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宰治的文体特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re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太宰文学,对当时的世人特别是日本战败后那个时期的青年人产生了无可计量的影响。不仅是那个非常时期的青年们狂热地追读他的作品,现在同样盛传于世。每年都有新的太宰文学热爱者出现。在他去世六十年后,其作品仍不断吸引着年轻读者,并以各种形式影响后辈的作家。太宰文学长盛不衰的原因,除了内容上的独具一格,文体上的特色也是不容忽视的。《斜阳》和《人间失格》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为中心,分别从鲜明的表现、敏锐的感受性、讲述能力这三个方面分析其文学创作的文体特色。
  关键词: 太宰文学 鲜明的表现 敏锐的感受性 讲述能力
  
  太宰治,日本无赖派大师,在日本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列为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他生于青森县大地主家庭,一生波澜壮阔,曾参加过左翼运动,经历过四次自杀失败,最后与一名女性投河自尽。他年轻时因毒品中毒,欠下巨额的债。这些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无赖”行径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上演着,但却丝毫不能掩盖其文学的璀璨光芒。太宰文学对日本战败后时期的青年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在他逝世60年后的今天,其作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他的晚期小说《斜阳》与《人间失格》,向来为人称道,被誉为战后日本文学的金字塔作品。本文将主要以这两部代表作品为中心,对太宰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探讨。
  
  一、鲜明的表现
  
  用文字勾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场面是太宰文学得以深深打动读者的特色之一。比如在代表作《斜阳》中,女主人公数子与她曾经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小说家上原多年后再次见面,鲜明清晰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不小的震撼和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位,就是,我的彩虹、M·C、我的生存意义所在的、那个人吗?六年。头发一如既往地蓬松,但是红褐的颜色和明显的稀疏却让人不胜唏嘘。脸泛黄而浮肿,眼眶发红肿胀,门牙脱落,嘴唇随着咀嚼不停蠕动。感觉好像一头衰老的猴子弓缩着背坐在房间的角落。②(试译,下同)
  简单的几笔描画,仅仅两个细微的动作便勾勒出了饱满的人物形象,也许数子在一瞬间感受到的失望和幻灭也在不知不觉间带给读者心灵上的冲击,而其他作家也许要花费不少笔墨才能达到如此完满的效果。
  不仅是人物形象,太宰还善于用最少的笔墨呈现最鲜明的场面,《人间失格》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下面节选的这段描写是出生于保守的大地主家庭的主人公大庭叶藏幼年时和家人一起吃饭时的场面。看过这段文字之后,应该可以更充分地理解太宰在语言把握和运用方面的精湛技巧。
  在我乡下的家中,就餐时,全家人一共有十个左右,大家各自排成两列入座。作为最小的孩子,我当然是坐在最靠边的席位上。用餐的房间有些昏暗,吃午饭时只见十几个人全都一声不响地嚼着饭粒,那情形总让我不寒而栗。③
  简单而鲜明的场面描写,使那间昏暗的房间凸显出来,仿佛就在读者眼前。但是这段文字还有比形式更为深刻的内涵。如果只是将这段文字简单地看作一个对拘泥于长幼尊卑和旧式家族传统的家庭描写显然是不够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不安与恐惧让人无法忽视。其根源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篇是具有自传性质小说的太宰治本人的经历。
  
  二、敏锐的感受性
  
  用最纤细的触角感受外部世界,再以最精确的文字表达出来,是太宰文学的又一特色。《人间失格》中关于主人公叶藏思索“罪”的反义词的描述最能体现这一特色。
  我觉得,只要弄清了罪的反义词,那么也就把握住了罪的实体。神……拯救……爱……光明……但是,神本身有撒旦这个反义词,而拯救的反义词却是苦恼,爱的反义词则是恨,光明的反义词则是黑暗,善的反义词则是恶。罪与祈祷,罪与忏悔,罪与告白,罪与……呜呼,全是同义词。罪的反义词究竟是什么呢?”(中略)罪与罚。陀斯妥耶夫斯基。这念头倏然间掠过了我大脑的某个角落,使我大吃一惊。④
  能够如此细致入微地揣摩语言的微妙差别,竟不是作家而是诗人了。实际上,太宰作品的其中一部分,其文体和诗歌已经很接近了。他用宛如诗人一般的感受性写下了诗歌一般的文章。他用细致的笔触记录了叶藏这一个敏感自卑的男孩,由于天性对人无法产生亲切感,在成长过程中又目睹了各种人性的黑暗面,虽然也曾努力改变自己疏离的性格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状态,却因无力改变和反抗而厌倦自我,所以以不作为的颓废堕落来抵制“正统”的普世价值,但是理性思维与非理性行为在不断脱节拉锯自责,最终生命在自我沉沦与放逐中跌入毁灭之途。太宰治敏锐地感受叶藏一步一步从“正道”跌落而背负的“罪”,用精确的语言捕捉到人物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以及挣扎到最后只剩下接受“惩罚”这一现实。
  这一特色在展现太宰治写作全貌的小说《斜阳》中也有清晰的体现。太宰治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意志、人生观和写作技巧,使作品不仅具有太宰治一贯延续的、运用熟练的主题,在技巧方面也堪称太宰文学的最高峰。小说中“蛇”作为象征手法的载体曾多次登场。例如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数子忙完了厨房的事情后来到院子里,结果发现了一条“细小的、优雅的蛇”。数子的目光被蛇紧紧吸引,追随蛇的一举一动,当蛇垂下脑袋蜷缩起身体时,甚至觉得它“无比忧郁”。在这里,太宰治巧妙地通过女主人公感性地捕捉事物的形态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可见太宰治拥有女性般纤细敏感的心,每时每刻都用灵魂来感知现实和人生,并将触发出的微妙多姿的反应用精确的文字记录下来。《斜阳》中蛇除了这次出场外,还出现在数子父亲临终时,以及母亲垂危时的梦境里。有关蛇的事件均是通过数子之口讲述,但拥有这份感受性的很明显是作者太宰治。“蛇”这种文学形象,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在小说中,都是作为一个象征的诗意的形象存在。如果缺少了“蛇”的登场,《斜阳》的艺术价值未必会有现在的完满。
  
  三、讲述能力
  
  如果说敏锐的感受性并不是太宰治独一无二的特点,鲜明的表现也或多或少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有所体现,那么太宰治独特的讲述能力就是太宰文学最具魅力的特色了。阅读他的小说,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他的作品形式,无论是文体还是内容,都和通常的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原因在于他的小说几乎都采用直接向读者倾诉的形式。这种直接倾诉的形式可以说是太宰治文体最大的特色。倾诉通常语气柔软,一句话断断续续,由多个词组构成,有时还会采用重复、排比、咏叹等手法,极具生理气息。例如《斜阳》中,数子写给上原的第三封信,倾诉自己当时的心情的一段文字:
  然而,只是一场空等。啊,所谓人的生活太悲惨了。就这样,每天从早到晚,渺茫地盼望着。无比凄楚。啊,我倒想高兴地看看生命、人和社会,才不算辜负自己降生为人。
  您,就不能冲破道德的束缚吗?⑤
  根据太宰治夫人的回忆,太宰治的讲述成文能力非常强。在《回忆的片断》中有如下记录:“(《越级诉讼》)毫无含混之词,甚至没有任何修正,一切就像春蚕吐丝般一气呵成,文章完全就是对口述的原原本本地忠实记录。”这种全文口述的功底,应该可以成为太宰治讲述、倾述能力的一个辅证。
  由倾述能力衍生出了太宰文章中类似于祈祷的情感。对时代的不安、生命的悲哀、罪孽意识、对周围人的不信任和即便如此也无法放弃的对爱的渴望、脆弱而美丽的真实,太宰治将这些深藏内心的密事一一向读者告白。读者在倾听(阅读)时不知不觉与作者融为一体,仿佛讲述的正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作者成为自己的代言人,而作品里的主人公不再是与自己毫无瓜葛的旁人,自己已经化身为主人公倾述内心的感情,而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苦恼和内心真实世界的只有太宰治一人而已。例如,《人间失格》中描述了叶藏初来东京时原本敏感不安的心在陌生的环境下更加紧张不安的几件事,相信太宰治高超的讲述技巧可以让读者对叶藏的不安感同身受。
  说实话,我这个人,坐电车会对售票员犯怵;去歌舞伎剧场,一看到大门口铺红地毯的台阶两边并排站着的引路小姐又会顿生畏惧;进餐馆吧,瞥见悄悄站在身后等着收拾盘子的侍应生也会胆战心惊。天哪,特别是付钱的时候,我那双颤颤巍巍的手!买了东西之后,把钱递给对方,不是因为吝啬,而是过度紧张、害臊、不安与恐怖,只觉得头昏眼花,世界蓦然变得漆黑一团,哪里还顾得上讨价还价,有时甚至忘了接过找头,忘了拿走买下的东西。我根本无法独自在东京的街头漫步,只好整日蜷缩在家打发光阴。⑥
  即使是没有一模一样的经历,相信很多人应该都体验过这种紧张不安的感觉。太宰治尤其善于充分运用他的这种倾述能力,把语言具有的魔力无限延展开来,告白自己内心的真实。这就是太宰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的魅力。
  总而言之,太宰文体的独到之处,在于他能够根据内容纯熟地变换文体。很少有作家可以像他那样随意地、自由地驾驭千变万化的文体。他时而借用女性用语抒发细致微妙的感情;时而采用散文诗式的文体表达复杂错乱的心情;时而使用男性独白体记录深沉内敛的心理;又或者使用格调高雅的客观描写手法。他几乎尝试了日记体、书信体、落语体等每一种体裁。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每一种体裁都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太宰治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可以说,这种文体上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太宰文学迷人的魅力和极高的文学价值。
  
  注释:
  ①日本文学.中央公论社,1964.4:494.
  ②③④⑤⑥太宰治全集.筑摩书房,1982.6:171,185,226,263,319.
  
  参考文献:
  [1]佐古純一郎.太宰治論[M].东京:審美社,1970.
  [2]佐々木昭一.太宰治試論[M].东京:有精堂,1970.
  [3]東郷克美,渡辺芳紀.作品論/太宰治[M].东京:双文出版社,1974.6.
  [4]饗庭孝男.太宰治論[M].东京:講談社,1976.2.
  [5]相馬正一.太宰治の生涯と文学[M]东京:洋々社,1990.
  [6]山内祥史.太宰治論集[M].东京:ゆまに書房,1994.7.
  [7]奥野健男.太宰治論[M].东京:文春文庫,1998.2.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还有入学“绿色通道”。通过这一体系,很多贫困大学生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诚然,贫困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学业,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但如果一味地依靠家庭、依靠社会、依靠国家,甚至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将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勤工
摘 要: 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教师不仅要博学多才,学会变主体为主角,而且要把语文和现实联系在一起,创造和谐气氛,将汉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真正使语文课“动起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博学多才 主体 现实    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将汉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用人类文化去熏陶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
猎手你好:  我是一名在校研究生,本科时暗恋过,但没恋爱过。去年11月认识了一女生,感觉很对眼。从去年圣诞节开始,我决定展开追求计划,请她吃过饭,看过电影,情人节时送过她礼物,向她表白,但她拒绝了。其后我又表白过两次,她还是说只是把我当朋友。不想轻易放弃,坚持了快一年了,但她最近似乎在有意疏远我,每次叫她出来都说有安排了。我知道自己很一般,个子只比她稍微高点,也不帅,典型的屌丝男。因为这种自卑,自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传统的数学课堂结构是以教师的讲授为核心设计和安排的,从教学过程和方法看就是“提问—讲解—巩固—作业”;从教学关系看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这种刻板的程式化教学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弱化。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
2009年3月14日,江苏省对口单招电工电子技能考试在南京、常州、无锡、淮安四个考点落下帷幕。这是继2008年江苏省进行单招考试改革以来进行的第二次技能考试,它在保持第一次技能考试难度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进,给我们职业学校的单招技能教学带来了许多思考。下面结合技能试题、考试平台从求同、求异、求新三个角度来对此次电工电子专业电工技能考试作一粗浅探讨。    一、求同    2009年电工电子专业电
摘要: 在翻译教学中,对比翻译法克服了简单文字对应的词句翻译法的不足,又比单个语篇的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对散文《落花生》两篇名译的对比,可以归纳出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如增词法、抽象译法、词性转换译法,还有文体和发话词的译法,旨在说明翻译技巧的讲解以语篇对比为背景富有成效。  关键词: 翻译教学对比翻译法《落花生》翻译技巧    一、对比翻译法和翻译技巧    翻译课教什么
摘 要: 医用化学教学中的PBL教学模式是指以化学问题作为医学高等院校的化学课堂的焦点,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开展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它强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 应用 PBL 教学模式 医用化学教学    化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基础,是现代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正确评价学生语文水平,无疑应该是语文试卷的主要功能。要实现这一功能,语文试题就务必要精确严密。然而,研读若干语文试卷,在“精确严密”的要求上,往往令人难以满意,甚至是瑕疵较多,造成许多遗憾,尤其是承担选拔人才功能的中考、高考试卷。这里仅以某地级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一条古诗词鉴赏题为例,作一个分析。  这条试题是: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①北楼》,完成下列三题。(6分)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
摘要: 本次的调查以90名高职专科学生为对象,通过对学生两个学期英语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证明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者外语学习自主性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与改进。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自主学习模式 调查 学习自主性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能
摘 要:现代文阅读要改变教学主体迷失的局面,必须放手、放权,让学生主动钻研,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不但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学得舒心,从而推动教学双边互动发展。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猜读法 发问法 品读法 整合法    “不教不放心”,可以说是教师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定势。许多教师“相信自己,不相信学生”,总认为学生缺的是人生阅历,少的是文化熏陶,差的是动手、动脑的能力,坚信只有自己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