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大豆食心虫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大豆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164-01
大豆食心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主要为害大豆,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的主要害虫。以幼虫钻入豆荚内蛀食豆粒,轻者把豆荚内豆粒咬食成沟,严重的把大豆粒吃去1/3~1/2,造成豆粒残缺,严重降低大豆籽粒的外观和品质。常年虫食率10%~20%,严重年份高达30%~40%。
1形态特征
1.1卵
卵为椭圆形,稍扁平,略有光泽,刻纹不明显,长径0.42~0.61 mm,短径0.25~0.27 mm。初产时为乳白色,孵化前为桔黄色。
1.2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8.1~10.2 mm,略呈圆筒形。初龄幼虫黄白色,入荚蜕皮后初为淡黄色,老时呈鲜红色。
1.3成虫
体长5~6 mm,翅展12~14 mm。前翅略成长方形,翅外缘近顶角处稍向内凹。前缘有向外斜走的10条左右的黑紫色短斜纹,形成黄褐线条相间,略具光泽。在外缘臀角上方有1个银灰色椭圆形大斑,斑内有3个黑色小斑排成1纵行。后翅前缘银灰色,其余为暗褐色[1-2]。
1.4蛹
体长5~7 mm,长纺锤形,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腹部第2~7节的前后缘各有大小刺1列,腹部第8~10节仅有1列较大的刺,腹部末端有锯齿状尾刺8~10根。
2发生规律
东北地区越冬幼虫一般于翌年7月中旬开始至土表陆续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1~13 d。7月末为羽化始期,8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羽化成虫出土后,随即飞往豆田交尾产卵。8月上旬为产卵始期,盛期为8月中下旬,一般在8月17—23日。成虫产卵期约为5 d。卵期6~7 d。幼虫入荚期为8月中旬至8月末,入荚盛期为8月下旬。幼虫在荚内生活20~30 d,约从9月上旬开始脱荚入土越冬。脱荚盛期为9月中下旬[3]。
3防治措施
防治大豆食心虫必须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长期而有效控制为害,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3.1农业防治
不同品种之间大豆食心虫发生和危害程度有很大差异,选用抗虫和耐虫品种是防治大豆食心虫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抗虫品种有一定的地区性,应当选择在当地虫食率低、丰产性能好的品种。合理轮作,及时中耕或翻耙豆茬地,应尽可能避免重茬,增加虫源地中耕次数,特别是在化蛹和羽化期增加铲耙,可减少羽化,减轻危害。翻耕豆茬地,大豆收割后进行秋翻,以便破坏食心虫越冬场所,提高越冬幼虫死亡率,减少虫源。
3.2药剂防治
根据大豆食心虫成虫盛发交尾期群集性明显的特点,用田间百步惊蛾来目测成虫数量。当出现“打团群飞”现象和成虫雌雄比例达到或者接近1∶1时作为成虫盛期的标志。防治成虫一般在这个时期或者提前3 d进行,正常的年份应在8月10—15日进行成虫防治。成虫发生盛期后7~10 d为幼虫蛀荚盛期,幼虫入荚后再进行防治,效果不好。幼虫的防治,应该在幼虫蛀荚盛期前进行,即成虫盛期后的5~7 d防治幼虫,正常年份在8月15—20日进行[4]。在大豆食心虫发生盛期至幼虫孵化期,把喷头置于植株下部垄沟内,对荚和叶进行药液喷雾,利用触杀和胃毒作用防治成虫和幼虫。常用药剂及用量为2.5%功夫乳油300 mL/hm2,或5%来福灵乳油300 mL/hm2,或20%速灭杀丁乳油450 mL/hm2,或30%速克毙450 mL/hm2,或20%甲氰菊酯乳油300 mL/hm2 1 000~2 000倍液喷雾[5]。也可用熏蒸法。于防治适期在成虫盛发期前后3 d左右、尚未大量产卵前。用80%敌敌畏乳油1.50~2.25 L/hm2,用高粱秆或玉米秆去皮蘸药制成药棒浸足敌敌畏药液,每隔6垄插1行,每隔6 m插1根。敌敌畏对高粱有药害,沾药时要远离高粱地,高粱间种大豆地不宜采用,此种方法防效可达90%以上。
3.3生物防治
在大豆食心虫产卵盛期时,可以利用赤眼蜂对其卵进行灭杀,应放赤眼蜂30万只/hm2,可以达到最大的灭杀效果[6]。在9月中旬,大豆食心虫老熟幼虫脱荚入土之前,用白僵菌菌土防治幼虫。将含有活孢子30亿个/g的白僵菌菌粉按照1∶25的比例制成菌土,均匀地撒在田间或者垄台上,使幼虫感染白僵菌孢子而死亡。但此法的局限性是防治效果常受到当时降雨和温度、湿度的影响,致使防治效果不稳定。
4参考文献
[1] 徐金明.大豆斜纹夜蛾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188-193.
[2] 夏玉春.吉林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111-112.
[3] 何景新,刘健,李坤峰,等.大豆高产栽培研究及高产模型的建立[J].河南农业科学,2010(6):53-57.
[4] 徐亚娟,刘伟东,高海军,等.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03(7):21.
[5] 孙宪萍.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09(11):27-28.
[6] 战传标,曲明.大豆主要虫害的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0(8):75.
关键词大豆食心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164-01
大豆食心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主要为害大豆,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的主要害虫。以幼虫钻入豆荚内蛀食豆粒,轻者把豆荚内豆粒咬食成沟,严重的把大豆粒吃去1/3~1/2,造成豆粒残缺,严重降低大豆籽粒的外观和品质。常年虫食率10%~20%,严重年份高达30%~40%。
1形态特征
1.1卵
卵为椭圆形,稍扁平,略有光泽,刻纹不明显,长径0.42~0.61 mm,短径0.25~0.27 mm。初产时为乳白色,孵化前为桔黄色。
1.2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8.1~10.2 mm,略呈圆筒形。初龄幼虫黄白色,入荚蜕皮后初为淡黄色,老时呈鲜红色。
1.3成虫
体长5~6 mm,翅展12~14 mm。前翅略成长方形,翅外缘近顶角处稍向内凹。前缘有向外斜走的10条左右的黑紫色短斜纹,形成黄褐线条相间,略具光泽。在外缘臀角上方有1个银灰色椭圆形大斑,斑内有3个黑色小斑排成1纵行。后翅前缘银灰色,其余为暗褐色[1-2]。
1.4蛹
体长5~7 mm,长纺锤形,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腹部第2~7节的前后缘各有大小刺1列,腹部第8~10节仅有1列较大的刺,腹部末端有锯齿状尾刺8~10根。
2发生规律
东北地区越冬幼虫一般于翌年7月中旬开始至土表陆续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1~13 d。7月末为羽化始期,8月中旬为羽化盛期。羽化成虫出土后,随即飞往豆田交尾产卵。8月上旬为产卵始期,盛期为8月中下旬,一般在8月17—23日。成虫产卵期约为5 d。卵期6~7 d。幼虫入荚期为8月中旬至8月末,入荚盛期为8月下旬。幼虫在荚内生活20~30 d,约从9月上旬开始脱荚入土越冬。脱荚盛期为9月中下旬[3]。
3防治措施
防治大豆食心虫必须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达到长期而有效控制为害,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3.1农业防治
不同品种之间大豆食心虫发生和危害程度有很大差异,选用抗虫和耐虫品种是防治大豆食心虫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抗虫品种有一定的地区性,应当选择在当地虫食率低、丰产性能好的品种。合理轮作,及时中耕或翻耙豆茬地,应尽可能避免重茬,增加虫源地中耕次数,特别是在化蛹和羽化期增加铲耙,可减少羽化,减轻危害。翻耕豆茬地,大豆收割后进行秋翻,以便破坏食心虫越冬场所,提高越冬幼虫死亡率,减少虫源。
3.2药剂防治
根据大豆食心虫成虫盛发交尾期群集性明显的特点,用田间百步惊蛾来目测成虫数量。当出现“打团群飞”现象和成虫雌雄比例达到或者接近1∶1时作为成虫盛期的标志。防治成虫一般在这个时期或者提前3 d进行,正常的年份应在8月10—15日进行成虫防治。成虫发生盛期后7~10 d为幼虫蛀荚盛期,幼虫入荚后再进行防治,效果不好。幼虫的防治,应该在幼虫蛀荚盛期前进行,即成虫盛期后的5~7 d防治幼虫,正常年份在8月15—20日进行[4]。在大豆食心虫发生盛期至幼虫孵化期,把喷头置于植株下部垄沟内,对荚和叶进行药液喷雾,利用触杀和胃毒作用防治成虫和幼虫。常用药剂及用量为2.5%功夫乳油300 mL/hm2,或5%来福灵乳油300 mL/hm2,或20%速灭杀丁乳油450 mL/hm2,或30%速克毙450 mL/hm2,或20%甲氰菊酯乳油300 mL/hm2 1 000~2 000倍液喷雾[5]。也可用熏蒸法。于防治适期在成虫盛发期前后3 d左右、尚未大量产卵前。用80%敌敌畏乳油1.50~2.25 L/hm2,用高粱秆或玉米秆去皮蘸药制成药棒浸足敌敌畏药液,每隔6垄插1行,每隔6 m插1根。敌敌畏对高粱有药害,沾药时要远离高粱地,高粱间种大豆地不宜采用,此种方法防效可达90%以上。
3.3生物防治
在大豆食心虫产卵盛期时,可以利用赤眼蜂对其卵进行灭杀,应放赤眼蜂30万只/hm2,可以达到最大的灭杀效果[6]。在9月中旬,大豆食心虫老熟幼虫脱荚入土之前,用白僵菌菌土防治幼虫。将含有活孢子30亿个/g的白僵菌菌粉按照1∶25的比例制成菌土,均匀地撒在田间或者垄台上,使幼虫感染白僵菌孢子而死亡。但此法的局限性是防治效果常受到当时降雨和温度、湿度的影响,致使防治效果不稳定。
4参考文献
[1] 徐金明.大豆斜纹夜蛾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188-193.
[2] 夏玉春.吉林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111-112.
[3] 何景新,刘健,李坤峰,等.大豆高产栽培研究及高产模型的建立[J].河南农业科学,2010(6):53-57.
[4] 徐亚娟,刘伟东,高海军,等.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03(7):21.
[5] 孙宪萍.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09(11):27-28.
[6] 战传标,曲明.大豆主要虫害的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