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男A君与乡村女B君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1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生活的时候,我认识了两位正相反的中国朋友。一位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精英男”A君,一位是在浙江省的某乡镇学校里仅仅读完了六年小学的“乡村女”B君。两人同是1984年生人,但是在我看来,B君要比A君幸福千百倍。
  B君是浙江温州人,小学毕业之后,她像很多同龄人一样进入了中学继续读书。但是在14岁那年,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学,去北京做生意。如今她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在三里屯的亚秀服装市场里有她经营的珍珠项链店;多年来,她一直在三里屯附近的一家夜校学习英语,口语表达地道流畅;她和一位同样经商的男士组成了家庭,然后住进了三里屯附近的高级公寓,并于去年产下一子。换句话说,B君收获了事业与家庭的“双丰收”。
  与B君相比,毕业于北京大学的A君似乎就没有那么幸福美满了。目前,A君就职于一家日资企业,月薪人民币6000元左右。但是,在事业上,他无法做到出人头地;性格方面,他又十分阴郁孤僻,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他连朋友都没有几个,更不用说女朋友了;而且自大学毕业之后,他已经换了三份工作,可是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工作。

  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既存在“拥有羡煞旁人的学历却在现实生活中非常不幸”的人,又存在“没有学历却十分幸福”的人。而对于A君和B君之间的差距,我觉得可以从是否积极向前地面对人生和是否自立这两方面来寻找原因。
  在前进的路上,B君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考虑未来的事情——明天我要做这件事,下个月的营业额要提升到那个高度,明年要把公司发展壮大到那个程度……而A君的大脑里满是对过去的不满——我毕业于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可我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肯定呢?
  在是否自立这个方面,B君从来不依靠其他人的力量,而是完全靠自己的判断过自己的生活。反观A君,在公司里,他经常把工作推给其他人,很少负责任地完成某件事;在家里,他对母亲百般依赖。总而言之,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自立的人。
  其实,所谓的“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地磨炼自己,最终实现个人自立的过程。
  一个人无论就读于哪所著名的大学,师从哪位名师,都只不過是“振翅练习”的过程而已。所以,如果有哪位年轻人还在为自己没有大学学历,或者不是名校出身而烦恼的话,那么我告诉你:“明天将会发生大地震,中国大陆会沉入海底。”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其实你的烦恼也是如此。
  曾几何时,日本也是一个“学历至上”的国度,但是现在的日本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我所任职的出版社每年都要面试一万多名求职者,我多次担任面试官,所以对于面试的过程、提问的内容以及求职者的简历都非常熟悉。
  从大约十年前开始,求职者的简历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学历”一栏了。不仅如此,向求职者提问说“你毕业于哪所学校”也成了禁忌。
  我本人毕业于日本的东京大学——一所在日本的地位和名气等同于中国的清华、北大的学府。班上一共有50多名同学,其中只有一个人成为公司的社长。说是社长,其实不过是继承了父亲经营的小工厂罢了。进入政府机构或大企业工作的人数量较多,但没有一个人当上“高官”,最多管理5到10名下属而已。有几个人当上了律师或法官,但都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所以说,即便是从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毕业的学生,也并不一定都会成为达官显贵。顺便提一句,日本的公司的总经理大多毕业于日本大学这所入学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学校。
其他文献
直到进了高校,才有机会对过去20多年副刊编辑生涯中的这几十篇文化访谈文字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编辑,付之剞劂。这一点是过去未曾想到的。重读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于沧桑岁月中写下的这28篇访谈文字,回想20年前穿行于京都的大小胡同、楼堂馆所、机关学校,迈进一个个文坛耆宿、学林硕儒和艺苑时彦的会客厅,拜谒访谈之情景历历在目,却似乎恍若隔世,不禁感慨系之。  1991年7月底,我在北方某高校硕士研究
支架本是建筑学用语,指为便于工人施工而搭建的脚手架。作文的支架是指语文教师为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而为学生提供的写作帮助。作文的本质是“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①,学生独自实现这个转变是有难度的。数据显示:中学生不喜欢写作和害怕写作文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54.5%②,这其实是学生思维转变发生困难的侧面反映。在教学中,若能给学生搭建一个作文的支架,就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实现从生活积累到思维活动
日前,今年夏季最壮观的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登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星空摄影师紛纷用镜头记录下了绝美的英仙座流星雨美图,为人们带来了非同一般的视觉盛宴。
“开放”是阅读教学改革的鲜明旗帜。“守株待兔”式的传统阅读教学弊病显而易见:教师就像守着“标准答案”的农夫,等待着学生“自投罗网”,可是由于“诱饵”不太新鲜或难以下咽,学生很难被吸引,到头来老师等到的只是“自问自答”式的“自投罗网”。  开放是一剂良药,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正如所有的疾病医治一样,即便用对药,如果用药不准,仍会过犹不及。开放的观念虽深入人心,但是
就意象本身而言,它在诗中总是置于前景,它所能指的角度是辐射状的,所指的意义总是难以确定的。诗歌意象是“使一种语言变成间接的语言”(罗兰·巴尔特语)最好的媒介,而意象经营所形成的诗歌意境总是一个等待读者进入的开放空间。从这个角度看,置于前景的意象其外观特征就是象征,抑或隐喻。  象征  有“象”,必有“征”,是之谓象征。象征是一个合成词,“象”与“征”最早是分开说的。  汉语中的“象”最初指事物的形
经济学家约翰·李斯特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甲和乙各自被给予100元现金,甲拥有决定权,他可以把乙的錢全都拿走,如果甲愿意,也可以从自己的钱中分任何数目给乙。那么,甲会无私地把自己的钱给乙吗?实验结果大跌眼镜,只有10%的局中人愿意给乙一些钱,超过60%的局中人从乙处拿钱,超过40%的人拿走了乙所有的钱。这项实验(还有其他延展实验)颠覆了人们对“利他主义是人的本性”的认知。其实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
一    暑假来了,报什么班好呢?外语班、钢琴班、武术班、电脑班……只要你能想到的,应有尽有——就算你想不到的,也肯定有!   想不到的?那会是什么班呢?你一定会问。告诉你吧,是“超人特训班”!“超人特训班”是干什么的?当然是把人训练成超人的班,笨!   暑假之前,我的老爸就替我报了一个。报名那天,是我们这个城市最热、最干、最难受的一天,大多数人都躲在家中享受空调,但是,“超人特训班”报名地点家长
5月1日,期盼已久的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啦!看到笔者一脸兴奋的样子,有人看不下去了,挖苦道:“不就是个世博会嘛,充其量就是个升级版的‘世界之窗’,有必要那么激动吗?”NO!这样想绝对是大错特错!“一切始于世博”绝非戏言。看世博需要一双“慧眼”,否则会悔之莫及哦。    看点一:尖端的科技    从1851年到今天,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9年的历程,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重大发明都是从世博会走
在2008年12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记者走进了南宁第四中学的校园,有幸参加他们学校正在举行的班级感恩活动。  从主教学楼上走过,一间教室里传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仔细一看,原来这里正在开展一堂感恩主题班会。讲台上,一名学生正给同学们述说着他的故事:每年冬天,妈妈的脚部都会裂开一些皮皱,很疼。有一次他和妈妈在超市里看到一台治疗这种状况的仪器,妈妈非常喜欢,可最后因为贵了点没舍得买。他觉得自己该为妈
一道红光闪过,汤姆·克鲁斯完成了用虹膜解锁拯救世界的紧急任务。如今,虹膜识别这种看上去有些魔幻的高科技,不仅仅是《碟中谍》里的传说,还要逐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日前,“刷眼”利器——远距离虹膜识别一体机问世了。这个家伙有什么厉害之处呢?原来,用它扫一眼就能识别出人的真实身份,使身份认证更加快速而精准。  在虹膜面前,密码都是浮云  在互联网时代,密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