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歌剧艺术的大众基础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tv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剧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的综合艺术。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探索期,多种题材、多种形式的歌剧艺术逐渐活跃在观众的视线中。为了区别于西方歌剧与传统戏剧,我国近代以来出现的类似戏曲的音乐类型被称为“新歌剧”。众所周知,电视媒介本身具有价值引导、文化传承以及娱乐等功能,电视媒介是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渠道。中国近现代歌剧艺术要想得到广泛传播,必须借助电视媒介的优势。
  关键词:歌剧;电视媒介;大众基础
  一、我国近现代歌剧艺术的大众基础
  在中国,自宋元以来形成的多达300多种类型的戏剧中就包含着歌剧的音乐元素,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只有融合了中国传统戏剧元素与西方歌剧形式、经过本土化改造而形成的歌剧类型,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被称作是中国现代歌剧。中国现代歌剧艺术自产生起就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回顾我国的歌剧发展史,曾经历辉煌鼎盛时期,也曾有脍炙人口之作。例如1935年在山东省立剧院上演的《岳飞》,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在国难当头之际,歌剧《岳飞》的上演引发强烈反响,使中国人民重拾救国的决心与信心。歌剧《岳飞》的出现开启了中国近代“新歌剧”的良好开端,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歌剧艺术特有的文化魅力,即歌剧的音乐能够使剧中的人物更加崇高,戏剧场景更加真实、动人,从而使观众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此后,《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一系列中国新歌剧大量涌现,这批新颖独特的新歌剧的出现,塑造了一批典型的藝术形象,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歌剧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二、电视媒介中我国近现代歌剧的多元化表达
  1.歌剧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为促进歌剧艺术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中国出现了许多专门排演歌剧的剧院,但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很少有观众通过此种途径了解、学习歌剧。因此,电视节目就成为歌剧艺术传播的主要渠道。除去娱乐节目中涉及到的歌剧内容,我国还有一些电视节目专门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对包含歌剧在内的艺术进行广泛宣传。这种秉承“内容为王”的节目形态是歌剧艺术的创新性表达,对推动歌剧艺术的大众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譬如,国内首档传统文化展示真人秀节目《传承者中国意象》就对歌剧艺术进行了传播,并演绎了我国近现代歌剧中的优秀作品,使观众再次重温这些经典的歌剧作品与其所塑造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回顾了歌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此类节目体现了其在文化传播方面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其也是歌剧艺术在电视节目当中创新性表达方式的集中体现。
  2.歌剧艺术的通俗化表达。歌剧作为一种“舶来品”,经本土化改良加工,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弘扬了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但是其小众化的特性也决定了其在本土化创作、发展过程中必将历经重重困难。要想让大众真正了解歌剧艺术,就需借助电视媒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电视节目与歌剧艺术结合的例子不胜枚举,但由于歌剧艺术传播的特殊性和电视节目娱乐效应的强化,歌剧艺术的电视宣传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观众也总是以娱乐的心态对待其所传播的思想、内容,常常是看罢之后一笑置之。因此,电视歌剧节目的专业性有必要强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这种小众文化得到通俗的解释与传播,使观众得以真正了解歌剧艺术。当前,也有一些电视节目以文化传承为宗旨,将中国传统文化以通俗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例如《传承者中国意象》节目中,就将许多经典的歌剧作品在忠实于原创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编排,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再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重新激发了观众了解、学习中国歌剧的兴趣和积极性,获得了现场导师的一致好评。
  三、电视娱乐性对歌剧艺术传承的影响
  由于中国本土化歌剧是在西方歌剧基础上加以借鉴改造形成的,因此其发展过程呈现出由萌芽到基本完善再到多元化态势,这也注定了其必然存在现实功利性特征。任何一门艺术,当其与现实脱节,无法与大众审美相契合,都将被时代和人民所淘汰或遗忘。歌剧属于高雅艺术,其具有独特的话语体系,这是歌剧艺术的特色之一,然而其也成为歌剧艺术在大众化发展道路上挥之不去的负累。只有通过大众化的形式展现在观众视野中,歌剧艺术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重回大众视野,电视媒介与歌剧的结合也因此成为歌剧走向大众化发展道路的必经之径。但在若是创立一档单纯的以歌剧文化为中心的电视节目或许会显得过于单调、乏味。那么,电视媒介与歌剧艺术结合后,就势必要以娱乐节目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湖南卫视大型娱乐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曾播出过一期以高雅音乐歌剧为主题的节目。这期节目邀请了中国现当代歌剧大家吴碧霞、么红、孙秀苇等助阵,节目以问答的形式向观众讲述了他们在歌剧艺术之路上的故事,以此引出歌剧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节目现场,每位歌剧演唱家都将自己的拿手作品清唱给观众,台下爆发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观众在轻松愉快的节目欣赏过程中再次重温歌剧的深厚文化底蕴。然而作为一档以娱乐为主的电视节目,《天天向上》在节目进行过程中依旧会将娱乐作为主要目的,较为深厚的歌剧文化是无法通过节目内容真正传达到观众内心深处的。
  从我国歌剧的源头来看,其在严格意义上讲属于一种“舶来品”。众所周知,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以借鉴西方歌剧形式为主,反映爱国精神、反抗侵略的歌剧文化,这一时期我国歌剧以通俗化、民族化为主要特征,以倡导科学社会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对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大众而言,歌剧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一场戏剧化的表演,更是一种能够在心灵层面产生共鸣、给予慰藉的情感寄托。因此,观众对这种严肃的文化传播形式是喜爱的、依赖的。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民族歌剧的创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些大量借鉴、融入西方元素的歌剧作品,却在当下中国失去了观众基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娱乐化潮流的冲击。每一部优秀的歌剧,都蕴含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历史潮流和时代思想。例如歌剧《岳飞》是在抗日战争年代,为激励人们奋勇抗敌、保家卫国而作;《党的女儿》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而作;《玉鸟兵战》是为展现党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气风发之姿而作。与其说它们是艺术作品,不如将它们看做中国风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缩影,这些典型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这些反映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歌剧作品的传播应当是严肃的。从歌剧的长远发展来看,如何着眼于歌剧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才是电视节目应当看重的。一种文化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与传承,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大众审美同步发展。与电视媒介结合,能够促使歌剧较好实现这一目的。越来越多的歌剧在成功演出后,很多作品都被搬上电视荧屏,不论是出现在娱乐节目中,亦或是出现在纪录片、真人秀节目中,都是歌剧艺术借助现代传媒手段传播的体现,能够进一步促进歌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毕若琪.居其宏中国歌剧创作评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2]殷俊.魏松演唱艺术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作者单位: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
其他文献
摘 要: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而进行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被称之为艺术创作,这是一种人类独有的、独立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的过程是非常个复杂的,一般情况下包括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这三个过程。本文通过对张冬峰的油画创作的深入研究,以此为例,讨论艺术创作的一般过程。  关键词:张冬峰;艺术创作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他的生活经验、情感思想、艺术素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一名艺术家在
期刊
摘 要: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在素质教育改革下,初中音乐地位逐渐提升,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在音乐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戏曲传统文化的融入,在教师引导下加深对传统戏曲文化认知和喜爱,以便于积极主动学习和传承,提升初中戏曲教学成效。本文就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戏曲教学展开探究,提出合理的应对途径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初中音乐;素质教育;中国戏曲  我国是个历史文化传承悠久的国家,尤
期刊
摘 要:随着近年来功夫片的热潮,以及政府的推广,学武成为了一个潮流。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来到武馆学武都只抱着学习一拳一脚的想法,亦即所谓“学招式”,以至于很多人半途而废。本文我主要运用自身的经历来说明,其实,学武术不是为了学习一拳一脚,更重要的学习拳脚招式当中蕴含的拳理,再者,是用武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最后达到的境界,是用武术影响我们的思想。  关键词:武术;功夫;咏春  一代武术家李小龙先生说过:
期刊
就在我们父辈的年代,人们通信的主要方式还只是停留在文字方面,虽说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诞生了不少如唐诗、宋词、元曲等极具特色的语言表现形式,但这也不能满足日新月异人物的表达需求。更加适应的时代变迭的产物横空出世--表情包。  它是年轻人的聊天首选,能够成为视觉文化的弄潮儿自然有它的原因。以图片为基地的表情包有着极大的扩展空间,图源可以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以诞生于你的信手涂鸦,这在某些方面上确
期刊
摘 要:“构图”是造型艺术的术语,属于一个外来词。在我国绘画中构图也称之为章法、布局。具记载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最先提出“置陈布势”这一构图概念。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了六法论的绘画理论,其中经营位置就位于六法之中。著名画家韩玮老师说:“我国绘画的形式规范和审美,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中国画创作的这种‘布置意向为第一’的独特性,不仅需要画家基于传统文化人格素养,而且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探究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可以转化为视觉符号,这就是音乐的视觉可视化。可视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需要去解决,因为其在对于音乐的视觉化中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音乐借助图形,有利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内涵的二次理解和认识,并拓展了视觉体验,延伸了听觉的新感受。在读图时代,视觉化的大趋势造就了音乐向图形化转变的到来。  关键词:音乐视觉化;信息可视化  1 音乐
期刊
摘 要:当今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不仅仅起到了信息传达的作用,更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交互式、情感化的关联。网络、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具有流动性,与之相应,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复杂。平面设计师不但要以新的环境为背景对广告设计领域进行重新配置,更要冷静的预测未来。未来的广告产业将在新媒体的扶持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的环境乃至居住的舒适度和美观都有更高的要求。在室内设计中,色彩搭配是表现和突出其整体风格特点的关键,通过色彩实现人、空间、环境的和谐统一,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营造不同的室内风格,给居住者带来更好的视觉美感。  关键词:室内设计;色彩搭配;搭配类型  不同的设计风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室内设计的颜色搭配来决定的,室内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在直观上造
期刊
摘 要:西方学界普遍认可的观念中,“符号学”可以被归纳为“研究符号的学说”,这一学说是由索绪尔提出,而“符号”则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这一系列的概念与学说,在上世纪逐渐被引入到电影学以及戏剧影视学范畴,近年来又被引用到广播电视学以及新媒体应用之中。“符号学”为影视剧“抽象人物”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为人物塑造以及人物意义的赋予,提供了积极地推动力,也同样为更加优秀的影视剧创作提供了重
期刊
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概括说来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一是体现人物。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演员对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演员塑造人物是把剧作者用文学手段刻划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变成直接可见的,具体的舞台、银幕形象,使剧中人物从剧本中走出来,使我们更亲近、更理解他。  一、人物的理解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基调  性格基调即人物最本质最核心的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