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入境 以情缀文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现代诗人。一生致力于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诗歌的“形式美”。1920年入清华大学,在校学习期间,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一生漂泊无着,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矶。主要作品有诗集《石门集》、《永言集》,散文书信集《中书集》、《海外寄霓君》等。
  《江行的晨暮》收在其散文书信集《中书集》中。这是一篇精心构思、用散文手法写就的表现作者生活发现和情感寄托的美文。文中,作者描写了在“晨暮”时间里一次“江行”看到的各类景物。其用笔似“工笔画”,反复润饰。“江行”一词贯穿全文,既点明了此行观景的地点,也点明其对景物的观察不是静止不动的——作者因“行”而有所见,因有所见而“有所思”、“有所悟”。“江行”中,他“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神思》)。“晨暮”则交代了此次“江行”观察景物、心绪变化的时间。文章中,作者对眼前所见之景写得那么细致入微,那么逼真,并不是仅仅着眼于“江行的晨暮”的美,而是通过对“江行”中意境的构建表达出自己的一种心境,一种情怀。
  《江行的晨暮》全文共15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文章第1段。文章开篇作者就以诗人独有的睿智的眼光告诉我们他这次“江行”的发现——“美在任何的地方”是都有的,“即使是在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的上面”。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段以一句话独立成段,点明主旨,总领下文。作为文章起笔,言简意丰,指向具体,引发读者思考,与读者产生共鸣。读到此处,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生活中处处都有这般的美呢?它吸引我们追随作者的“江行”去进一步探索。联系作者的身世,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一生是与残酷现实做斗争的一生,也是被现实无情打击和最终被抛弃的一生,他渴求“美好的生活”,追求“艺术美”的最高境界,但现实的一切却将这些都敲打得粉碎。此时的祖国也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包裹中。在这样的现实环境里,个人的理想得不到实现,心中有的只是苦闷和无助,他只有在自己的笔下,求得短暂的安宁,寻求精神的寄托,“江行”给了他这次机会,也给了他宣泄“苦闷和无助”的时空。
  文章第二部分(第2-15段)具体描写了他这次“江行”的发现。其时间跨度为前日“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到第二天“太阳升上有20度”时止。按时间的变换又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6段),写“暮”中所见之景。时间是“等船”“在夜里九点钟的时候”,地点是“在划子上”。这里“没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意境的创设更增添了暮秋的气氛。作者江边等船,视野随思绪而转换,先看到的是“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接着,视野掠过天际,发现了“在众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灯”,那远处还有“红色的渔灯”与之相应。“明星共渔灯一色”,作者似乎产生了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但作者并没有沉于其中,视野又由天际转回岸边,那里还有一排“黑的房屋”和“一条趸船”。眼前的景让作者的心情由现实生活中的“忧郁”变得有一丝愉悦起来了,那平时令人不快的“模糊的电灯”,“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因为夜已深,故而人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愿打破这夜的宁静,这儿“听不见人声”,就连“顺流而下的一些黝黑的帆船”,“也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鸟”。此句用喻颇为离奇,这“巨大的鸟”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内心的希冀?想如鸟儿一样高飞,却处于夜里,欲飞不能,只有“顺流而下”悄无声息作罢。此层写景,除“长庚星”和“渔灯”略呈亮色外,其他的景物都被“夜色”所笼罩——江的南岸“是一条深黑”,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就连“电灯”也是模糊不清的,那“顺流而下的帆船”也是“有一些黝黑”。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曾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朱湘先生此时当也如此。先生一生性格孤傲,不愿与人深交,郁郁寡欢,落魄不得志,他欲求在“黑色”中寻找生活的光亮,这光亮究竟又在何处呢?
  第二层(第7~15段)写“晨”中所见之景。作者似乎一夜未睡,经过了夜的洗礼,黎明终于来到了。作者首先交代出此时观景的地点、时间是“一个商铺旁边的清晨”。伴随着清晨的到来,威力无比的太阳也冲破重重的包围“升上了有20度”,它驱散了大片的乌云,即使是那些残云也“远了不少”。那伴随作者一夜的月亮此时“与地平线还有40度的距离”,随即又闪现在“左舷的这边”。这时,一切都变得清新而有活力了,作者的心情也为之一变,他尽情欣赏这些沐浴在太阳下的景物。“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就是那“褶痕”也是“大有画意”的。紧接着作者重点描绘了水汽的变化,它们从“腾上有两尺多高”到“腾上有一尺多高”,直至“时隐时显”到最终“简直是看不见了”。因为心情的变化,所见到的景物的色彩也丰富起来了——天空是“浅紫色的”,山岭的衣是“古铜色的”,“肥大的海鸥”在阳光之中“暂时的闪白”,江水由“船边的黑”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那“远洲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颜色是十分清润的”。即使是小轮喷吐的黑烟,也显得五彩斑斓:“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作者的观察是如此的细致,与他的心境是分不开的。情因景生,经过了夜中的宁静思考,此时他的心情由愉悦而明快起来了,情不自禁的吟叹到“清晨时候的江行是彩色的”。这是作者在发现美、欣赏美后愉悦之情的自然表露。“江行是彩色的”,作者寻求的梦也是彩色的吗?非也。如前所述,他一生命运多舛,极其短暂,在生活的打压下,于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矶便是明证。文章至此,收束全文,言尽旨远。引发读者久久的思考与回味。
  从以上分析可见,《江行的晨暮》通过一次“江行”“晨暮”之景的描绘,传达出在纷繁错杂、物欲横流的社会大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某种心态和命运的不确定性,他们渴求美好的生活,追求“美的发现”但现实却让一切“黯然神伤”,他们有志不能伸,只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借文字来慰藉自己的心灵,表达对“彩色”生活的憧憬之情。
  本文以“由总到分”的顺序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作者开篇即点明这次“江行”的发现,总领下文;然后分别选择了在“暮色幻光下”和“晨晖笼罩中”两个时空里的所见之景,把一个个特写镜头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呼应上文。
  重视意境的构建,是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意境是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指出:“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 深浅而已。”作者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文中通过对“江行”中各种环境、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创建了一种“有我之境”。作者把“黄色的江水,深黑的江岸,水银的光带,红色的渔灯和黝黑的帆船”等这些本来互不相干的色彩和景物融洽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了一种清新幽远的意境。又如14段中,那喷吐黑烟的小火轮,本来令人厌恶,然而作者分别把它们安排在不同的色彩背景中,创建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让我们对“江行是彩色的”有了一种更直观的认识。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对意境的构建,用饱蘸色彩的笔,在生活的调色板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蕴涵着生机与活力的画卷。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更增添了意境的构建氛围。普列汉洛夫说:“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全文以“江行”为线索组织全篇,处处写景,也是在处处写作者的心境。从时间上看,这些景物一“暮”一“晨”:从色调上看它们一“暗”一“明”,但文章始终如一地贯穿着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虽然这也许只是作者情感的一种慰藉)积极明快的感情基调。在景物的变换中,作者的心情由“忧郁”变得有一丝“愉悦”到最后的“明快”起来了。此外作者非常善于运用多种表示色彩的词语描形绘物,增添了景物的可视性和逼真感。这些景物色彩的变幻,也表明它们是经过了人的重新创造,这景不再纯粹是自然之景,却比自然之景更丰富、更见姿色。作者描写这些景物及其颜色的变化,表达的是一种对美的赞颂、更是对生活的赞颂之情,达到了一种“物我”水乳交融的效果。
  朱湘先生以写诗见长,曾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的济慈”。此篇《江行的晨暮》却也以散文的方式体现出他所追求的诗歌音韵格律的形式美。换句话说,《江行的晨暮》就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文中,作者把握住了行文的节奏,在句式的选用上,长短句交错,节奏和谐,读来自然、亲切、流畅,表现了语言的形式美。长句如“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写出了江水的色彩变化;再如第三段连用两个长句,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明星共渔灯一色”的美景。短句如第二段,拆分开来简直就是一首诗: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文中,大量的短旬给人以顿挫感,而不时加入舒缓的长句又使语句参差错综,节奏缓急相问,自然和谐。其作用:一是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二是给读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盼陕感和共鸣,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附原文:
  江行的晨暮
  朱湘
  美在任何的地方,即使是古老的城外,一个轮船码头的上面。
  等船,在划子上,在暮秋夜里九点钟的时候,有一点冷的风。天与江,都暗了,不过仔细的看去,江水还浮着黄色。中间所横着的一条深黑,那是江的南岸。在众星的点缀里,长庚星闪耀得像一盏较远的电灯。一条水银色的光带晃动在江水之上。看得见一盏红色的渔灯。
  岸上的房屋是一排黑的轮廓。
  一条趸船在四五丈以外的地点。模糊的电灯,平时令人不快的。在这时候,在这条趸船上,反而,不仅是悦目,简直是美了。在它的光围下面,聚集着有一些人形的轮廓。不过,并听不见人声,像这条划子上这样。
  忽然间,在前面江心里,有一些黝黯的帆船顺流而下,没有声音,像一些巨大的乌。
  一个商埠旁边的清晨。
  太阳升上了有二十度;覆碗的月亮与地平线还有四十度的距离。几大片鳞云粘在浅碧的天空里;看来,云好像是在太阳的后面,并且远了不少。
  山岭披着古铜色的衣,褶痕是大有画意的。
  水汽腾上有两尺多高。有几只肥大的鸥鸟,它们,在阳光之内,暂时的闪白。
  月亮是在左舷的这边。
  水汽腾上有一尺多高;在这边,它是时隐时显的。在船影之内,它简直是看不见了。
  颜色十分清润的,是远洲山上的列树,水平线上的帆船。
  江水由船边的黄到中心的铁青到岸边的银灰色。有几只小轮在喷吐着煤烟;在烟囱的端际,它是黑色,在船影里,淡青,米色,苍白;在斜映着的阳光里,棕黄。
  清晨时候的江行是色彩的。
  
  选自《天地有大美》金城出版社
其他文献
王安石并不以词著称,词作数量也不多,今存约二十余首,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艺术性很高。前人评价其《桂枝香·金陵怀古》足堪“颉颃清真、稼轩”(《艺蘅馆词选》),《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叙史论史、以史托今,《千秋岁引(别馆寒砧)》“意致清迥”(《蓼园词选》)。这三首词不仅艺术价值高,且真切地反映了北宋当时的社会现状,更鲜明地展示出王安石不同时期的人生抱负与命运
期刊
我爸是个老顽童,他对电视的热爱可不低于我。从最经典的新闻联播,到最近流行的中国梦想秀、中国达人秀,再到热播的电视剧,他都不愿错过。自然啦,电视争夺战在我家也就屡见不鲜喽。  然而最近,正值复习阶段,我一头扎在课本里,天天都要复习到很晚。那从牙缝儿里挤出来的休息时间,也是比金子还要宝贵了。  “嘭!”标志性的开门声加上拖鞋踢在地上的几声,老爸回来了。  “闺女,老爸看新闻了,你好好复习你的啊,呵呵,
期刊
一篇质量上乘的中考作文,不仅应该有好的内容、好的主题和好的结构,还应该有具有优美的语言。一般情况下,中考作文对语言的要求是“语言流畅,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一定表现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呢?让我们结合实例做出说明。    方法一 恰当运用修辞方法    学习修辞的目的是为了把话说好,而“说好”本身就是“富有表现力”的具体体现,如运用比喻可以化呆板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运用排比可
期刊
“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在日落的海边,在热闹的大街,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乐园……”早晨,熟悉的歌声又响起在我的耳畔。我将头稍稍往楼下一探,果然,又是那家修鞋店在放着歌。  几个月前,我家楼下新开张了一家修鞋店。店主是一位衣着整洁的大哥哥和他的父亲。每当妈妈带着鞋请他们修理时,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微笑。因为精湛的手艺和良好的服务态度,他们的店总是顾客盈门。  没过几天,我
期刊
我曾经挑过国学大师季羡林《幽径悲剧》中的一处语言之“刺”。文章第二节中“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这句中“语病”一词用得有些不妥。我让同学们细读揣摩,大家换了好几个词语,最后觉得这儿还是用“言不由衷”较为妥当。因为幽径本是平常的,只是它在季羡林心里是“颇为不平常”罢了。我对学生说“季老是大师,但大师也并不代表在每一个句子的斟酌上都到了辞达心意的程度。你们只要努力,也
期刊
[原文]    近代中国错过了《海国图志》 苗晓雨  《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这一年对中国意义深远: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  1841年6月,当时同样主张学习西方的林则徐,被革职流放新疆伊犁,途经京口(
期刊
是的,我听到了,熟悉的二胡古声。  我走在广场旁的路上,聆听着喇叭里跳出的一串串音符。起初,以为是播放的磁带,但突然听到其中夹杂了几声轻轻的咳嗽,这才惊奇地环顾四周,看到广场中央的小屋前坐着一位老人,怀抱着一把二胡,我好奇地走上前去。  老人见我走近去听,瘦削的脸上便浮起一丝慈祥的笑,晃晃手中的二胡说:“难听不?”  我急忙摆摆手,笑着说:“不难听,好着哩!刚刚这拉的是什么啊?”我又有些好奇的问道
期刊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积淀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汉字的书写历来为人们所讲究和重视,名家书法作品更被人们珍视收藏、观赏临摹。汉字书写,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思维和思想感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书写越来越不被人们所重视,逐渐被弱化、淡化。相应的,学生的书写能力也越来越差,甚至连基本的硬笔字都潦草歪斜,难以辨认。语文
期刊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安史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曲江对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本诗景丽情深,抚今追昔,低徊蕴藉。
期刊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一生经历相当复杂,十五岁时就当过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因遭人轻视便折带读书,举进士,历官滁州、江州、苏州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韦应物有意学陶渊明,写了许多山水田园诗,其诗语言简淡,绝去雕饰,风格秀朗,气韵澄澈,过去批评家常把陶(陶渊明)韦并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