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中语文课遇到爱情话题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一:我们备课组一位年轻的教师在上汇报课,执教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诵读欣赏。当她在黑板上写下《关雎》这首诗的题目,并且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哗然。有的男生开始挤眉弄眼,很多女同学也窃窃私语,甚至有的羞得满面通红,更有调皮的男生怪腔怪调地朗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且根据自己的错误理解把“好”读成了“hào”……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一下子也慌得手足无措,只好避重就轻,三言两语跳过“爱情”这一核心主题,重点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镜头二:一同事正在办公室批改学生的作文,忽然将正在改的一篇作文片段读了出来:“我就是愿意和她一起玩,就是想和她一起上学放学,就是喜欢听她说话,就是喜欢看她写作业的样子,我就是喜欢她,为什么老师要将我和她的位置调开?现在我和她是‘盈盈一桌间,脉脉不得语’了,班主任比王母娘娘还坏……”听到这里,同事们议论纷纷:“唉,现在的孩子!”“他们懂什么爱情!”“就不该教他们这些爱情方面的诗文!”
  类似这样的镜头在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些文质兼美的爱情诗文,而不少学生似是而非的“恋爱”也已是公开的秘密,他们把自己的感情写在作文里也屡见不鲜了。
  当初中语文课遇到爱情话题时,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毋庸置疑,不少老师在处理爱情为主题的诗文时,往往采取少讲爱情或不讲爱情的做法,大谈与作品主题无关的内容。少数大胆的老师即使讲了,也总是拖泥带水、闪烁其辞。在处理写早恋的作文时,往往定性为“内容不健康,思想低俗”,甚至明确规定作文不准写早恋的题材。我认为,这样处理很不妥当,不妥之处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课本上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文质兼美的诗文作品,如果回避其爱情主题,曲解了作者的原意,是对作者的不公平,也违背了教材编写者的意愿,是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不尊重。
  其次,不利于学生透彻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利于引导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
  第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老师要鼓励他们写自己熟悉的题材,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如果学生在作文里写自己对异性的爱慕,写一些朦胧的“爱情”,就一棍子打死,甚至规定不许写这类题材,这不就是不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吗?
  那么,当爱情话题遇到我们的语文课时,我们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一、直面爱情,准确解读
  现代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电影电视、报刊杂志、广告书籍,哪一样没有爱情这样的题材?初中生不用老师教也许早就接触爱情这类题材了,因此,当爱情话题遭遇初中语文课时,教师采用躲闪或迂回或曲解的教学方法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仅无济于事,还可能适得其反,使本来就对爱情懵懵懂懂的他们更加好奇,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我在教学以爱情为中心的诗文时,是什么就教什么,诗文的主题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忠实于原文和作者,不躲避,不打擦边球。比如教学《诗经》里的《关雎》、《蒹葭》,就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描写美好爱情的诗歌。我还告诉学生,有一副传统的结婚喜联就是“诗歌杜甫其三句,乐奏《周南》第一章”,这“《周南》第一章”就是指《关雎》。遇到学生或羞涩或窃窃私语的时候,我会严肃地告诉他们,爱情和亲情、友情一样,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之一,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大方地吟唱健康美好的爱情,作为现代的中学生,我们有什么理由来误解、曲解甚至嘲笑这类作品呢?再说了,没有爸爸妈妈们美好的爱情,怎么会有活泼可爱的我们,怎么会有我们幸福的家庭?一般情况下,我这样慷慨陈词后,一些学生就不会再嬉皮笑脸了,就会认同地投入到课文的欣赏中了。所以,当爱情话题遭遇语文课的时候,语文老师不应对爱情讳莫如深,而应该正确面对,大方讲解。显然,现在我们要探讨的是直面爱情后该如何讲的问题了!
  二、正面引导,健康启蒙
  初中三年,对孩子成长来说,是心理、生理都日趋成熟的阶段,是一段“逆反期”,也是一段“风险期”。前文也说过,他们早就在语文课以外接触爱情这类题材了,甚至不少同学的书包里就偷偷藏着言情小说,与其让懵懵懂懂的他们这样“自学”爱情,与其让好奇的他们在爱情影视作品中沉醉,不如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爱情因素,通过语文课堂、文学作品让学生受到正确的爱情启蒙教育,树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
  比如,教学《关雎》时,首先让学生明白“窈窕淑女”的正确意思。“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窈窕”: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子。男子喜欢的是美丽善良的女子,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看重的就是女子的内在美!其次,重点让学生领悟“君子”那“求之不得”却仍坚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君子风度和高尚的品德。“琴瑟”是他们爱情无坚不摧的基础,这也决定了真正的爱情是以精神共鸣为保障的,没有高雅的生活情调,谈不到真正的谈情说爱,或者说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爱情绝对不是高雅的坚固的爱情。这方面还可以联系《我的叔叔于勒》中那位看了于勒叔叔的信才向“二姐”求婚的二姐夫做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高尚、健康的爱情。
  再如,《蒹葭》这首诗写了一位男子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上下求索追求意中人的动人情景。在诗中,这位男子所追求的伊人(那个姑娘)恰似天上的一道彩虹,又像水中的一朵金花,但见其影,难见其身,摘不下,又捞不起,真是让这位男子可望而不可即,但他并没有泄气,就像屈原所说的那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所追求的是真理,但屈原在他的诗歌里有时也是将真理比喻为美丽的姑娘的。也许这首诗歌中的美丽姑娘也是真理的化身吧,她那美丽的身影让人永远地追求不止。教学这首诗,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赞美诗中男子对爱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并由此培养他们追求美好事物的坚持不懈的韧性。
  三、立足现实,穿越经典
  无论是语文课本中的“爱情”主题,还是学生作文中的“爱情”话题,当它们遭遇语文课的时候,语文教师还应该联系学生生活现实,对孩子们进行有益的引导。   有一回,我改一个初三女生的作文时,发现她在文章里隐隐约约倾诉着自己对班里某男孩子的好感,还流露出初中快结束了应该大胆告白的意思。我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个成绩一向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孩子,这一阶段上课总不在状态,成绩明显下滑,原来是遭遇“爱情”了,后来我无意中还在她的课桌上发现了两本校园言情小说。我在评讲作文的时候,故意就作文选材问题谈可不可以写早恋的题材,又趁机告诉他们:“作为少男少女的你们,内心如果产生了对异性的朦胧好感是正常的,关键是能正确认识、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把普通的爱慕当爱情,避开早恋这个美丽的泥潭。等到你们长大了,对异性的追求不再是因为简单的好奇时,爱情才有它真正的意义。”我还列举了一些早恋导致成绩下滑中考失利的例子,告诉他们,那些同学中考过后和我谈起这些总是后悔莫及。这堂课过后这个女孩子还主动找我谈心,向我请教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致影响学习。我想,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不论是不是班主任,在学生伤春悲秋、欲语还羞的朦胧情绪在作文随笔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时候,应该及时和他们沟通,对他们的情感进行正确的疏导。
  语文老师不仅要处理、讲解好课本上的一些爱情诗文,像《陌上桑》、《迢迢牵牛星》、李商隐的《无题》等,还应该利用好经典名著中的爱情名作。语文课本推荐初中生阅读的名著中,就有一些积极的爱情因素。比如,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推荐学生读的是《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汤姆喜欢追求蓓姬,他是用什么来赢得蓓姬好感的呢?通过山洞历险等章节的阅读,学生们不难得出答案,是勇敢、成熟、有责任心!这时就可以将小说和现实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再如,八年级下册推荐学生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喜欢冬妮娅,但是最终因为冬妮娅贪图享乐,不像保尔那样坚强上进,最终与她分手。这里正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相互喜欢的人要有共同的志趣,要有积极向上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名著中,《简爱》更是经典的爱情名作,简爱的自尊自爱、坚强独立、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生观、爱情观,是现代中学生最好的楷模。这些伟大作品对学生内心的震撼,远远不是学生书包里那些言情小册子所能达到的!
  爱,是一种珍惜;爱,更是一份责任。当学生处于对爱情好奇、疑虑、困惑、缺乏自我辨别能力的时候,当爱情话题遭遇初中语文课的时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充分、正确、有效地利用语文教学中的爱情资源,把初中语文教学看成是一条让学生接触、了解、认识爱情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打下健康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创造力、创造性活动不是学生的专属,老师也应该成为创造型的教师,在不断地思考、学习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从事母语教学的教师,更应该要具有打破常规、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并作用于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多么幸福,我们教师又是多么的幸福。  关键词:拼音;汉字;绘本阅读]  汉语拼音是学习汉字的第一步,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敲门砖。汉语拼音掌握扎实了,能够为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就是让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并给学生制定一个合适的教学任务。之后,学生便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对这个任务进行交流探讨,从而使学习任务得以完成。在经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积极,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可见,将此种教学手段应用于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是极为必要的。
文学,是语言的游戏;考场写作,也可以看作是一场文字的表演。抛却立意深刻与否不论,大部分考场佳作都有其巧妙之处,让阅读者生出“难为他写得出来”的感受,从而不吝赋分。使文字“巧妙”的方法很多,笔者在此谈谈陌生化写作的思路及表现。  众所周知,文章喜岖不喜平,通过一定的手段,对日常语言“有组织有预谋”地颠覆,可以达到“言人所未言”的效果,从而具备激发阅读者兴趣,延长阅读者阅读时间的能力。  何为文学创作
高中语文课程文化建设的头绪纷繁复杂,并与县域高中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办学的封闭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因此,对县域高中语文课程文化建设体系进行整合,才能实现纲举目张和课程文化的有效建设。  一、县域高中语文课程文化建设的体系  县域高中语文课程文化建设的体系,可以命名为“四维语文”:依托四维前提,突出四维着力,建构四维课堂,致力四维提升。  1.依托四维前提  (1)以哲学为思维的引领  要学一点哲学
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山水游记类的文章,其中之美可谓俯拾即得,比比皆是。比如语言美、音韵美、景色美、环境美、事物美、情思美等,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但由于文言文语辞比现代汉语生涩,学生往往不肯细致地去品读,因而那文中之美也往往从他们的眼前一晃就过去了。不少学生在高中三年里,就没能用心去品味一篇文言文之中的众多佳处,就连语言美、音韵美之类比较外在的美也不曾体会到,高中毕业了一提到文言文,往往摇头苦笑曰“不太
传统语文教育“重读”,现代语文教育“重讲”。然而,就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收效。语文教学本来是个简单的事情。说到底,不外乎“多读”“多背”。近些年来,语文教师的“讲”挤占了学生的“读”——这种教学方式不在根本上得以扭转,语文教学的整体面貌绝对是很难改观的。可以断言:如果不解决好“读”的问题,语文教学就永远别想走出“效率低下、枯燥乏味”的
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语文教材,受到上至中央,下至各教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这部教材编写时间之长,编写资源之雄厚,都是空前的。虽然不能说这部教材是完美的,但相比以前各种版本的教材,统编语文教材确实是最好的。它的好,表现在它不再让人觉得语文是玄空而难教的;表现在语文知识的系统化;表现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去教好语文,去组织自己的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统编语文教材实施两年来,一些
语文学科,是渗透道德教育的典型学科。百炼成钢等成语,告诉学生要不断地锻炼自己,只有把自己锻炼得坚不可摧,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长征类的文章多描述红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字里行间体现着大无畏的精神以及一往无前的意志,引导学生要不怕苦、不怕累,要学会迎难而上,等等。无论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亦或是一篇篇引人深思的经典,都在无时无刻、有形或者无形地渗透着道德教育。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读书”被称为“看书”,殊不知,一个“读”字体现了多少古人读书的方法,古人读书讲究大声朗读,过去的读书人是有着读书读出声音的传统的,为什么要读呢?南怀瑾说,读出声音来能培养人对书的语感,语感是帮助记忆的重要方法。老人九十多岁上台演讲,随意引用古文、诗词,他说这都是过去读书读出声音的功夫。既然古人好读,那古文一定适合朗读,学生学好文言文,注重朗读,势在必行。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观察
一、绪论  (一)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治开明化、外交多元化,教育国际化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毫无疑问,留学生活能够有效提高语言等专业技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真实体验多元文化。21世纪初,面向高中学生的北京市的国际学校以及各个学校的国际部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创立。然而,目前国际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人对国际教育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往往将国际教育等同于出国留学。事实上,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