是在学生遇到问题、障碍时,教师能够提示思路,指明作答方向,但要做到引而不发,指而不明。教师应该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不能在课堂上“居高临下”,而应该放下“师道
为了深入探讨学会如何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找准位置、抓住机遇,促进学会事业的发展壮大,进而促进我省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河南省科协于2010年全省学会工作会议前,面向全省省级学会发
一、移动网络的发展现状在目前如火如荼的3G网络建设中,从移动模拟制式到移动数字制式再到目前的第三代移动网络,不同的客户群对业务驱动接口、容量、网络架构、技术实现等方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来。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顺利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激情与旺盛的精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
在电控汽车的故障诊断中,面对品种各异的汽车,面对形形色色的故障,维修人员要用各种各样的检测设备,配上形状各异的诊断插头,对照纷繁复杂的维修资料,在发动机舱内、翼子板内
在管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管道试压是工程施工的关键工序,作为检验管道敷设质量的工序,试压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管道质量、施工效率、施工成本。本文主要介绍在哈尔滨市磨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教育理念,新课改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体验与主动探究。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是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构主义学习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是对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的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巨大挑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摒弃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