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打造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绿色引擎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bt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全国首批103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4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名单,安徽省太湖、宣州、金寨、和县、长丰五个县区被列为全国首批创建试点单位。
  近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安徽全省农业部门坚持把质量安全摆在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全面加强监管,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全省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1%、98.5%和96.2%,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保持平稳向好。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基层抓起。县域是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沿,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有利于以点带面推动建立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对于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各试点单位通过创建,加快建立健全监管、检测、执法、标准化生产等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的监管模式,为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依法监管提供了示范样板,对辐射带动提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实现农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长丰县人民政府
  长丰县是全国草莓生产第一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该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中,一是通过建章立制,强化责任措施落实。制定了 《长丰县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实施方案》、《长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标准,层层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县直有关单位和乡镇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水平。
  二是多措并举抓创建,关键措施落实。抓好源头监管,按照持证经营、建立进销台账、制度上墙、规范经营等内容推进农资店创建工作,实现农资市场标准化创建工作覆盖率100%。抓好过程监管,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登记,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识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准出率100%。抓好流通监管,实现农产品市场规范化监管率100%。抓主体监管,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监管检测体系,夯实创建载体。建立完善监管体系,开展农业执法和专项整治活动,乡镇、村、企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监管的监管组织,形成了县、乡、村、企四级监管体系。建立完善检测体系。全面建成14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站,265个村组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同时建立了畜禽输出检测电子出证点13个,截至目前,县级完成蔬果样品检测4600个,乡镇完成检测54000个,合格率99%以上。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大宗粮油以村为单位管理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目前全县14个乡镇1个开发区共建成一、二、三级网格306个。
  四是加强宣传培训,营造全民创建合力。印发了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工作致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手册》等,层层开展了农产品安全生产教育技术培训。
  五是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创建工作质量。县财政每年安排1500多万元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出台了《长丰县草莓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等,使创建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长丰县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保障“舌尖上”消费安全。
  以创建质量安全县为契机 推动品牌农业发展
  宣州区人民政府
  通过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宣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了管理“四化”,有效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及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产地管理经常化。目前,全区种植业“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33万亩,养殖业认证年出栏量达1400万头(只),实现了农业生产废弃包装物及时组织清理回收,畜禽养殖废水、粪便无害化处理。
  ——生产管理标准化。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示范场并推广相关技术标准。蔬菜、茶叶、水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及“三品一标”基地生产全部采用相关技术标准。建立了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管理和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科学合理使用。全区规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殖大户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全部落实生产记录制度。
  ——产后管理规范化。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和休药期规定,在已开展动物产地检疫的基础上,加强对蔬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的管理,检测合格方可上市销售。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自律性检测工作。
  ——主体监管制度化。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统抓协调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乡镇办事处均建立了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并确定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全区共落实监管工作人员280人,配备了农残速测仪、土壤养分速测仪等相关检测仪器155台,初步建立了区级、乡镇办事处、村级三级监管网络。
  下一步,宣州区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发展进程、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致力品牌创建,推动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品牌农业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大資金投入,抓好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通过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支持,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投资等,加大资金投入,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加快发展进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示范带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进程,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致力发展品牌农业。编制《宣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发展规划》,积极争创省、国家级名牌产品、知名商标,致力发展品牌农业。
  坚持“五化”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和县人民政府
  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过程中,和县坚持“五化”,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一、做法与成效
  一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加大“三新”技术推广。制定《秋延辣椒栽培技术规程》、《早春番茄栽培技术规程》等20多个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每年推广节约化育苗、防虫网、性诱剂、高温闷棚等三新技术30项以上。已建设绿色食品原料(水稻、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万亩。
  二是坚持网格化监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科学规范布设县镇村农资经营网点,以创建农资规范经营整体推进镇为抓手,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建立和县农药监管平台系统,对县内8家批发商和部分经销网点建立农药监管系统。
  三是坚持品牌化发展,强化“三品一标”认定。全县有41个农产品获无公害认证、53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6家蔬菜标准园通过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获得省级以上称号的农产品(或著名商标)达12个。 2013年“和县辣椒”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和县黄金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四是坚持安全化上市,严格农产品检测。在全省建立第一家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各镇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农贸市场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设立21个动物产地报检点,全县常年蔬菜农残、农产品监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
  五是坚持多元化追溯,构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公示公告、监督检查、奖励惩处等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农资经销商的进销台账和规模种植基地生产环节投入品使用的记录。
  二、下一步展望
  一是抓源头监管。继续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农资规范经营示范镇创建等工作,加强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监管,实现肥料、种子、农药、兽药等主要投入品监测全覆盖。
  二是抓标准化生产。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引导基地按标准化生产,按规范操作。积极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培养更多的农业标准化管理人才。
  三是抓产品追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及农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主体信息库,进一步规范生产主体档案管理,推广农产品二维码溯源和农资经营企业信息化管理,努力实现县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品全程管控。
  秀水灵山出尚品 创新提质保安全
  太湖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太湖县实施“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战略,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一是构建安全管理网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制订监管制度(办法)19项,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和农资监管平台,93家重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10家农资经营企业纳入平台管理,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加强县检测站和乡镇检测室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力度。四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技术,建立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片32个、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个、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25个。五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全县获证无公害食品56个,绿色食品16个,有机食品25个,省、部名牌农产品6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74.6万亩;获证产品占当地食用农产品生产总量或面积的比重达到40%以上。
  通過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太湖县“三品一标”企业年营销收入达20.81亿元,带动农户6.1万户,户均增收1420元。“程岭”山黑猪、“龙山”系列土鸡、香茗山“女儿秀”蜜枣等名优产品远销上海、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较大提升。
  下一步,太湖县将继续抓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意识,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
  为耕者谋利 为食者造福
  金寨县人民政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金寨县以“生态立县、绿色富县”为发展战略,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品质提升为主线,积极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
  一是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校县合作中心,组建茶叶、猕猴桃、毛竹、中药材、生态养殖、高山米、蔬菜、蚕桑八大产业联盟,实施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大力开展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园区、规模养殖场建设。
  二是加大农业种养过程管控力度。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局,广泛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治理,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与执法。
  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乡镇质检站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检测技术进一步提高,可追溯体系进一步健全。
  四是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层层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五是稳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金寨县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质的农产品。目前金寨县已有7大类38个产品17家企业通过有机或有机转换认证,认证种植基地面积2.7万亩、养殖水面11万亩;认证蔬菜类、水果类等绿色产品20个,认证面积3万亩;认证西瓜、茶叶、鱼类等无公害产品4个,认证面积16.2万亩。
  六是创新社会化服务公司。全县在果蔬、茶叶、猕猴桃、蚕桑、有机稻等产业组织建设社会化服务公司48家,既解决了劳动力外出、土地抛荒问题,又通过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使创建工作落实到主体。
  七是创新持续投入机制。推广绿色生产的同时,通过政府补贴发放粘虫板、有机肥等农业投入品,调动农民绿色生产积极性,提高群众质量安全意识。
  八是创新产业管理模式。推广统一规划、农民分散经营、农产品集中销售的“大园区+小业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与质量管控能力。
  下一步,金寨县将紧紧围绕投入品监管、标准化生产、监管体系建设、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等8个方面,突出责任落实、全程监管、能力提升和社会共治,继续搞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稿件来源:《安徽日报》)
其他文献
6月,对天津保险市场来说,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历经一年的调研、论證,天津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于6月中旬开始试点。  然而,从2014年出现的猪粮比持续下滑的态势,在2015年5月之后戛然而止。到了6月份,猪粮比强势回升,已经突破6∶1的临界点。根据乐观预计,年内猪粮比都会高于6∶1。  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猪粮比开展业务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是否有市场?养殖户是否还愿意掏钱购买这种也许“用不上”的险种?经过
期刊
在甘肃省临洮县红旗乡的何家湾村,老百姓为什么都把畜牧专项扶贫贷款“存进”高山上的“奶牛银行”?日前,笔者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车行山间,黄土飞扬,一番颠簸之后终于来到海拔近2000米的何家湾村小墁坪。当地农民告诉笔者:“我们这里条件苦得很,年轻人跑出去打工了,地都荒了。”  与青壮年“向外逃”不同,一家乳制品企业却坚定地选择“走进来”——甘肃安培源乳业公司投资近6亿元的“万头奶牛产业园”项目就建在
期刊
“‘姚溪茶,名传世,尖尖朝上见皇帝’,在黔、渝交界地區,这句茶谚语已经流传了好多辈人。”在马连道第三区商业街梵净山茶城内的贵州新景生态茶业公司门店里,该公司北方区负责人卢进正热情地为客户介绍姚溪帝王茶的悠久历史。  姚溪帝王茶产自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景乡姚溪村。姚溪村毗邻风景秀美的乌江山峡,江对岸就是重庆市酉阳县龚滩古镇。姚溪村海拔高度适中,土质富含锌硒,生态环境优良,物产丰富,尤以茶叶为佳,
期刊
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良好、物产丰厚、区位优越是黄山市靓丽的名片,也是发展黄山现代农业的优势所在,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系。近年来,黄山市面对新常态下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紧紧围绕生态、品牌、开放、创新的主题,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让徽州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42元
期刊
4月的辽沈大地,桃红柳绿,正是种下一年希望的时节。  在辽宁省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现代化育苗大棚里,姊妹们正忙着将一株株西瓜苗、黄瓜苗,从育苗盘移植到营养杯中,准备发货。  “这些都是农户的订单。工厂育的苗抗病性、成活率都比菜农自种的好很多,很受欢迎。”公司总经理张青自豪地说,“这个200亩的棚一年出苗1800万株,产值近2000万元,平均亩产值10万元。”  “做现代农业,我找回了尊严。”
期刊
近年来,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出优惠政策鼓励种植大户创业,使“大户效应”和科技成为农民增收的“催化剂”。在当地农业、供电、金融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花卉种植大户刘同权承包下250亩的土地,培育种植蝴蝶兰、凤梨花等观赏花卉,年销售额达到1700万元,带动当地200多名农民致富,人均年增收近6万元。
期刊
福建省人多地少,人均只有五分耕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主要农产品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务农劳动力紧缺问题、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加快设施农业建设。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推进“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措施,把
期刊
近日,海南琼海迎来辣椒采摘上市时节,农民在田间忙碌,供应各地市场。
期刊
肇庆市是一座迷你的山城,有山有水有名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端砚产自肇庆),好似珠三角城市群里的一位古韵少女,古朴而清秀。  肇庆市面孔清新,路面干净整洁,临街店铺灵动而有序,坐落城市中央的星湖好似一座可以洗去所有尘世烦扰的仙池,星湖一侧由七座石灰岩石峰组成的七星岩更是为这座小城增添不少灵气。难怪,叶剑英元帅曾赋诗赞美肇庆城区曰,“借的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肇庆市被誉为是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宝石
期刊
位于太原市最繁华的商业街柳巷,一家店铺前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多来柳巷逛街的人们,不管到没到饭点儿,都会来这里凑上热闹,排队买几根特色羊肉串或喝一碗丸子汤,再吃点豆腐卷。这家店就是太原几乎尽人皆知的百年老店“六味斋”,距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  见证:一步一个脚印  从默默无闻的小作坊到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国家级荣誉于一身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