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被囚禁的一切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i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见闻过无数种城市中的死亡——大部分是从媒体上看来的,还有一些是从亲朋好友口中得知的。这类死亡由新闻报道中的几百字、某人口中几声惋惜的话、思想中一处转瞬即逝的阴影组成。这是死亡在世界留下的最后痕迹,在这之后,死亡这件事本身也随着逝者消失殆尽,成为历史中的尘埃。因为我们多数见闻到的死亡有一种外放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一种伪装,所以这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我们会误认为死亡是稀松平常的,是与吃饭一样普通且简易的事。其实呢?当我们亲身接触死亡的时候,比如经历亲人与挚友的离世时,便会发现,死亡并不是一言两语便能说清楚的事,字词、话语、思想或许都无法准确概括其本质。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是死亡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其实,就算我们曾与城市中的死亡近距离接触,也无法直接窥见其真正的本质,因为死亡似乎只在瞬间是完全赤裸的,多数时候,它都被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事物覆盖了:ICU、临终别离、寿衣、追悼会、棺木、火化、祭奠……这一套流程说来奇怪,好像是为了渲染气氛似的。好像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兴师动众地做一系列事情,死亡就会马上溜走,在我们心里留不下任何痕迹;如果我们不极尽所能增强死亡的辐射力,那么就是对死者的大不敬……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所有围绕死亡的事件都是活人的游戏,因为人一旦死去,就与世间的所有再无关联。可以说人失去生命后——从我们认知的层面来讲——就处于不受任何干扰的永恒状态了。
  我去过几次殡仪馆,為数不多。小时候姥姥去世,几年后姥爷也走了,而我因为年纪小,只记得漫天的哭声,对其他事几乎没有印象。去年末,我的朋友,诗人、记者大仙去世,我加入了“大仙治丧小组”的微信群,几乎跟完了整个“死亡流程”,这让我大吃一惊。大仙生前人缘很好,无数亲朋好友为了他的离去伤感,大家也团结一致为他的葬礼操劳。于是,我看到了微信群里没日没夜的讨论、争吵,关于花圈、追悼会的音乐、纪念册等等。追悼会当天,上百人赶往殡仪馆,五百个花圈交肩叠股围成一个大圈,从音箱里传出“啊朋友再见”的音乐,大仙的黑白照挂在进门的墙上。其实整个流程很短,每人瞻仰仪容的时间有限。我走过大仙花团锦簇的遗体时,总在思索:大仙如果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会怎么想?然后,我绕过遗体,来到大仙的妻子面前,伸出手,这个女人竟有一丝犹疑,这使我感到愧疚。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一切有些极端了,一个事实摆在这里:我们或许在用好心为死者的亲人们制造麻烦。这其实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假设世间万物是有规则的,生活也是有模式的,一切都要被装进某个“装置”中——死亡也不例外,它必须要被观摩。我们所有活人都处于这个绝对规则中,难以逃脱——想到这里,或许我们可以坦然接受了。
  可是大仙已经离去,不再需要遵守这种规则了。他的肉体曾经囚禁了他的灵魂很久,现在,灵魂终于自由了。想到这里,我很释然。因为这一切不过是我们活人折磨自己、感动自己的把戏,死者已不再会对这些俗事产生任何想法与感受,而我们却美名其曰:这是为了能让他/她走得更风光一点。事情的目的根本不存在,所以我们做、或者不做,也就无所谓了。
  从大仙的追悼会回来,我便开始构思中篇小说《阴谋》。其中的郑先生并不是以大仙为原型,我只是想表达由“身边人去世”这件事所引发的思考。我用主人公的视角,试图解开现代社会中被网络、新闻、物质、名誉等覆盖的死亡之谜。于是我用了“阴谋”的意象——这似乎是生活本身为我们建设的阴谋。这种感觉就像在冰面上奔跑,总面临着时刻会掉进冰窟窿的危险。然而阴谋到底是不是死亡,或者说阴谋跟死亡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我没想好的问题。而对于小说来讲,这并不是关键,因为小说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为了提出问题而存在的,有的小说解决了问题,有的没解决,这并不影响文学本身的美感。在小说的最开始,当主人公的领导抛出“阴谋”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作为作者,是满怀信心想在小说的结尾解开阴谋的。然后,我不自觉便进入了一个迷宫。我用了大量的篇幅在兜圈,写主人公奇怪又羞涩的朋友,写神秘的女人兔子,写模棱两可的追悼会策划组织,写一个个似真似假的梦……归根结底,我无法进入核心,无法探究阴谋的实质,也无法用辩证的方式来揭示关于“阴谋”的阴谋……于是,有一度我对这个小说的态度十分消极,自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无聊的小说。当然,这个观点在我“硬着头皮”继续往下写的时候发生了转变。后来我写到追悼会现场,所有模糊不清的人物浮出水面,真相呼之欲出,这就像一场狂欢派对。“婚礼和葬礼实际上没区别,世界就是一口大棺材。”然后我逐渐发现,这个阴谋的奇巧之处就在于我们无法发掘它的核心。也就是说,当我们自以为是地说出阴谋的实质时,其实我们已经偏离了,是它用虚假的外表迷惑我们,诱使我们说的,而不是我们真正心有所得。一言以蔽之:这个阴谋的重要特点就是我们无法知道它到底是什么阴谋。可我们能知道什么呢?知道这个阴谋是生活给我们下的陷阱?其实也不一定。我们能知道的,似乎只是在这完美得近乎无懈可击的自然律中,有一个小小的缺口。那是一个小瑕疵,如果不十足地用心,根本发现不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囚禁的,但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就像崇高可能隐藏着邪恶,真理可能掩埋着虚伪。自由与不自由,根本就是无法区分的、双胞胎似的同根概念。我们无法解决这些,也不用呼吁与哀求。也许我们作为写作者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文学作品中致敬生命中被囚禁的一切。
其他文献
盼着一切都恒久不变时,改变总是难以挽回;一旦想要改变,则会发现鼻子前总是上演无休止的重复。  两个月来我带着灰暗的眼圈观察事物,觉得很多无情改變当中夹杂着更加不由分说的重复。无论风雨,楼下那条狗总是在下半夜的同一刻撒野狂吠;我总是在起床时间前一小会儿才疲乏地接近入睡;日光下一个每天同样交通混乱的路口总是传来同样的几句咒骂;下午咖啡总会洒落几滴在我衣襟上,证明我已经如此昏沉,早就该把它滚烫地吞下了;
期刊
石壁上的马  不知这匹马来到孤山  内心孤独否?  每次看到这匹石壁上的马  我都伫立一会儿  它颔首低眉的样子,总让我觉得  雕塑家居心叵测  把一匹骏马弄得像谦卑的顺民  没有一点驰骋沙场的味道  当然,这是一匹艺术的马  也是官骑,质地优良的汉白玉  肌体和鬃毛散发着往日豪门的气息  可惜浮沉民间,良马只有苟活  天长日久,蓬头垢面  越来越像包浆四溢的假文物,不远处的  鲁迅先生一定苦笑着
期刊
母亲经常说她以前做过“大锅头”,而且是最年轻的“大锅头”,在博南古道上管理一支长途大马帮,唱着汉字记白音的白族古谣“冬时欲归来,高黎贡山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往缅甸运送川烟和乳扇,再从缅甸运回洋布跟棉纱。每当她心情好时,就会摸着我的脖子说:“我的小头骡,乖得呦。”  可她是个说谎精,十句里面有九句是假话,如果算上引申意义,可能十句里面有十一句是假话。但是说谎精和
期刊
日暮时分,一辆行驶缓慢的拖拉机,颠簸着向村子里开来。老头子叶有贵,身上盖着破棉被,躺在垫着干草的车斗里。他的整个身体和裸露在外的脑袋,随着车身的抖动正上下左右无力地晃动着。他的眼睛痛苦地紧闭着,脸上没有一丝血色。比他小十岁的老太婆,穿着粘满木屑的脏衣服,佝偻着身子,神情黯然地坐在车沿上。  这起不幸的事故发生在两个小时前。  个头矮小、手臂粗壮的叶有贵和他的妻子老太婆,已经连续高强度地工作了三个小
期刊
那天我下楼找张胖子抽烟,他照例又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把我们领导骂了一顿。我知道,他对领导不满是一贯的,比如他认为领导不干正事,比如领导不给他涨工资,等等吧。我什么也没说,只是坐在那里一口一口地抽烟。看看张胖子,他还真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也不坐,像辆坦克那样立在那里,时不时就把烟灰重重地弹进一个小铁盒。那小铁盒原来装的喜糖,也不知当年我们单位谁结婚挨个办公室送的。  我每次上班都会过来找张胖子抽一根,
期刊
嫁给老刘那年我二十四老刘六十五,今年我三十四老刘七十五。  很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要嫁一个比自己大那么多的男人,是有“恋父情结”还是图他的钱。什么是“恋父情结”我不知道,我妈死得早,我是我爸带大的,我只知道我一点儿也不爱他。至于“图钱”,这是人们对我们这些“慕老族”普遍的误会,觉得我们之所以嫁给老人是想等他们死后继承遗产。先不说老人有没有那么容易死以及他们有没有遗产,也不论我们到底是不是因为钱才嫁给
期刊
我总是把曹霞当作我的“发小”。因为我们的友谊足够长,更因为这友谊在某个阶段具备了成长的意义。事实上,我们是半路认识。24岁之前,我在广西,她在四川,我吃粤菜长大,她吃川菜长大,唯一共同的是我们前后脚出生于70年代。  我们这一代,但凡有一点文学情结的人,青春期都写过诗,起码爱过诗。有点像21世纪的网络游戏,或者可口可乐。诗是发育的荷尔蒙。那些晚熟的青年,如果依旧怀揣着诗走进社会,很快就会迎来一场失
期刊
按:赵志勇,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戏剧戏曲学博士。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戏剧系访问学者,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人文学院媒体与文化研究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戏剧美学、当代剧场、应用戏剧和社区艺术。从事教学研究之余,赵志勇致力于推动中国内地社区剧场实践,十余年来一直在城边村流动人口社区、打工子弟学校、珠三角工业园区等场域开办戏剧工作坊。曾指导由两位打工女性组成的戏剧小组进行戏剧创作,协助她们用戏剧实现自我发
期刊
一个并不熟悉的人的葬礼  计划原本是这样的,提前一天,也就是周六,坐高铁先到老家给母亲扫墓,顺道看看去年底成为鳏夫的继父,第二天再坐车到北市参加他最疼爱的小侄女的婚礼,如果赶不上最后一班城际高铁,就第二天坐周一早班高铁回来,这样可以从火车站直接去医院完成最后一次化疗。  临行前,他特意选了个酒红色的线帽,严严实实地裹住因为化疗而有些发白的脑袋。和其他的癌症患者一样,那些强力药物让人的面孔变得浮肿,
期刊
1、生命感受与生命形态的多样书写  陈佳飞:在祖奶的叙事过程当中,作者不时插入“蚂蚁在窜”这句话,如此不断强调,我想可能与小说的主题有联系。“蚂蚁在窜”给读者的感觉是一种躁动不安、奇痒难耐的感觉,联系小说的主题,我不禁大胆猜测,小说想要表达的似乎就是这样一种躁动的生命体验。我们从小说的文題入手,《有生》,联系祖奶本人的接生婆身份,我们很容易就知道小说所要探讨的是关于生命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出生还是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