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活动中,作为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加强与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探索,党建工作品牌创建正在成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实践热点。党建工作品牌有其独特的内涵及评价标准,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H高校开展党建工作品牌创建的案例分析,探讨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的基本内涵与路径,提出党建工作品牌创建需要从其战略规划和质量检验两个方面继续深化。
  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党建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2-0062-04
  当前,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积极探索,品牌创建理念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高校党建实践中,成为高校党建工作新模式、新方法、新机制的有效尝试和实践热点。以我国中部某省H高校为例,该校党委于2010年开始,在全校基层党组织范围内尝试开展了党建工作品牌创建活动,通过申报立项、建设管理、命名表彰、宣传推广等环节,初步形成了“德育答辩、启航人生”、“数苑领航工程”、“法援先锋”、“网上党员之家——红色家苑”、“政治理论报告宣讲团”、“党员新生班主任制”、“公寓建党红色1 1”、“大学生党员发展答辩制”等30余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的党建工作品牌项目,有力地提升了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保障了学校改革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怎样看待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如何正确把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的内涵与实质,对于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活动,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促进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品牌”(brand) 英文词语来源于古挪威语“brandr”,其本义是“打上烙印”。在《牛津大辞典》中,“品牌”一词的定义是:“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事实上,“品牌”这个词汇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也承载着越来越丰富的涵义。在现代社会里,品牌是经济学领域的常用名词,是企业产品经营的一个概念,如有研究者曾给出下面的定义:品牌就是“在营销或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用以将产品与消费者等关系利益团体联系起来,并带来新价值的一种媒介”。[1] 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但却无时无刻不超越于产品本身凸显着有形的价值。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品牌的价值一方面代表着独特的意念、文化与特征,另一方面则是产品质量、信誉和竞争力,是企业形象、认可度和发展生命力的综合体现。以往学术界关于品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多是从经济层面进行探讨,而把党建工作与品牌创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则是一项全新的实践课题。
  把经济领域中所说的品牌创建理念引入到高校党建工作实践中来,其实质就是“借用品牌管理理念和经营品牌的市场经济手段,结合党建工作特点,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党建工作新机制”。[2]因此,可以把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界定为:以高校党建工作某一领域为主创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服务师生为重点,以围绕中心工作、促进事业发展为目标,凝聚着党的执政理念,体现着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目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能够起到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高校党员、师生普遍认同,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党建工作理念、标识或载体。
  党建工作品牌不同于高校一般日常性、常规性党建工作,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是否到位,有其内在的评价标准:第一,具有首创精神,体现创新性。应充分体现基层党组织在党建工作理念、思路、机制、内容、方法与载体等方面的勇于探索、积极开拓精神,具备自我完善机制,始终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和先进性。第二,主题特色鲜明,体现形象性。用品牌理念、方法和机制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并具有简洁凝练、便于识别的品牌名称、形象标识。第三,关注现实问题,体现实践性。品牌项目应有内容、有形式、有载体、有实效,经过建设能有效转化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实际成果。第四,普及覆盖率高,体现参与性。能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的内在活力和潜能,使参与者既是品牌创建的实践者,又是创建活动的受益者,党员、师生参与程度高,覆盖面广。第五,强调服务意识,体现凝聚性。能充分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增强品牌创建的凝聚力。第六,预期效果好,体现示范性和推广性。党建工作品牌创建成果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功能,起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具有比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上级党组织的肯定和推广,得到党员、师生以及其它基层党组织的高度评价,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是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性、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可以拓展高校党建工作新思路,探索新载体、新措施和新方法。运用品牌理念开展创建,用品牌质量、品牌管理和品牌服务的标准来吸引和凝聚师生,用品牌形象接受上级党组织的监督考核,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注入生机与活力,形成工作亮点,从而使改革创新成为解决党建工作难点、热点问题的基本工作态度,使品牌创建成为推动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创新路径,促使党建工作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动力。
  2.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是加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手段。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通过高校党建工作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可以促使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主题更加鲜明集中,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计划性和系统性更强,相互衔接配套更趋完善,广大党员、师生的参与度更高、认可度更强,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更突出,影响力会更大。因此,名副其实的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可以成为优良的无形资产,对高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实现新的历史时期党对高校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3. 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是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进一步完善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师生的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参与其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个体影响力的普遍增强来促进党组织影响力的有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机制和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其凝聚力量、服务大局、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积极营造体现人文关怀的党内民主环境,可以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此外,品牌创建还可以大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知名度、美誉度,激励广大党员始终追求先进,不断积极进取,以更完美的表现展示党的先进形象。
  4.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外延发展转变为以内涵发展为重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新时期高校党组织的基本职能定位是“把握方向、围绕中心、建设组织、营造环境、凝聚人心、服务大局、引领发展”,[3]党建工作品牌凝聚着先进的理念、开拓的思路、成功的做法和较大的学校及社会影响力,代表着党建工作的先进性、创新性和指导性。通过品牌创建的带动作用,抓推进、比成效,有利于营造团结向上、奋发有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浓厚氛围,形成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先进群体理念,是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实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
  三、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创建的实践路径
  1.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学习模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如何提高党员、师生理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彰显先进性的一项重要内容。H高校以抓理论学习教育为主题形成了一系列特色党建工作品牌项目。如校党委宣传部创建的“政治理论报告宣讲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创建的“党员先进事迹感恩演讲团队”,后勤处党总支创建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等。以“政治理论报告宣讲团”品牌项目为例,该品牌以突出理论宣讲为抓手,创新党员师生政治理论学习方式,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及学校中心工作,针对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深入回答党员、师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服务全校师生政治理论教育,助推学校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以来,政治理论报告宣讲团成功举办讲座300多场,听众10余万人次。先后有5名宣讲团成员被选聘为省级“科学理论进基层宣讲团”成员,多名成员被选聘为市级宣讲团成员,荣获了省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其经验做法被《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媒体报道。
  2.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实现组织与工作的全覆盖。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高校党组织传统意义上的组织设置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需要。创新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已成为实践中的迫切问题。H高校积极探索党的基层组织设置进教学科研团队、进社团、进学生公寓等方式,凸显了党组织功能定位,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形成出了一批特色工作品牌,如该校政法学院党总支创建的“公寓建党红色1 1”、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创建的学生公寓“党员之家”、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创建的“学生党员科研先锋团队”、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党总支创建的“520科研攻关党员博士团队”等。以“公寓建党红色1 1”品牌项目为例,通过设立宿舍临时党支部,实行党员示范宿舍、党员宿舍、党员床铺挂牌制度,构建一个党员示范宿舍带一个普通党员宿舍、一个党员宿舍带一个非党员宿舍、一个党员带一个非党员大学生的公寓活动模式,逐步实现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向公寓推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建立健全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制,形成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内教育、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是新形势下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探索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4] H高校在党建工作品牌创建中,围绕形成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工作品牌项目。如校纪委创建的“校园廉政文化月”,项目活动把深化革命传统教育与强化廉政警示教育结合起来,目的是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教职工的廉洁从业意识和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意识,提高抵御不正之风侵袭的能力;数学与统计学院党总支创建的“数苑领航工程”,从领航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党建领航团建、领航学生党员队伍建设三个层面,搭建师生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平台;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创建的“党员新生班主任制”,选拔一定数量的高年级学生党员,培训后到新生班级从事教育引导工作,在开学迎新、入学教育、学业引领、专业辅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美术学院党总支创建的“教工党员定期社会参观考察活动”,通过定期的社会考察、艺术采风,教师党员创作出了一批歌颂人民、歌颂和谐社会的优秀美术作品;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创建的“大学生党员发展答辩制”,逐步探索出入党积极分子自我陈述答辩、党员发展对象述责答辩、预备党员转正述责答辩、正式党员民主评议答辩等四种环节模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的有效方式。
  4.丰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载体与方法,实现两者的多元性与科学化。基层党建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载体与方法的选择运用是否科学。一般说来,载体与方法并没有固定单一的模式,而应随着客观环境与工作对象的不同,结合高校基层组织的不同特点而变化。多元性和科学化载体与方法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党的建设由单向走向互动,由传统上的封闭式走向现代化的开放式。[5]例如,H高校政法学院党总支创建的品牌项目“法援先锋”,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到周边社区、乡村、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志愿服务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大课堂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觉察民意,进而引导大学生党员把个人成长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创建的品牌项目“德育答辩、启航人生”,以德育论文答辩的形式引导毕业生回顾大学成长经历,全面考核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使德育答辩成为大学生活中的“经典时刻”,在此基础上精选优秀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本教科书,实现德育教育的“首尾相连”,这一探索大学德育体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向系统化、纵深化发展。该品牌项目先后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新浪网、网易网等媒体深入报道,获得了省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的荣誉称号。又如,校团委创建的品牌项目“2 3 N”暑期实践活动模式,利用每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个重要载体,通过集中组队和分散返乡相结合,组织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其中,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西部志愿者寻访”活动,实践成效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专题报道,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产生了较大的品牌效应。
  5.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改变着以往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2.1%,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微博用户数量3.09亿。因此,利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媒体形态开展品牌项目创建,是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在此方面,H高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如校党委组织部创建的“党务在线”网站,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交流、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为广大师生党员提供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创建的品牌项目“网上党员之家——红色家苑”,以师生单个博客为基础单位组成的系列博客圈,与QQ群、飞信群、微博、微群、网上师生录和其他优秀网络资源以及电子期刊《外苑风》相整合而搭建的网络党建新平台,有效地延伸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度与广度,贴近学习、工作与生活,为师生喜闻乐见,增强了党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余明阳.品牌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7.
  [2]覃浩.党建品牌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广西电业,2009,
  (1).
  [3]郑邦山.新建本科院校党的建设探索[M].开封:河南大
  学出版社,2012:36.
  [4]凌海金.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J].创
  新,2010,(6).
  [5]施小明,袁媛,尚娅.基层党建品牌建设科学化研究[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6).
  [责任编辑:闫生金]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路径研究”(2012BDJ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露(1971-),男,河南濮阳人,安阳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农业经营模式关系我国农业健康发展和农业安全。在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中,农业规模经营被认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以农业的社会学特性为理论依据,结合实践深入分析,发现农业规模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和农业的公共产品性质相悖,规模经营并非是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合理方向。  关键词:农业规模经营;公共产品性;农业安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
摘 要:女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妇女参政人数和水平、反映和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对陕西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女性和男性入党积极分子思想素质差异进行对比,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了差异形成的深层原因是社会性别建构的结果,并提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会性别平等;女性入党积极分子;社会性别建构;思想差异;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本文基于2003-2012年西部1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等方法,对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进行测度、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总体上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由中度失调上升为中度协调。纵向上,呈现典型的阶段性特征,由中度失调发展类的城镇化滞后型过渡为中度协调的生态环境滞后型;横向上,各省区协调
摘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破除 “责大权小”的传统体制弊端为追求,是基层政府权力结构调整的典型范例。继续推进和深化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加强对现有改革经验的总结,厘清改革思路。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有助于引导基层乡镇政府克服机构重组的薄弱环节,促进权力下放、权力承接、权力执行的责权统一。基于指标选择的原则,文章通过探察江苏省张浦镇的改革成效与现实问题,提出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人的城镇化,是地方政府解决以“人”为核心的保障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城镇化的关键任务。文章基于相关调研指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必须加快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合法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改革财税体制使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完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设计和转移
摘 要:少数民族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是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稳定隐忧、思想观念陈旧、基层组织涣散、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等问题是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提升民族地区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必须基于系统论的视角,从提高党的执政绩效、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推动农民政治社会化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民;政治认同;政治社会化;执政绩效  中图分类号:D422.
[摘要]公民权与和谐社会构建关系密切:公民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权利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基础;权利平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前提;权利实现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选择。  [关键词]公民权利;和谐社会;公平正义  [中田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1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5—0022—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摘要:在地方政府立法程序中引入公众参与,是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政治回应能力、确保法律施行实效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地方政府立法公众参与机制尚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民主法治建设。近年来北京市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地方政府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实际状况。文章以其为研究个案,并基于相关调研探讨了地方政府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立法中公众参与机制的
为了使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教师自觉地将学到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我园采用了“连环跟进”教研方式。  所谓连环跟进式教研是紧紧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和开展系列性反思性课例的研究:参与教研的人员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研究并制定一个教学活动方案,然后将这一预设的活动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再根据教学实践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去修改、调整活动方案……
摘 要:选举过程中的贿选行为是选民与候选人双方合意共谋的结果,如以选民为主体进行考察,则可将其概括为一种选举权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候选人长期的买票及竞争推动下会发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表现为公民作为理性人的权利寻租。这种寻租行为本质在于我国代议民主机制的不尽完善及选民选举权行使的应然利益诉求与实然利益回报之间的巨大分歧。解决这一问题,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提高我国的选举法治化水平,从培育公民公共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