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文章能使读者读后倍感亲切,受到启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写“实”上落笔。只有写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不少学生在作文时只顾景物描写,不顾实情,脱离实际;有的虚构情节,不符合实际,违背情理……总之,这类作文明显地露出了凭空编造、硬凑情节的痕迹,我们要尽量避免。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作文《老槐树下的垃圾》,大致内容为:某村的部分村民环保意识差,倾倒垃圾贪图自家方便,垃圾箱成了摆设,村中的老槐树旁却成了垃圾堆放点,甚至连村长的老婆也往树旁倒垃圾,村委会也没法管。于是一到夏天,蚊蝇翻飞,昔日乘凉的大好去处就这样消失了。村民老卫头、阿生嫂、环儿实在看不下去了,连夜把垃圾铲除了,并立了一块“禁倒垃圾”牌。第二天,三人四处劝说附近的村民,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村民们改变了“陋习”,夏夜的老槐树下又恢复了昔日的热闹。
在作文讲评课上,当读完这篇文章后,长在农村熟悉农村的同学们立即对这篇文章的可信度提出了质疑: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差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老大难问题,陋习的形成与消除都非朝夕之功,文中单靠老卫头、阿生嫂、环儿的一次行动、一次劝说,就让村民们恍然大悟,摒弃陋习,拥抱文明,那太不真实,太不符合实际!
至此,我因势利导,指出习作的“败因”所在,立意脱离生活实际,告诫同学们对现实生活中悬而未解的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应重在发现问题、解剖问题,让读者去评判、去感悟。于是我让同学们改写这篇习作,有一位同学从生活现实出发,重新立意,巧妙地修改了全文:
村口老槐树底下,原是人们夏日夜晚纳凉“侃大山”的好去处。可有一天,老槐树旁有了一堆垃圾。繁殖力惊人的蚊子赶跑了人们,成了老槐树的主人。
老卫头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他早想把垃圾清理掉,可老伴拖他后腿,说村长老婆也在往槐树下倒垃圾,你急什么?趁老伴在儿子家照顾孙子,他决心干了。
他一骨碌起床,找好工具,往外就走。月圆之夜,刚好照明,老卫头精神更加振作。就在快到槐树底下时,忽然,隐隐听到“吭哧,吭哧”的响声,依稀可见,两个人影正对着垃圾挥舞铲子。老卫头心里一热:世上毕竟好人多!
“阿生嫂,环儿……”老卫头深情地喊了一声。
“老卫……”阿生嫂吃了一惊,继尔释然,“环儿,快叫卫爷爷。”
“卫爷爷!”环儿甜甜地叫了一声。
有了老卫头的帮忙,“工程”便迅速了。三人一直干到深夜,终于清理完了垃圾,然后插上环儿写的一块木牌:“禁倒垃圾!”老卫头累得腰酸背痛,但心里踏实,安心地睡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一大早,老卫头乐滋滋地往槐树下走,想去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
阿生嫂与环儿正站在槐树下,眼睛直直的,那块木牌不见了,面前赫然矗立着一堆垃圾,似乎在嘲笑着:“我们又回来了!”
读完修改后的《老槐树下的垃圾》,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感情真切的好文章,因此我们将此习作送市参评,获“市中学生优秀作文评比二等奖”。那么,它究竟好在哪里呢?归结起来,好就好在一个“实”字。
首先是情景“实”。同学们经过体验活动和平时的观察,发现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路旁有堆积物,河中有漂浮物,良好的卫生习惯总难以养成,有时连自己的父母都是环境的破坏者,真实地反映这一情况便成了作者写作的目的。
其次感情“真”。常言说“触景生情”,习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很想看到村民们改变思想、摒弃陋习的情景,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让文中的村民老卫头、阿生嫂、环儿和作者一起饱尝失败的痛苦,令人深思,将作者的真情寄予其中。
总之,写“实”,来自细心的观察、不辞辛劳地搜集资料、认真地进行深度思考。只要平时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兴趣、搜集资料的习惯、思考问题的能力,克服在写作中“驰于空想,鹜于虚声”的通病,抓住题旨,踏踏实实地写,就能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来。
本栏插图 黄咏茵
本栏责任编辑 张一文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作文《老槐树下的垃圾》,大致内容为:某村的部分村民环保意识差,倾倒垃圾贪图自家方便,垃圾箱成了摆设,村中的老槐树旁却成了垃圾堆放点,甚至连村长的老婆也往树旁倒垃圾,村委会也没法管。于是一到夏天,蚊蝇翻飞,昔日乘凉的大好去处就这样消失了。村民老卫头、阿生嫂、环儿实在看不下去了,连夜把垃圾铲除了,并立了一块“禁倒垃圾”牌。第二天,三人四处劝说附近的村民,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村民们改变了“陋习”,夏夜的老槐树下又恢复了昔日的热闹。
在作文讲评课上,当读完这篇文章后,长在农村熟悉农村的同学们立即对这篇文章的可信度提出了质疑: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差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老大难问题,陋习的形成与消除都非朝夕之功,文中单靠老卫头、阿生嫂、环儿的一次行动、一次劝说,就让村民们恍然大悟,摒弃陋习,拥抱文明,那太不真实,太不符合实际!
至此,我因势利导,指出习作的“败因”所在,立意脱离生活实际,告诫同学们对现实生活中悬而未解的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应重在发现问题、解剖问题,让读者去评判、去感悟。于是我让同学们改写这篇习作,有一位同学从生活现实出发,重新立意,巧妙地修改了全文:
村口老槐树底下,原是人们夏日夜晚纳凉“侃大山”的好去处。可有一天,老槐树旁有了一堆垃圾。繁殖力惊人的蚊子赶跑了人们,成了老槐树的主人。
老卫头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他早想把垃圾清理掉,可老伴拖他后腿,说村长老婆也在往槐树下倒垃圾,你急什么?趁老伴在儿子家照顾孙子,他决心干了。
他一骨碌起床,找好工具,往外就走。月圆之夜,刚好照明,老卫头精神更加振作。就在快到槐树底下时,忽然,隐隐听到“吭哧,吭哧”的响声,依稀可见,两个人影正对着垃圾挥舞铲子。老卫头心里一热:世上毕竟好人多!
“阿生嫂,环儿……”老卫头深情地喊了一声。
“老卫……”阿生嫂吃了一惊,继尔释然,“环儿,快叫卫爷爷。”
“卫爷爷!”环儿甜甜地叫了一声。
有了老卫头的帮忙,“工程”便迅速了。三人一直干到深夜,终于清理完了垃圾,然后插上环儿写的一块木牌:“禁倒垃圾!”老卫头累得腰酸背痛,但心里踏实,安心地睡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一大早,老卫头乐滋滋地往槐树下走,想去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
阿生嫂与环儿正站在槐树下,眼睛直直的,那块木牌不见了,面前赫然矗立着一堆垃圾,似乎在嘲笑着:“我们又回来了!”
读完修改后的《老槐树下的垃圾》,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感情真切的好文章,因此我们将此习作送市参评,获“市中学生优秀作文评比二等奖”。那么,它究竟好在哪里呢?归结起来,好就好在一个“实”字。
首先是情景“实”。同学们经过体验活动和平时的观察,发现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路旁有堆积物,河中有漂浮物,良好的卫生习惯总难以养成,有时连自己的父母都是环境的破坏者,真实地反映这一情况便成了作者写作的目的。
其次感情“真”。常言说“触景生情”,习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很想看到村民们改变思想、摒弃陋习的情景,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让文中的村民老卫头、阿生嫂、环儿和作者一起饱尝失败的痛苦,令人深思,将作者的真情寄予其中。
总之,写“实”,来自细心的观察、不辞辛劳地搜集资料、认真地进行深度思考。只要平时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兴趣、搜集资料的习惯、思考问题的能力,克服在写作中“驰于空想,鹜于虚声”的通病,抓住题旨,踏踏实实地写,就能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来。
本栏插图 黄咏茵
本栏责任编辑 张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