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作文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文章能使读者读后倍感亲切,受到启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写“实”上落笔。只有写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不少学生在作文时只顾景物描写,不顾实情,脱离实际;有的虚构情节,不符合实际,违背情理……总之,这类作文明显地露出了凭空编造、硬凑情节的痕迹,我们要尽量避免。
  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作文《老槐树下的垃圾》,大致内容为:某村的部分村民环保意识差,倾倒垃圾贪图自家方便,垃圾箱成了摆设,村中的老槐树旁却成了垃圾堆放点,甚至连村长的老婆也往树旁倒垃圾,村委会也没法管。于是一到夏天,蚊蝇翻飞,昔日乘凉的大好去处就这样消失了。村民老卫头、阿生嫂、环儿实在看不下去了,连夜把垃圾铲除了,并立了一块“禁倒垃圾”牌。第二天,三人四处劝说附近的村民,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村民们改变了“陋习”,夏夜的老槐树下又恢复了昔日的热闹。
  在作文讲评课上,当读完这篇文章后,长在农村熟悉农村的同学们立即对这篇文章的可信度提出了质疑: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差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老大难问题,陋习的形成与消除都非朝夕之功,文中单靠老卫头、阿生嫂、环儿的一次行动、一次劝说,就让村民们恍然大悟,摒弃陋习,拥抱文明,那太不真实,太不符合实际!
  至此,我因势利导,指出习作的“败因”所在,立意脱离生活实际,告诫同学们对现实生活中悬而未解的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应重在发现问题、解剖问题,让读者去评判、去感悟。于是我让同学们改写这篇习作,有一位同学从生活现实出发,重新立意,巧妙地修改了全文:
  村口老槐树底下,原是人们夏日夜晚纳凉“侃大山”的好去处。可有一天,老槐树旁有了一堆垃圾。繁殖力惊人的蚊子赶跑了人们,成了老槐树的主人。
  老卫头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他早想把垃圾清理掉,可老伴拖他后腿,说村长老婆也在往槐树下倒垃圾,你急什么?趁老伴在儿子家照顾孙子,他决心干了。
  他一骨碌起床,找好工具,往外就走。月圆之夜,刚好照明,老卫头精神更加振作。就在快到槐树底下时,忽然,隐隐听到“吭哧,吭哧”的响声,依稀可见,两个人影正对着垃圾挥舞铲子。老卫头心里一热:世上毕竟好人多!
  “阿生嫂,环儿……”老卫头深情地喊了一声。
  “老卫……”阿生嫂吃了一惊,继尔释然,“环儿,快叫卫爷爷。”
  “卫爷爷!”环儿甜甜地叫了一声。
  有了老卫头的帮忙,“工程”便迅速了。三人一直干到深夜,终于清理完了垃圾,然后插上环儿写的一块木牌:“禁倒垃圾!”老卫头累得腰酸背痛,但心里踏实,安心地睡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一大早,老卫头乐滋滋地往槐树下走,想去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
  阿生嫂与环儿正站在槐树下,眼睛直直的,那块木牌不见了,面前赫然矗立着一堆垃圾,似乎在嘲笑着:“我们又回来了!”
  读完修改后的《老槐树下的垃圾》,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感情真切的好文章,因此我们将此习作送市参评,获“市中学生优秀作文评比二等奖”。那么,它究竟好在哪里呢?归结起来,好就好在一个“实”字。
  首先是情景“实”。同学们经过体验活动和平时的观察,发现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路旁有堆积物,河中有漂浮物,良好的卫生习惯总难以养成,有时连自己的父母都是环境的破坏者,真实地反映这一情况便成了作者写作的目的。
  其次感情“真”。常言说“触景生情”,习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很想看到村民们改变思想、摒弃陋习的情景,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让文中的村民老卫头、阿生嫂、环儿和作者一起饱尝失败的痛苦,令人深思,将作者的真情寄予其中。
  总之,写“实”,来自细心的观察、不辞辛劳地搜集资料、认真地进行深度思考。只要平时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兴趣、搜集资料的习惯、思考问题的能力,克服在写作中“驰于空想,鹜于虚声”的通病,抓住题旨,踏踏实实地写,就能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来。
  本栏插图 黄咏茵
  本栏责任编辑 张一文
其他文献
上帝也不公平  http://www.zheliwang.com/archives/546.html    春天到了,五个孩子上山采桃子。  采桃子的时候,他们都非常快乐,等到桃子采完后,却为了怎么分桃子而争吵起来。  有的孩子认为自己出力最多,采的桃子数量最多,应该多分一些;有的孩子主张有福同享,应该平均分配。  正吵得不可开交时,其中一个孩子看见一位神父在山上的小路散步,就说:“我们请神父来帮
一天傍晚,我在离尼亚加拉瀑布不远的森林中迷了路。转瞬间,太阳在我周围熄灭,我欣赏到了新大陆荒原美丽的夜景。  日落后一小时,月亮在对面天空出现。夜空皇后从东方带来馥郁的微风,好像她清新的气息率先来到林中;孤独的星辰冉冉升起。她时而宁静地继续她蔚蓝的驰骋,时而在好像皑皑白雪笼罩山巅的云彩上憩息。云彩揭开或戴上它的面纱,蔓延开去成为洁白烟雾,散落成一团团轻盈的泡沫;或者在天空形成絮状的耀眼的长滩,看上
每逢新春佳节,许多地区特别是北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那就是窗花。  窗花历史悠久,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的剪贴画,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南北各地农村在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人们用窗花装点环境,渲染气氛,表达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庆贺春回大地,所以,它素来与立春有着密切关系,是自古以来百姓喜闻乐见的迎春方式。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宋元以后,
如果你是一棵树,你会如何看待季节?作为自然的一分子,树对季节的感受,会不会比人更敏感?  我这样提问,是因为我相信,一些作家对自然的感受力,确实比普通人,甚至比同类作家要敏感很多。他们对自然的感情,也比普通人更深厚些。如辛弃疾能道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句子,绝不是因为他“会写”,更多的是因为他与“青山”也即自然之间,“情与貌,略相似”。因而,当某天诗人走进了青山,也即青山走到诗人
本期资料整理 钧 风  谁言岭南无“才”?自近代以来,岭南实则是文化重镇,名家辈出,风流倜傥,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岭南人物逸事”栏目就此先推出几期岭南人物,铁骨铮铮的岭南风骨。  容庚(1894~1983),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古文字学家,收藏家,所著《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等为该领域扛鼎之作。  这位话不多,甚至有些口吃的名教授,却说过不少“名言”。他有一句口头禅:“把戏人人有,
老师的教导时而如狂风暴雨劈头盖脸,时而又像连绵细雨没完没了。    大家都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一向是全校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而教室则成了各路“好汉”大显神通的舞台。于是“群雄并起”,教室里一片“兵荒马乱”,我们和老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教室前排靠窗处,乃老师巡查之死角,正是在那片最有生命力的“沃土”上,走出了我们班有名的“三个火枪手”。三人本就是好友,平时主科也会见缝插针地聊上几句,到
商承祚(1902—1991),广东番禺人。当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  八九岁起商承祚对于古物古文就已经痴迷到“连走路都要低头搜寻古迹”的地步了。他哥哥商承祖也曾介绍说,弟弟很小的时候起就经常将早餐的钱省下来到地摊上购买古字古画。  商承祚18岁时成为晚清国学大师罗振玉的关门弟子。1923年,商承祚便推出了自己的处女作——《殷墟文字类编》,王国维欣然作序
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天气冷得厉害。家里门窗紧闭,我紧紧地裹在被窝里。在这样密不透风的情况下,我的手脚依然冻得僵直。您依然在工作,昏暗的灯光把您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件旧棉袄根本不起作用,您的身体颤抖得厉害。那手脏兮兮的,也遮不住粗糙难看的老茧,被冻得通红的手指像一个个不讨人喜欢的小萝卜头。您坐在冰冷的凳子上,马不停蹄地工作,刺鼻的味道充斥着整间房子。正在看电视的我不满地发出抗议:“妈,别洗了!韭菜难闻死
一个国家的诞生选择了一个日子——1949年10月1日。  国庆节只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但国庆是一个过程。每段人生都有不同的方式去参与和记录。一个国家的历程汇聚了许许多多的人生,这是一片汪洋大海,有容乃大。你和我是海洋里的一点小水滴,在太阳的光辉下,你能否告诉我这个国家的精彩与辉煌?或者是坚定与沉稳?在这沉稳的背后,潜藏着命运的涌动。  每一颗水滴的命运都因这潮涌而息息相关。  1949年,中华人民共
【急诊病例】  近来自己的整体状态不佳,心情不好,不愿到学校上课。在班上被人瞧不起,因为两个月来请病假多,我的这些病假是有水分的,常常玩晚了第二天起不来或者有些小感冒就不愿去上课。请假次数多了,便给同学们及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给“好事者”提供了攻击我的口实。他们在班上说我小心眼,喜欢生气,长期生气得了心脏病之类的话。  在班上我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连个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大家好像都不理我,都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