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ye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白”在历代中国画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它是画家用笔用墨的同时,精心布局安排留下的空白,是构成画面形式美极其重要的因素,也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上的审美观念之产物。从古至今,画论中对“留白”的阐述颇丰,直至今日画家们仍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探寻中国画“留白”艺术的源头与影响。本文简略谈谈中国画中的“留白”。
  关键词:留白;虚实;意境
  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不论是水墨写意还是工笔重彩,都不会把整张纸画满,而是在画面中留有大量空白,我们一般称之为留白。中国传统绘画是讲究留白的,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留白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技法的运用方式
  (一)借物留白
  借物留白是指创作者借助画面中的一些物象而刻意留出的空白,从而使整个画面更加协调和完善,山石、云水、草木等都是创作者经常借用的对象。如山石留白,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运用比较单一,要想突出山石所特有的厚重、苍茫感,也需要借助留白。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只是用普通的手法对山石进行了表现,但是山石之外的留白部分却十分耐人寻味,既像是一片无垠的水面,又像是一片宽阔的土地,需要观众自行体味和辨别。可以看出,借物留白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留白方式,关键在于表现对象和留白的融合,如果能够有机融为一体,便能获得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二)邊角留白
  边角留白的创始者是前文中提到的马远和夏圭,他们通过一种特殊的构图方式,使画面的边角之处留有大量的空白,这种看似简单的留白技法,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无论是一角还是半边,都是一种空中见有和以无藏有,通过对黑白、虚实两对元素的运用,使画面中的表现对象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而且这种留白还形成一种黑白的节奏韵律美感,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投向画面的深处,原本简单的画面呈现出了极强的趣味和艺术感染力。也正是因为对留白大胆巧妙的运用,使马远和夏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革新者。
  (三)光影留白
  清末民初,封建的中国已经走向衰败,面对当时中国画的发展颓势,很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中国画要向西方绘画学习的主张,也由此开始了中西两种绘画的融合之路。其实早在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就认识到了光影,但是受到中国画审美风格的限制,光影因素一直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直到近代,在与西方绘画融合的过程中,光影因素才重新被认知,如李可染、黄宾虹等都将光影引入到了画面中,并巧妙利用光影呈现出了留白的效果。如黄宾虹的山水画注重对山石水中倒影的刻画,水中倒影既是一种真实的再现,也是一种留白,淡淡的倒影和大面积的空白交织在一起,给人以虚实相生、若隐若现之感。可以看出,光影留白是一种中西融合的产物,除了使表现对象得到了更加生动和精准的刻画外,更使作品呈现出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美感。
  (四)笔墨留白
  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特有概念,“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因为笔墨本身是一个十分丰富的系统,所以利用笔墨留白也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留白技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运用方式繁多,并有着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等千姿百态,在这个变化中所形成的空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比如积墨,积墨是对墨色的层层叠加和渲染,以获得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常用于对山石的表现中。在这个叠加和渲染的过程中,同样会出现空白,这些空白的出现,能够使一团墨色给人以浑厚之感,特别是一些透出淡淡墨色的留白,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
  二、中国绘画“留白”的审美价值
  (一)“留白”所生成的“气韵”之美
  “以虚无为韵”“超拔世俗之谓清,清则韵”。《山水论》云:“观者先观气象,后观清浊。”清则韵,浊即不韵。明代顾凝远《画引》:“气韵或在境中,亦在境中,亦在境外。”对于“无”所产生的气韵由此可见一斑。古人常说的不求形似,以全气韵,乃是将无关上述的要地加以简略,而将精力全集注于要地,因而使其能特别凸显出来,这一意义,中国绘画中也是一样的。为了追求绘画的气韵生动,必使画面顺络通气,不使雍塞,闷气而气郁,壅塞而气闷。而中国画“留白”则恰似为壅塞淤滞的画面带来了一丝透亮的曙光,让人为之一振,气韵随之而生。清恽格《南田画跋》曾说:“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气韵自然,虚实相生”,“用笔时须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些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清王昱在《东庄画论》中评价王原祁的画云:“尝闻诸夫子云,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以虚无见气韵,这是画的极谊。”而“留白”艺术乃是绘画用笔大虚之极致。
  (二)“留白”所造成的“虚实”之美
  儒道美学思想孕育出的“有无相生”的观点有着独特的美感。因此也成为中国画吟味追求的意境表现。何以到达“纵里寻他千百度。回头幕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传达出深远的意境呢?“留白”应运而生,形成了“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形式。南宋的“马一角,夏半边”堪称这种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上常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画面中大量留白,“水涨阔而沙岸全无”的旷远意境空灵呈现,乃是一种不着一笔、尽得风流的淋漓尽致。譬如欣赏马远风格洗练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其笔法遒劲奔放,将复杂的景物提炼概括成最简单的画面:一叶舟,一渔翁,巧妙的以大片留白突显出江水的辽阔,反映出渔翁的悠闲。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效果得到了最经典的诠释。由此可见,中国画的“留白”是白与黑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是绘画的一种智慧。墨出形,白藏象;白者为虚,黑者为实,黑与白并行不悖,虚与实互为作用。
  (三)“留白”所升华的“意境”之美
  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一切艺术中心的中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的交融渗化”。他还说以宇宙人生为具体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这就是“艺术境界”。面对“留白”给予我们的空间,因为自由而心灵徒显神意,意境的自由而使心灵达到与天合一。意境可谓摸不着,看不见,而又实实在在映射着我们这些特殊生命的心灵,“留白”在中国画的表现力恰使之然。
  中国画的“留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运用是为了表达构思、营造意境。意境,象存境中,境生象外,渗透着主体情思;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空间,将中国画灵动幽渺的意蕴和令人品味不尽的诗意推向了极致。留白亦不是自发而存的,是情思的主体创造出来的。
  三、结语
  中国画留白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是中国文化、绘画艺术及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作品的构思、立意乃至意境的创立,都与其密切相关,因而它是中国文化、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的一大特征和精髓之一,是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作为传统,乃是历代创新的累积结果,传统的优秀,其本质就在于创新精神。因此,要继承并发展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其中就不容忽视对“留白”的深入研究与发掘,从而使民族艺术更加繁荣,中国绘画艺术更臻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李明霞(1995-),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7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学,研究方向为设计史论。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市场不断地发展,满目琳琅设计产品也随之不断涌现。但存在的问题比比皆是:功能多但难操作、讲求美观而忽略实用功能......真正能够从实用、解决问题角度来看的属于小部分,伴随着科技快速地更新换代,设计产品向要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对人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时代的发展方向也将设计往前推进,从生态设计不断向设计生态转型。此次从设计与人的距离、无意识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共同的感受、真实的需求中探寻
期刊
摘 要:现代著名翻译家刘士聪(1937—)认为文学翻译需忠实于原文,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体现出原文的艺术效果,比如风格,精神,意韵等,即基于翻译理论,传达原文的神韵。本文旨在用“信”和“神似”这两个翻译理论来分析比较刘士聪对夏衍(1900—1995)《野草》的英译版本,以此用来证明刘士聪的英译版本更加可行和恰当。  关键词:信;神似;文学翻译;野草  Abstract:As a modern fam
期刊
摘 要:中西方艺术最早都起源于人类对生产生活的记录,通过简单的方式记录当时的社会生活,这便是美学最早的表现形式。后来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不断进步,中西方对艺术的追求和审美逐渐提高,中国表现为从陶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中国魏晋时期直到后来形成风格独特的中国画;而西方早期则产生大量的石刻建筑,到后期的文艺复兴,为西方艺术的发展拉开了帷幕,西方开始探寻人的最本质,人文主义的科学思想开始在欧洲蔓延,19世纪后
期刊
摘 要:拆迁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伴随的产物,拆除旧的,建造新的,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前面添加的“强制”一词后,成了矛盾的导火索。因此,很多学者从行政法、宪法等角度对其合法性进行探讨,呼吁有关部门规范行政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坚决杜绝强制拆迁。从刑法的角度,结合现有法律法规对刑法中强制拆迁的防卫权进行进一步的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强制拆迁;被拆迁人;防卫权  一、强制拆迁问题
期刊
摘 要:随着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华裔作家在文坛涌现,他们开始赢得来自主流社会的认可。有着多文化背景的华裔作家更倾向立足于美国人的身份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渊源。与此同时,他们常常在作品中反应对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的认同。  谭恩美是其中代表新的作家。在她的成名作《喜福會》中,谭恩美探讨了文化身份认同的时刻,并且更加深入考虑少数族裔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  本篇论文主要利用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作为指导,探讨了《喜
期刊
摘 要:文艺大众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翼作家为了促进文学与人民大众相结合所展开的活动。或称文艺大众化讨论﹑文艺大众化运动。它是在苏联列宁的文学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艺术是属于人民的”的思想指引下展开的,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还直接受到20年代末日本左翼作家提倡革命文学大众化的启发。以瞿秋白﹑茅盾﹑鲁迅等为主要倡导者,本文将对瞿秋白所受的俄国影响而倡导的中文拉丁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通过一些知名的国际品牌如香奈儿,惠普,索尼等,利用影视广告以定格动画的形式推广其产品,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定格动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动画。它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个人发挥空间和较低的成本投入优势,更加强调个性构思和创新的拍摄手法演绎导演对事物的情感表达和思想理念,定格动画本身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和对工程实施的重视;同时运用在商业上又有其特长——利于商品的推广。  关键词:定格动画;制作与特点
期刊
摘 要: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植根于华夏文化沃土,跨越不同时空,历经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它所体现的艺术美蕴含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及宇宙意义的最高境界。传统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  关键词:审美特征;意境;中国画  正文:“五四”运
期刊
摘 要: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主要是围绕男主人公初讲述了他的成长史。初一生邂逅了四个重要的女人——岛本、泉、泉的表姐、有纪子,仿佛一直都在追逐着什么,即使是在很富足的时候也极其孤独,下文就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与初邂逅的这四个女人之于初的巨大意义,并深入剖析那种孤独的来源。  关键词:村上春树;本我;超我;孤独  村上春树作为日本著名的当代作家,有着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其作品从
期刊
摘 要:我国蕴含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理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其予以保护。但是,当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之间存在着权利冲突,对地理标志经济价值的实现产生了障碍。这就要求分析各种地理标志保护模式,解决各方利益冲突问题,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探寻适合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  关键词: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立法选择  一、地理标志商标权保护和专门权保护的冲突  由于地理标志商标权保护和专门权保护的实施部门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