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性理论研究现状评述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马歇尔在19世纪末提出外部性概念后,理论界有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在如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外部性理论的研究和拓展也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外部性的概念、以及外部性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入手,对外部性理论的历史和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作出简单的评析。
  外部性的概念界定
  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它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无法向后者收费的现象;外部不经济就是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
  以上是从实际现象中所总结和提炼出来的特征,但是对于外部性的具体概念,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从外部性的产生主体角度来定义,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二是从外部性的接受主体来定义,如兰德尔提出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
  (一)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当一个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有利的影响,就称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性; 当一个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有利的影响,就称为消费的外部经济性;当一个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损失或额外费用,就称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当一个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损失或额外费用,称为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
  (二)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外部性是否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即对某人的影响是否会减少对其他人的影响)
  (三)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
  货币外部性是外部效果通过价格变化转换来体现的一种外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外部性是不会导致市场失效的;是一种假的外部性。技术外部性是不能反映在价格变化或通过市场体系表现的外部现象。
  外部性理论的演进发展及评析
  (一)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
  外部性的概念是剑桥学派的马歇尔最先提出的,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写道:“对于经济中出现的生产规模扩大,我们是否可以把它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即生产的扩大依赖于产业的普遍发展;第二类,即生产的扩大来源于单个企业自身资源组织和管理的效率。我们把前一类称作‘外部经济’,将后一类称作‘内部经济”’。
  (二)外部不经济与庇古税
  马歇尔的学生庇古首次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他提出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并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出发,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边际社会净产值和边际私人净产值,最终形成了外部性理论。庇古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某企业给其他企业或整个社会造成不须付出代价的损失,那就是外部不经济,这时,企业的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
  (三)产权、交易费用与合约理论
  将外部性概念与产权理论联系起来,是外部性理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步。如奈特认为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原因是对稀缺资源缺乏产权界定,若将稀缺资源划定为私人所有,那么“外部不经济”将得以克服。20世纪四十年代,埃利斯和费尔纳提出了与奈特近似的看法,但是,他们比前人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外部不经济”,将污染等问题与“外部不经济”联系起来。
  产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是科斯及其后来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科斯虽然没有对“外部性”进行界定,但他关于交易成本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埃利斯和费尔纳及奈特对外部性的论述提供了发展的方向,他指出,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庇古是错误的,因为无论初始的权利如何分配,最终资源都会得到最有价值的使用,理性的主体总会将外溢成本和收益考虑在内,社会成本问题从而不复存在。
  科斯理论的前提是产权必须是明确界定的,实际上,像环境资源这样的公共物品产权往往难以界定或者界定成本很高,无法满足科斯理论的条件。新制度经济学派张五常在其《合约结构与非专有资源理论》一文中,对“外部性”作出了非常独到的解释,对科斯之前传统的外部性概念及其理论做出了批判。首先,在产权没有明确界定的情况下谈外部性问题,到底是谁对谁产生外部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其次,之所以外部性概念模糊不清,是因为合约本身的不完全性或不完善性,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获取信息是需要支付成本的。在张五常看来,所有经济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合约安排。因此其主张以合约理论取代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的两大特征及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内部化
  第一:外部性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溢出效应,在受影响者看来,这种溢出效应不是自愿接受的,而是由对方强加的。
  第二:经济活动对他人的影响并不反映在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中,而是在市场运行机制之外。
  所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中普遍接受的“污染者负担”或“污染者付费”原则。
  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政策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命令控制型方法和经济刺激型方法。
  外部性理论研究方向和路径
  对外部性的研究,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沿着原有的研究思路,将外部性进行拓展,这里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向:一是沿着新古典经济学中马歇尔的思路,尤其是杨格关于规模经济或者动态外部经济的思路发展。二是针对众多外部不经济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如交通拥挤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等,这里既包括利用庇古的理论进行研究,也包括很多外部性概念内部化的研究。
  除去对外部性理论的直接研究外,对于外部性概念的批判也是值得关注的。这一思路始于张五常,他认为外部效应是没有意义的概念,问题的实质在交易费用,这在本文中已有论述。而杨小凯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一书中也多次涉及外部性概念。他认为:首先,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产权安排都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既然交易成本为零,就不存在外部性,如果存在外部性也只是想像中的初始状态,由于自愿协商马上就会离开这一初始状态。综上,外部性理论研究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是遵循马歇尔,庇古和科斯的新古典研究思路,还是沿着张五常以及杨小凯等人的批判性思路,外部性概念及其理论都得到了较为详尽的拓展,并将得到不断的完善。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字化、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正悄然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改变传统媒体竞争格局,改变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习惯。作为拥有一百年历史的广播亦无可幸免,从最
期刊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体现新课程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大胆探索各种有助于落实新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具体的实践操作程序,有效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全面理解新课程整体内容,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质量,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立足于新课程的实践。那么,怎样才能更好进行課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把基础知识消化?在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同时,怎样在课堂上与学生合作?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要求我们老师处理得
【摘要】主要针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展开研究。首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进行简要阐述,进而重点论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为便于论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有机划分为:课前模块运用策略和课中模块运用策略两大部分。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视频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后在世界各国普遍流传开来。如今,我国关于翻转课
(临沂西郊实验学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迫切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及时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主要论述了新课改形势下语文信息化教学的一些策略。  新课改语文信息化教学策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发展机会,同时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在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相统一,带领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45年党的七大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正式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党的宗旨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内在要求和无
【摘要】数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有很多学生认为枯燥乏味。但是,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不一样的乐趣。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课堂的艺术性导入,对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导入,都是这一堂课开始的序幕。如果能够做好课堂导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们能够更感兴趣地接受新课程的学习,也会增加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艺术性导入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