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真情义,诗歌好声音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398705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清代诗评家袁枚说:“以情生文,未有无情而有文者”,诗不是硬写出来的,情到真处自有诗,无情则无诗,这是历代诗家的共识。所以古人主张“以情造文”,非“以文造情”,理论家们更把“诗学”定义为“情学”。
  一个“情”字是诗家的第一要义,也必然成为品读鉴赏诗歌的第一要点。
  就如刘铁士的这首《母亲》,初读似觉“直白”,再读,从若干句子中嚼出一种语言味道,既有力度又富于内涵。“你给我的三十七度,我还原不了你身体的温热”、“那是多么好的秋日,我的天空已一片漆黑”、“当时文革刚刚开始,你同那个时代一起发病”、“你走后,我丢失了更多的夜晚,不愿想的是过去,不想都不行的还是过去,想也想不回来的只有过去”、“每天早上,你趔趔趄趄端着一大盆面汤,就像端不动沉重的生活,但脊梁始终没有弯下去”,“未来我也会成为一颗小草,有你在,我就知道根在哪里”,形象生动,情景交融,情理交融,消解了初读时那种“缺乏形象”的错觉。三读,跟随作者的心语走进一幅幅生活画面和一个个真实的细节,被浸润其中的浓浓的血脉亲情所感动,不禁眼前有泪光闪烁。四读,悟到直抒胸臆不等于“直白”,更无大话空话之嫌,而是诗人激情奔涌,无法遏止的一种状态,是积郁在心中已久的思母念母之情不吐不快时的一种选择,这是每个写诗的人都曾遇到过的。作者真切的生活感受和亲情体验,浩浩洋洋,自成格局,是人间的真情义,诗歌的好声音。
  诗的抒情有多种方式。可白描,可渲染;可直抒胸臆,可曲传妙达;可对话,可细节;可隐喻,可象征,都是抒情的手段。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让诗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进千家万户,在人们的心灵筑巢。
  在这一点上,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据说,“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所以,他的诗流传极广。他在《与元九书》中写道:“长自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解仆诗者;士庶儒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咏仆诗者。”当时,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市民百姓,雅俗共赏,乐歌工伎,更相竞习。元祯曾赞叹说:“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白居易死后,皇帝都写诗悼念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路,一度思卿一怆然。”可见白居易影响之大。
  所以,脱离生活,没有真情实感,以“玩深沉”去难为读者的诗称不上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艺术上品,充其量不过是“圈子文化”而已。
  刘铁士的诗饱含真情,亲切自然,明朗而不晦涩,厚重而不凝滞,热烈而不虚张,具有中国风,民族味,是从中华传统根脉和现实生活土壤上绽放出的花朵,自有感人之处。
  他的其他一些诗,如《老石匠》《写在女儿二十岁生日》《行迹》《旧船》等,也大都是具有这样的特点。
  刘铁士坚持的传统诗风和这种直抒胸臆写法,在当今诗坛也许很不时髦了,也很不受待見;眼下一些晦涩难懂、无病呻吟甚或有伤风化和道德操守的诗倒很流行,但其中不少是伪劣产品和文化垃圾。因此时髦不时髦,流行不流行不是评判诗歌的标准,对待不同流派的不同写法不应存有偏见。当然,不论传统与现代,相互借鉴吸收,追求出新和变化是必须的,拘泥于一种模式不免显得单调和老套。但本质是写什么,为谁写的问题。
  优秀诗歌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无论什么流派,传统也好,现代也好;也无论何种写法,直抒也好,隐喻象征也好,只要有真情实感,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就是好诗。
其他文献
从一浪高过一浪的忙碌中抬起头来时,这个秋天已经杳无踪迹了。  对秋的依恋,还缠绵在曾经思秋、品秋的涂鸦中。或者,还停留在西域那片金黄得醉人的白杨林畔,并载着她,穿越万水千山,一路飞向心仪已久的胡杨林。  而季节,是不会为遐想停留的,即使片刻也不会。楼前的银杏树,终于飘落下了最后一枚金黄的小扇子。它不会知晓,有一双热切的目光,从满树璀璨开始,就痴迷于这份生命的辉煌。欣赏在眼,捕捉在心,珍藏在镜头里,
期刊
梦中的房子  小时候随爷爷到森林里打猎,那丛林里有一栋小房子,房子的墙体全是一整根木头一整根木头做的,小房子里面就一大间,走进屋子里能闻到木头散发出的清新香味。里面有床,有水缸,有土灶,有一个水缸里还养了鱼。主人的猎枪和弓箭,蓑衣和斗笠都挂在墙面上,离灶台不远的墙壁上挂着一节刀割过的腊肉和一只烘干的野山鸡。  外面的土台阶上堆有柴火。前面栽了两棵梨子树,去的时候正是梨子成熟季节,主人摘了一个给我吃
期刊
天,连阴了数日,闷。潮湿的心情,无处晾晒,把人压得疲惫不堪。  今早醒来,终有一丝凉风拂过,心情也因此开朗了许多。  远处的风缓缓吹来,轻轻翻動着路边法国梧桐那肥大的黄绿色的叶子,我在想,如果是近处的风,或许会更猛一些,那么,几天来的闷热就会随着叶子的欢腾呼啦一声走远。  大院里的那几棵白杨的叶子,在晨光中欢快地舞蹈着,小巧玲珑的叶片,如碧绿的钻石,晶莹剔透,静心细听,有“叮叮当当”的声音隐约传来
期刊
那年冬天,我参加黑龙江省文联的笔会,从鸡西乘车返宁。他一直相伴左右。我们并不同路,他是绕道相送。  十天的笔会,我们相识。同是写诗,风格也相近,还在几家杂志上数次同刊。此次得见,除了感慨人世间的机缘外,还颇有惺惺相惜之意。由于年龄相近,又同是来自南方。有几位大哥大姐就生出了撮合之意。言语间逗趣不说,还在笔会结束时的联欢会上,让我们合出一个节目。他会唱,我善舞,倒也配合得默契,赢得满堂彩。  我本不
期刊
40出头的他,是一家国企老总,对工作对家庭恪尽职守,与妻子相处十多年,忠诚不二。  但是最近,妻子感觉到他变了。本来很少上网的他下班回家后,再也不喊累了,总是一头栽进书房里,挂在网上聊微信,一聊就是大半夜。妻子尊重他,心想他肯定是在与一些重要的客户谈业务。因此,好几次想提醒他别伤了身体,但都打住了。  这几天,妻子看到他越来越憔悴,一个晚上,终于忍不住趁他到洗澡间的空隙把电脑关了。他知道妻子是为他
期刊
想起故乡的老石磨,  带我又走进记忆的长河。  碾不碎的春夏秋冬,  转不圆的日出月落。  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  称量着微薄的收获。  想起故乡的老石磨,  仿佛是昨天从眼前闪过。  筛不掉的酸甜苦辣,  簸不净的喜怒哀乐。  在那段饥寒的岁月里,  装载着太多的困惑。  啊,故乡的老石磨,  那是一生不想回首的诉说,  老黄牛疲劳的蹄印,  踩出一圈圈淌满了泪水的辙。  啊,故乡的老石磨,  
期刊
晨曦,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燃烧,从河的这边蔓延到河的那边。我习惯性地倚在一棵柳上,这棵柳必是陪了我一个冬天,忽而探出一丝微笑,在我的情感即将化为灰烬的时刻。  有的柳变得灰暗,那种暗让我猝不及防,周身是一种濒临毁灭的暗,枝上那些残留的叶片,多余得让人不解。在这种幽暗中,空气中荡起难以观见的慵懒。有的柳却闪着一种光亮的黄色,近似透明的黄色。枝叶张扬。冬的斗志和决绝就不是一般的了。弄不明白柳和柳之间的微异
期刊
母亲——写在母亲周年祭日  那时,我就坐在你的身边  我能握住你的手  却握不住一秒钟的时光  你给我的三十七度  我还原不了你身体的温热  除了悲哀,我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打不开时间的死结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你生命的指针悬停于死亡的刻度  那是个多么晴好的秋日  我的天空已一片漆黑  拂去记忆的灰尘  那些经年的影像依然清晰  我至今还保留着那张发黄的照片  是在一周岁时你抱着我的合影  
期刊
一条干净敞亮的大道,把我送入群山环绕之中。凉风习习,车窗外闪过远处近处的绿意朦胧,让心一直浸淫在“闻道春还未相识”的意境中。这是一次颇有深意的采风,我不想痴迷于城市假山中的流水淙淙、住宅小区里的花团锦簇,我要到这大山深处寻找春景别样的气息,别样的风姿。  车在一个岔路口拐弯,驶进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名叫上射垛,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山村不大,一条主街道,几条小巷,三十来户人家,一家一户的院落依着山势规划
期刊
我在梨花里脱胎  素洁。淡静。清幽。  远离喧嚣与红尘,与纯真和素朴相辉映。洁身自好,守身如玉。大地之上,乡野之中,频频呈现你迷人的仪姿与修为。  问世间的女子,有谁与你同类?  访天下的男人,有几人可与你媲美?  永远孤傲旷放,玉树临风,超拔于芳烈与浓艳,从不热衷于繁华的慕追。  面对皎皎的梨花,我有点紧张、羞惭,局促不安。问自己,从童稚那边走来的身子,尚余几许清白?一片越来越浊的水在躯体里晃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