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感知,拓展思维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m7411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就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行拓展训练。本文将以《变色龙》的教学设计思考为例,探讨初中语文教育的策略和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变色龙》 整体感知 思维训练
  
  初中语文教学属于语文基础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育就只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教育,毕竟,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更加需要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教育,让学生学会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学会在阅读中观察,在观察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从而实现思维的拓展。而在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基础性教育,或者说是知识性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探索性教育,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下面笔者将以《变色龙》为例,探讨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路。
  一、趣味导入,整体感知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的整体走向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大部分教师都会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力图为教学完成一个好的开始。课堂导入,是切入课堂的重要途径,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我们所说的课堂导入,是不是只能作为一个小的切入口,学生是不是从中只能对课文“略知一二”呢?显然不是。课堂导入,可以作为课堂知识的一个小切入点,也可以作为课堂知识的整体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堂导入,也能够让学生对本次课堂有个整体感知,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框架。
  比如说,在《变色龙》的教学中,笔者就从整体思路着手,将导入作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要义的一个关键环节。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变色龙在灌木林间爬行时,身上的色彩不断变化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观察变色龙的肤色变化情况。这一导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笔者也顺势提出问题:“变色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学生自然知道是“变色”,因此笔者接着提问:“变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变脸’吗?”学生思考,然后讨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会“变脸”的人。学生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也对《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有了整体的把握,对人物的性格有了清晰的认识。而这也就完成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关键一笔。
  二、理顺框架,整体把握
  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关键的一种。如前所述,语文是感性的,但也是理性的。因此,教师从感性教学要求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文章的价值或者框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理顺课文的框架,建立起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变色龙》的教学中,笔者也重视了对学生整体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如笔者以奥楚蔑洛夫对“狗”的态度的变化作为教学主线,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描述,找出这条变化的主线,以理清文章的整体框架。在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得出这样的线索:听了赫留金的申述,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时——野畜生、疯狗弄死好了→有人说好像是将军家的狗时——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下贱胚子→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名贵的狗→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野狗,弄死它算了→厨师说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
  通过理顺框架,学生就对奥楚蔑洛夫的人物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故事的发展过程也有了整体的掌握,对文章的思想要义有了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文章的脉络上,对《变色龙》有了更多的阅读体验。
  三、延伸训练,拓展思维
  语文,是个宽阔的天地。可以说,语文包含了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也意味着,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需要从更广阔的世界去解读文章,为学生开辟更宽广的学习空间。这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贯彻执行的策略要点。
  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针对文本,进行更大范围的知识拓展,甚至需要超越文本本身,探索相关的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就以文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思考,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结尾写到:“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他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之下,自然会进行思考和探索。由于这样开放性的猜想话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对未知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从基础知识着手,但更要从整体着眼,让学生在课堂中立足课文,并突破课文,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在思考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恰当的定位,并注意贯彻执行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姚银秀.中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浦涛.创造教育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张艳琳.应当树立全面的语文教育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其他文献
时光带走了往事,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岁月漂白了激情,却积累了更多的感悟。  生活原本就是公平的,虽然付出与得到往往失衡,但这种公平源于一种精神的享受。  作为教师的我们甘愿奉献着自己的力量,青春年华甚至更多更多。  十年如一日的我赴于教育的第一线,在生活中并不祈求什么,然而物质的享受,精神的丰富令我不断地在教育行业中充实自我,力求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这是我的梦想,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然而在
期刊
【摘要】 素质教育在全国热火朝天地推进的同时,我市教育也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宣告过去一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己行不通,特别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命令式的教,学生被动地学,再加上题海战术,学生的厌学情绪一度高涨,最终导致辍学率的提高。如何使学尘变"厌''学为"爱"学,本文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 学习兴趣 主体作用 学习能力 自学方法 减负    
期刊
初中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仅靠课内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还要有适量的课外阅读。笔者认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在班级内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首先在教室里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如“不读书就像生活里缺乏阳光一样”、“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
期刊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耐力素质的练习与发展较其它素质的练习与发展更具长期性、艰苦性。因此需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与训练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与方法,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严肃而活泼的组织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以期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认识共同参考:    1 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克服学生的"惰性心理"    耐力练习的特点是动作单一,活动持续时间长,加之单调枯燥的训练手
期刊
人类的繁衍就是爱的延续。  爱,贯穿于古今;爱,驰骋于天地。  爱的核心一样,爱的内涵相同。可是爱的表现却可谓形态各异,仪态万千。春风和煦是爱,暴风骤雨也是爱;热情是爱,冷峻也是爱;微笑是爱,横眉也是爱;严格是爱,宽容也是爱;关心是爱,拒绝,有时也是爱的一种。  不同的人,对爱的理解不尽相同,践行爱的方式也千差万别。阅历坎坷饱经沧桑的人,往往对爱的理解会深刻独到,而且他们往往更富有爱心,不仅懂得如
期刊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梯精神。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陶先生的博爱效果
期刊
【摘要】把党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因为党校培养造就的是我国社会成员中最重要的人群,它培育、传输的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按照时代的要求,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培育"四有"公民。党校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建设,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形成全社会的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基地的作用。  【关键
期刊
【摘要】社会活动离不开礼仪,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才能真正在社交中展现良好的自我形象,常言道"有德才会有礼,缺德必定无礼",人才培养,德育先行。笔者认为礼仪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让礼仪在德育教育中绽放光彩,发挥礼仪在德育教育中的桥梁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重视礼仪的学习,挖掘礼仪的魅力是关键;二是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改革礼仪教学是基础。才能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德育教育创造有利
期刊
摘 要:习作难教难学,有何破解之策,本文试图以教学实例阐述其同样可以化难为易,收获成效。  关键词:苏教版 习作教学 窍门    习作教学历来被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不仅教师难教,学生也不愿学。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教学(写一写语文书里的故事或者是读完故事后的启示)来破解习作教学难题,帮助学生掌握写好作文的诀窍。  一、浏览课文 发现故事  写文章,首先
期刊
“洗课”就是对教案进行再思考——这一过程江苏省新课标教材主编杨九俊教授把它形象地称为“洗课”,就是在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备课,就是像洗菜去除泥沙,淘米去除杂质一样,教师在“洗课”时进一步明确“教什么”的同时,还要明确“不教什么”,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包办。即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经过“洗课”,教师将课后反思的过程置前,减少课堂的“冗余”,还学生以学习空间的自由,从而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在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