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和审美内涵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dingmanz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歌曲之王”舒伯特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在音乐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谱写的歌曲大胆创新,在审美思想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对艺术歌曲的审美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外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就显示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11岁的时候进入了当地童声合唱团,并担任小提琴手。16岁的时离开学校,在父亲任职的学校中担任音乐教师,期间进行了大量的音乐创作,并且初步尝试谱写艺术歌曲。21岁时,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了学校,来到了维也纳,并励志做一名“自由音乐家”,他不愿依附于权贵的门下,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为他们粉饰太平,而是愿意和劳动人民在一起,为他们创作歌曲,因而他的作品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在他的作品广受欢迎的时候,他却因为个人生活的窘迫和爱情的失败,几乎难以生活下去。尽管在他的作品中始终都包含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令他窒息的社会空气、长期的物质匮乏和精神上的折磨,使他身染重病,于1828年与世长辞,音乐的天空中,一颗巨星停止了他的闪烁。
   舒伯特被誉为“歌曲之王”,在他短短的一生中,从17岁写出《纺车旁的格利特》开始,到最后的《冬之旅》,期间先后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他的作品情感真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词、旋律、钢琴伴奏三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将艺术歌曲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成就的取得,来源于他扎实的音乐功底,个性的音乐思想和敢于创新的艺术精神,他无愧于“歌曲之王”的称号。
   一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分析
   1 歌词和旋律的完美融合
   谈到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就不得不说一说歌词,这就要从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谈起。19世纪的欧洲,是浪漫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一些先进的艺术家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础,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封建制度进行抨击。起初是一些诗歌的诞生,是诗人用优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舒伯特酷爱诗词,和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好朋友,他对于歌德、米勒等人的诗歌十分推崇,因为他们的作品和自己的艺术创作思想相契合,舒伯特便将这些诗人的作品作为歌词,进行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他一生创作的600多首歌曲中,这类以诗歌为歌词的作品基本上占据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他在创作中,注重把诗歌的情感状态、心理刻画和各种情绪全都表达出来,使诗歌和音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就拿舒伯特的代表作品《冬之旅》来说吧,这首诗歌的作者威廉·缪勒,这是一位激进的、具有民主思想的诗人,作品描写了一个流浪者在冬天无家可归的绝望情景,表现出人的无助、压抑和痛苦,这种心境和舒伯特的心境不谋而合,他把自己看作是作品中的主人公,用不同的旋律表现出不同的形象和意境,使每一段音乐都和诗中出现的人物、场景融合在一起。他用音乐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他的艺术歌曲成为了音乐中的诗歌。
   2 丰富的调式调性发展
   调式调性是歌曲的灵魂,就像是一座建筑的主体钢结构一样,调式的确立和发展体现着整个作品的基本框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对于调式调性的设计是含而不露的,也就是说,初次聆听的时候,我们只觉得很和谐,富有变化,但是一下子说不出这种感觉的缘由,这其实蕴含着舒伯特缜密的设计。一方面是整体的调性布局,这种调性布局体现为音乐过程中调性变化和发展的程序,这种变化和发展决定了音乐的情绪、乐思的发展等诸多音乐要素。在他的作品中,调性的布局并不拘一,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而是根据音乐的需要而变化。比如在一些篇幅较短的作品中,调性布局比较单一,会让整个作品有一种质朴、简单、亲切的感觉。比如《美丽的磨坊女》,除了结尾的两次离调,调性一直保持在降B大调上,与作品中磨坊女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基调保持一致。在《冬之旅》的《老艺人》中,也以a小调贯穿全曲,表现了老艺人的孤苦,既是老艺人的吟唱,也是作者内心的呻吟。
   除了这种相对单一的调性,让调性不断的对比和变化,也是舒伯特擅长的技术之一,他依照歌词的内容和情绪,在一些情感变化和意境转折的地方进行调性的偏离和转换。例如在《菩提树》中,调性的布局就显示出了不断迂回的特点。在歌曲的开始部分,是对美梦的畅想,因而采用了较为明亮的大调式。在中段,描写的是现实的生活,略带不满和失落,采用了同主音的小调。在后半部分,描写主人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时又转回了大调式,到了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内容时,又转为了小调,直到最后,主人公决定出走,带着希望远行时,又回到了主调E大调上。前后三次的调性变化,充分展现出了浪漫主义音乐调性布局的特点,也体现出了舒伯特调性的娴熟驾驭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这使他的作品丰富而细腻。
   3 钢琴伴奏的创造性发展
   在舒伯特之前,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只是演唱者的辅助工具,其本身的艺术性和与歌曲的结合上都没有充分的发挥。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已经不再是伴奏,也不再是和声节奏的衬托。钢琴伴奏对于环境的描绘和心里的刻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歌曲完美的融合,成为了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融合首先表现在钢琴对于声音的描绘上。《魔王》中急切的马蹄声、《纺车旁的格利特》中纺车来回旋转的摩擦声、《往何处去》中流水的潺潺声、《邮车》中嘹亮的号角声,都被舒伯特用钢琴描绘的惟妙惟肖。这种融合的第二种表现是对环境的渲染,《美丽的磨坊女》中,轻柔的钢琴声,伴随着磨坊女来到了屋外的小溪旁,将小溪这一孤独情愫渲染的催人泪下。《鳟鱼》中,上下灵动的钢琴,轻快而明亮,河中畅游的鳟鱼和水边快乐的渔夫,都是那样的怡然自得,使歌曲的形象更为生动。舒伯特的每一首歌曲中,钢琴伴奏都能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却又为之叹服的艺术效果,给了作品全新的生命。
   4 民族特色的始终坚持
   前文中提到,舒伯特不愿委身于贵族,而愿意和劳动人民在一起,使得他的作品清新而质朴,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首先是在题材上,他采用的大都是当时民间诗人的诗歌,这就使得歌曲有了一个民族性的基础,很多诗歌描写的都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如《老艺人》中的老艺人,《美丽的磨坊女》中的磨坊姑娘,舒伯特用音乐为这些诗歌插上了翅膀,让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其次是在创作上,大量采用了德意志、奥地利等民间音乐的中的音调,例如《野玫瑰》,就是根据匈牙利的一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整个作品旋律流畅,带有浓郁的乡土民俗风格。舒伯特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在民族音乐的继承和传扬上,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二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审美内涵分析
   1 悲剧色彩的审美心理
   每一个作曲家都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的人生感悟、创作理念、审美心理等,都是受到时代和社会影响的。舒伯特在物质条件上连一般的水平都没有达到,没有物质基础,他的艺术理想也就受到了制约,进而是他产生一种忧郁的个性和气质,这种个性和气质反映到了他的创作中,产生出了悲剧美的审美心理。在他看来,不是阳光的,向上的,感人的就是美,因为这些情感特征都不能与它的心灵想契合。他认为痛苦和磨难比顺利的人生更有价值,能够在这种痛苦和磨难中有所升华,才是最美的境界。尽管有时我们能听到一些清新、欢快的旋律,但那只不过是为最后的悲情所做的铺垫。在他晚年的作品《冬之旅》中,就是这种悲情美的终极体现,当时的舒伯特生活难以保障,爱情美梦破碎,而且疾病缠身,他必须要在这种境况下寻找一种悲剧性的美,以实现自己主观情感的抒发,这种情感抒发出来,才是他自身艺术价值的实现。整个作品中,枯树、冰河、乌鸦、旅店等景物都以一种冷的姿态出现,全部采用小调以渲染出灰暗的色彩。最后的老艺人,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被爱情抛弃,无家可归,只得流落在寒冷的街头。整个作品呈现出了悲伤的美、幻想的美、失落的美、无助的美,其本身就是舒伯特这位艺术歌曲之王悲苦一生的真实写照。
   2 爱恨交织的审美情感
   舒伯特有着强烈的双重性格,这种性格的最大体现就是爱与恨的交织,早年的时候,他有奥利人的粗鲁和豪放,也有仔细推敲每个音符的细腻和婉约,既能在一些小酒馆中醉的不省人事,又能和许多艺术家结为挚友。在他的作品中,雅与俗,古典与浪漫,这种大起大落的对比也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晚年的舒伯特,在一部作品中,爱恨两种对立的情感反复出现,让我们对他矛盾且快速变化的审美心理大为诧异。比如《冬之旅》中,大小调之间的变化极为频繁,他用大调表现爱和希望,用小调来表现恨和绝望,将他自己这种双重性格体现的淋漓尽致。一首歌曲中,刚刚还是对于过去美好的幸福回忆,对未来生活的甜美展望,突然就回到了现实的无奈和绝望,然后如此反复,不知道用哪种情感结束才是尽头。这对于舒伯特个人而言,是一种痛苦和无奈,但是对于欣赏者来说,却是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在作者忍受极大苦痛的同时,给了我们以深刻的思考,这种将爱恨交织在一起的矛盾美,让我们对他艺术歌曲的审美思想有了深层的认识。
   3 辩证统一的形式和情感
   形式主义美学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对旋律、和声、调性等诸多音乐要素的运用上,将这种音乐本身的美看做是至高无上的,忽略了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感受。而情感主义美学认为音乐的美最终体现在人们的情感上,强调情感在体验音乐作品美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音乐作品本身并不重要。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为这两种观点的争执画上了句号。拿他对诗歌和音乐的融合来说,他对诗歌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将这些诗歌用丰富的曲式和亲切的表情予以全新的展现,歌曲诗意盎然,诗歌宛转悠扬,他用自己精湛的艺术功底将这两种对立的美学观念给予补充和融合,用一种高超的平衡能力,造就了完美的声乐作品。
   4 和谐共存的艺术性和社会性
   在浪漫主义盛行之前,艺术歌曲被看作是人们茶语饭后随口而出的小曲子,无法和歌剧艺术相提并论,舒伯特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巨大影响,将诗歌和音乐融合,把艺术歌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一个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两百多年后,他的艺术歌曲还会被广为的传唱,不分国家和地区,不分民族和时代?原因正是他的作品中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高度的思想性,他真实的表现了那个时代中,一个怀才不遇的年轻知识分子,在城市中的悲哀和欢乐、希望和失望,这是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一代人的情感体验,我们感受着他的那种真诚,同情着他的遭遇,与他一起对未来展开憧憬。这是一种最真实,最直观,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历史再现,是一种特定的艺术美和共存美。
   作为音乐史上伟大的音乐家,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其作品本身,他的艺术歌曲给后来的舒曼、肖邦等人极大的启发,对钢琴音乐、室内音乐等音乐体裁也有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还处于发展阶段,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研究,为的是更好推进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舒伯特的创作手法和审美思想,给我们以深刻借鉴,为中国作曲家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提供了更深一层的启发。舒伯特无愧于“歌曲之王”的声誉,理应受到所有人的敬仰与怀念。
  
   参考文献:
   [1] 杨扬:《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特点探究》,《中国教育导刊》,2006年第4期。
   [2] 凌宪初:《论以舒伯特为代表的欧洲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特征》,《音乐创作》,2007年第4期。
   [3] 李丛慧:《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理论界》,2007年第9期。
  
   作者简介:
   张本安,男,1973—,陕西安康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工作单位:江西教育学院。
   李娟,女,1981—,江西抚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工作单位:江西省女子中等专业学校。
   马克实,男,1969—,山东日照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江西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在现阶段的翻译界,就中国译学如何发展一直都成为众多学者关心和争论的核心问题。中国译论发端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在现代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亟需有一个现代转换过程。本文在基本认识中国译学的定位、对比传统译论和西方译论在建设中国译论方面的作用后,提出了中国当代译论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译论的优势,同时将西方译论融入其中,这样才能顾此而不失彼,实现中国译论的大发展。  关键词:中国译学 传统译论 西方译
期刊
摘要 本文依据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自建英文语料库,借助Wordsmith和AntConc功能,对这部小说的语言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不仅得到对文本更加理性的诠释,而且更深入探讨了将语料库检索软件运用于揭示文学作品特征的新途径。  关键词:欧·亨利 《最后的常春藤叶》 语料库检索 文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之上的隐喻来表达的。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情感隐喻有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英汉语言中情感隐喻的相似之处是出于不同民族的相似的生理特征和心理感知;不同之处是因为隐喻的产生还受大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关键词:英语 汉语 情感隐喻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隐喻作
期刊
摘要 本研究采用问卷形式对长春市四所高校中的四十五名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处在中等水平,且在情感、认知和行为层面表现出不均衡分布。他们的交际技能和跨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尤其在后一项上相对薄弱。SPSS软件分析数据表明,受试者的不同背景因素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动机 跨文化知识 交际技能  中
期刊
摘要 徐克是华语影坛当之无愧的武侠电影宗师,研究其武侠电影的类型策略——反其道而行之、高科技元素和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巧妙融合、对侠义精神的独特诠释,对中国类型电影来说,具有极好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从他最新导演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武侠电影 类型电影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中图分类号:J99 文献标识码:A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
期刊
摘要 鼓吹乐是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乐种之一,在河南省新蔡县尤为繁盛,在婚丧喜庆等各种场合都离不开鼓吹乐。但至今,新蔡县的鼓吹乐从未得到关注和研究,笔者认为吹鼓乐作为民间乐种很有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将从其乐队概况、区域文化特色以及传承、发展的原因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鼓吹乐 概况 流传不衰 文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J648.7 文献标识码:A     鼓吹乐是中国人民群众最熟悉不过的器乐演奏形
期刊
摘要 在二胡练习曲的发展历史上,刘天华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方乐器特别是提琴系列练习曲的编创经验,创作了四十七首二胡技术练习曲,改变了传统 “以曲代功”的练习方式,为二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试通过对这四十七首练习曲的创作特点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以期对当今二胡教学与练习曲创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刘天华 二胡练习曲 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练习曲作为提高人们音乐技巧
期刊
摘要 河南坠子是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它的成熟与发展综合了我国古代说唱艺术的优秀成果,吸收了戏曲音乐的成就,也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歌曲的精髓,同时又启发和丰富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河南坠子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极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它有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河南坠子 民族声乐 科学发声 气息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曲艺更是
期刊
摘要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莫扎特一生都热衷于歌剧创作,并且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多部具有哲理性、艺术性的歌剧作品。本文就以莫扎特的三部经典歌剧作品为着眼点,探求其“平民化”的创作理念。  关键词:歌剧 创作理念 启蒙运动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自古希腊、古罗马的古代文明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在西方音乐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数不计其数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如沧海一
期刊
摘要 长久以来,中国古曲独特的古典风味使其在音乐殿堂中有着十分稳固的地位。钢琴,作为西方音乐的代表乐器,将其演奏出的曲调中融入古曲,不但使钢琴曲的生命得以延伸,同时一种新的艺术魅力也应运而生,这是音乐演奏中的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本文阐述了钢琴演奏中国古曲的历史和政治原因以及钢琴演奏的美学因素,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对古曲在钢琴演奏中的美学意蕴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曲 钢琴 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