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HRF1和P5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国际肿瘤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albe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结肠癌组织中泛素样含PHD和环指域1(UHRF1)、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0例结肠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UHRF1、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相关性,及其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UHRF1和P53在结肠癌癌组织中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87.1%∶56.7%,χ2=11.366,P=0.001;64.3%∶6.7%,χ2=27.988,P=0.000),且两者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48,P=0.038)。UHRF1、P53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χ2=4.426,P=0.049;χ2=6.000,P=0.016)、浸润深度(χ2=12.553,P=0.002;χ2=4.904,P=0.036)密切相关,与患者年龄(χ2=0.473,P=0.494;χ2=0.090,P=0.799)、性别(χ2=2.297,P=0.166;χ2=0.512,P=0.617)、肿瘤大小(χ2=0.638,P=0.481;χ2=2.392,P=0.215)、分化程度(χ2=2.088,P=0.352;χ2=0.303,P=0.859)无关。Kaplan-Meier曲线提示,UHRF1、P53均阳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1.83个月,较单独UHRF1阳性表达者(24.49个月)短(Z=-0.624,P=0.533),前两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较UHRF1阴性表达者(37.33个月)短(Z=-2.856,P=0.004;Z=-2.694,P=0.007)。

结论

UHRF1、P53在结肠癌中均呈高表达,二者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强度可以作为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其他文献
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能提高产妇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自律性和新生儿护理质量。随着2010年原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国内多家医院将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本文对近年来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在就诊及住院过程中对医院环境、就诊流程、医生护士技术水平以及服务态度等医院文化方面的满意程度,为促进医院文化建设、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二级医院住院病患按科室进行分层抽样,对521例患者进行医院文化建设问卷调查。结果521例患者对于医院构建硬件文化的总满意度为62.2%,对软件文化的总满意度为66.8%,患者对于医院硬件文化和软件文化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患者的全程护士陪伴,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行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的患者724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8月的患者932例作为观察组。两组参与手术的医生为同一人,观察组检查过程增加一名护士陪伴。结果两组检查中、检查后先兆昏厥、昏厥、阴道出血发生率以及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过程中,护士陪伴
期刊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6年3月连续2 543例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资料。男性957例,女性1 586例,年龄0.5~66.0岁,平均年龄(21±18)岁,体重6~118 kg,平均(49±30)kg。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确诊为无法行经皮介入治疗的复合或复杂型先天性
目的探讨临床实践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及评价措施。方法2014年3月—2016年2月选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7名,采用导师指导与临床教师带教相结合的二级管理方法,严格落实《护理学研究生临床实践手册》大纲要求,采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表分别从研究生导师、带教老师、同学、自我评价4个角度,对17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
期刊
目的比较心脏外科手术中改良迷你化心肺转流(CPB)和传统CPB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1 103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CPB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早期随访结果。其中553例使用集成动脉滤器膜式氧合器结合改良迷你管路、迷你停搏液及负压辅助静脉引流技术组成的改良迷你化CPB(迷你组),550例使用同品牌非集成动脉微栓滤器氧合器结合常规管路和1∶4
期刊
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在肿瘤患者的实时个体化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外周血中CTC稀少而又异质,这成为CTC研究的主要技术挑战。CTC检测技术往往首先利用细胞的物理性质或生物学特性等分离富集CTC,再进行基因型或表型分析等以计数CTC或鉴定其分子特征。单细胞分子分析的进展使CTC检测能够提供更准确全面的信息。CTC侵袭转移时上皮间质转化和聚集成簇等生物进程是促进CTC检测的临床应用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