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序》中的英雄形象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曼·罗兰是一位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20世纪初。罗曼,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三传合称为《名人传》,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多夫》。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辞写道:(罗曼·罗兰的)文学作品中有着高尚的理想,有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将文学事业与人生理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文学事业中为他的人生理想坚韧不拔地战斗着。
  《(名人传)序》是一篇充盈着人类高尚情感和哲理之光的文本,与现代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这个时代物质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我们这个社会有躲避崇高、远离崇高的趋向,所以这“英雄”、“崇高”与我们有很大的距离,有很强的陌生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我们读《名人传》、读《名人传序》又该怎样去感受英雄的伟大?
  英雄,(一般指)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饮佩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在《(名人传)序》中,作者给了英雄以独特的更为深刻的令人鼓舞的定义。文章的题记就是: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语)。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说“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沾的贝多芬”。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读者,在作者的心目中,像贝多芬那样的善良、高尚、纯洁,同时又能担当患难、坚强的人才称得上英雄。我们还能在文中找到这样的词句:“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从中我们都能领略到作者对英雄独特的见解。
  作者这样给英雄下定义,当然是有其深刻的认识的,我们不禁要问:“罗曼:罗兰为什么把这样的人称为英雄呢?”
  深入地研读课文后,我们可以从二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1 时代原因。文章第一节写道:“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为。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世纪之交整个欧洲资本主义普遍存在拜金主义的倾向,一切都以利己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使社会变得庸俗不堪,所以作者召唤英雄的出现,来打破这种令人窒息的沉重氛围。文章第二节写道:“人生是艰苦的。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斗争。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谁来援助他们,谁来安慰他们,谁来带领他们走出沉闷,摆脱平庸?英雄!作者希望英雄出现,给受难者指点大路。上述文字都透露这样一个信息:一个平庸、沉重的时代,一样孤独与绝望的人们,都急切地盼望着召唤着英雄的再生!
  2 人格魅力。作者说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这伟大的心灵在于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这样的人当然能称为英雄。“贝多芬说“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这说明仁慈是优越品性的唯一标记。这仁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有如此仁慈的心,才成为伟大的人,才能成为英雄。杨绛先生在《(巨人三传)代序》中提到的“罗曼,罗兰所指的英雄,只不过是‘人类的忠仆’,只因为具有伟大的品格: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倾心为公众服务”就是这个意思: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的“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比纯粹的理智的成果对一个时代以及整个历史进程所具有的意义还要大”就是对英雄人格内涵和作川的最好补充。文章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的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这段话告诉我们:“成为伟大”与“显得伟大”就区别了英雄与“空虚的偶像”,英雄成为伟大表现在取得成绩而进行奋斗的过程中,表现在他的品行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高高的丰碑,而“空虚的偶像”“显得伟大”表明不经努力与斗争,企图一夜成名,最多只是昙花一现。《名人传》中,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琪岁以一生的心血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所以罗曼·罗兰所谓的英雄,不是通常所称道的那种凭借强力,成就自己功名伟业的人,而是把拯救人类、拯救心灵视为己任的那些人。他们的伟大人格给世人以莫大的激励作用。
  3 苦难造就。孟子早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中国有句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名人传》很好地日了证了这一点: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所以英雄的伟大不仅来自心灵纯洁善良,还来自坚毅,来自战胜灾患的不寻常的经历。罗曼,罗兰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大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的标尺。文中说英雄“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实际上是灾患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宝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响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赋予世人精神以安慰和激励。他们自身的生命也因如此而“从没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由此可见,英雄是用非凡的坚强战胜灾难的人,而因此启迪、鼓舞了人类,像贝多芬就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但他的“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充满着崇高力量的音乐,却一次次激励受难的人们从泥潭里爬出来!
  以上就是我们对《(名人传)序》里的英雄形象的解读,从中我们感受到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光芒,与文本对话,与英雄对话,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我们的精神得到振奋,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定。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伟大的心魂犹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液: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译者傅雷先生从这本书所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所以,请阅读《名人传》,请相信崇高永恒,英雄长在,我们和英雄同行!
其他文献
[原文]    近代中国错过了《海国图志》 苗晓雨  《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这一年对中国意义深远: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  1841年6月,当时同样主张学习西方的林则徐,被革职流放新疆伊犁,途经京口(
期刊
是的,我听到了,熟悉的二胡古声。  我走在广场旁的路上,聆听着喇叭里跳出的一串串音符。起初,以为是播放的磁带,但突然听到其中夹杂了几声轻轻的咳嗽,这才惊奇地环顾四周,看到广场中央的小屋前坐着一位老人,怀抱着一把二胡,我好奇地走上前去。  老人见我走近去听,瘦削的脸上便浮起一丝慈祥的笑,晃晃手中的二胡说:“难听不?”  我急忙摆摆手,笑着说:“不难听,好着哩!刚刚这拉的是什么啊?”我又有些好奇的问道
期刊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积淀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汉字的书写历来为人们所讲究和重视,名家书法作品更被人们珍视收藏、观赏临摹。汉字书写,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思维和思想感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书写越来越不被人们所重视,逐渐被弱化、淡化。相应的,学生的书写能力也越来越差,甚至连基本的硬笔字都潦草歪斜,难以辨认。语文
期刊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安史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曲江对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本诗景丽情深,抚今追昔,低徊蕴藉。
期刊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一生经历相当复杂,十五岁时就当过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因遭人轻视便折带读书,举进士,历官滁州、江州、苏州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韦应物有意学陶渊明,写了许多山水田园诗,其诗语言简淡,绝去雕饰,风格秀朗,气韵澄澈,过去批评家常把陶(陶渊明)韦并举。  
期刊
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现代诗人。一生致力于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诗歌的“形式美”。1920年入清华大学,在校学习期间,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一生漂泊无着,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矶。主要作品有诗集《石门集》、《永言集》,散文书信集《中书集》、《海外寄霓君》等。  《江行的晨暮》收在其散文书信集《中书集》中。
期刊
记得我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境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语文課本中所涉及到的几位具有类似经历的古代文学家,他们都满腹经纶,才思敏捷、谋略过人,有治国安邦之志,经天纬地之才。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最终都落得或被贬或流放的命运。他们怀才不遇,有志难伸,个中的愁闷与伤感、失落乃至绝望自不待言,但是,因为每个人所受思想影响与所处社会环境不同以及性格差异,所以心境也就各不
期刊
近日再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禁慨叹孔子及弟子的闲情逸致:暮春时节,披着春服而咏归,享受着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愉悦。可这样的享受生活并没有影响孔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没有影响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脱颖而出。除此之外,孔子还跟别人学琴,听了《韶》乐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做着今天看来与学习无关的闲事。可正是这样的闲事闲情,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对才艺的赏识中有了快乐的体验,愉悦的身心让他们更好
期刊
很多语文教师为讲好一堂课精心备课,可认真听的总是那些少部分同学;课堂上想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可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上课总有那么几个爱说话的学生,说轻了不管用,说重了他还顶嘴……种种现象不断挫伤教师的自尊心,打击教师们的教学热情。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你的课不够吸引人,缺乏感染力,多数学生不愿意、也没兴趣听。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想要让学生真正有所获
期刊
读过不少龙应台女士的杂文,如《野火集》,特别是当中的那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进而也就将龙女士想象为鲁迅先生一样的金刚怒目之士。其实就像鲁迅先生亦是一位自认“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慈父一样,龙应台恰恰也是一位温婉可人的孝女和柔情绵绵的慈母——人是多面的,与“侠骨”伴生的,常常会是一腔“柔肠”。   对龙应台的印象的扭转乃是缘于她的一篇散文:《目送》。龙女士用她的如椽大笔将人间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