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抱抱你 (外一篇)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hangy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冬天,我参加黑龙江省文联的笔会,从鸡西乘车返宁。他一直相伴左右。我们并不同路,他是绕道相送。
  十天的笔会,我们相识。同是写诗,风格也相近,还在几家杂志上数次同刊。此次得见,除了感慨人世间的机缘外,还颇有惺惺相惜之意。由于年龄相近,又同是来自南方。有几位大哥大姐就生出了撮合之意。言语间逗趣不说,还在笔会结束时的联欢会上,让我们合出一个节目。他会唱,我善舞,倒也配合得默契,赢得满堂彩。
  我本不同意他陪送,之前的交往我也处于避让。面对他热烈的追求,也明确地婉拒。可是上了车,才发现他也在。车已开动,我也无奈。
  一路上的细心照顾不待言述,令人感动,就是今天想来,心中尚有微微的潮热。可是两地遥遥,少年失怙的我,还有年迈的母亲需要奉养。面对爱情,我理智得冷酷。
  一路多是无言相对,他除了轻声哼唱晚会上的那一曲,就是读诗,从莱蒙托夫到泰戈尔,从李商隐到纳兰性德。
  当那绿皮火车穿越了长长的几个白昼与黑夜,抵达南京站时,是一个未明的黎明。寒冷的车站,我要等候5点第一班郊区通勤车,而他要重新购票启程。他执意要先送我上车。时间在静默中悄然流逝,4点45,通勤车如期到站。他把我的行李送上空无一人的车厢,定睛看着我,那目光中掠过一道道痛楚的波纹。
  “可以抱抱你吗?”他说。
  我无言,不知如何回答。
  他俯下高大的身躯,轻轻将我拥在怀中。我的头只抵到他的胸前,那心跳隔着薄呢风衣清晰可辨。一路不安的我,突然心定,脑海一片空白的澄澈。仰起头,看到那面庞似乎也是释然的平静。
  这是第一次来自异性的拥抱。我不知道,是什么使得他用这样一个拥抱平复了自己。但我却从那个拥抱中,感受到一种怜惜和尊重。虽然还未萌芽的爱情就这样无疾而终。然而这个温暖的拥抱却让我坚信了爱情的纯洁美好。
  生活中,有很多时刻,语言并不能替我们准确地传递心意。因此,我们常常说,语言是苍白无力的。而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却表达了我们复杂的内心情感。
  好友莉的丈夫患癌去世时,他们的儿子才5岁。殡仪馆追悼会上,看满目的黑底黄帐、听哀乐伴着阵阵哭声,一股寒冷刺穿心脏。那个5岁的小男孩。他还什么都不懂,着一身黑衣,高高举着爸爸的遗像,奔来跑去。我把他拢在怀中,那小小的身子不安地扭动着,不由得我就泪流满面。我想起自己的当年失怙,还比他大着几岁,那种经历已不堪回顾。如今,这小小的身躯,就失去了山一般父爱的呵护,怎不让人痛断肝肠!
  那哭干眼泪的未亡人,站在冰冷的遗体旁,接受亲朋好友的各种问候与安慰。我看到她的眼神其实是僵冷的空洞的。当我走到她的面前时,什么安慰的话也说不出来了。我张开双臂抱住她瘦弱的肩,轻轻拍着她的后背。我感觉到她的身体慢慢从僵硬中松弛下来。我的肩头感受到她泪水的潮湿。我就这样拥着她和孩子,把孩子的小手塞进她的手中。以后,这将是支撑她走过艰难的最主要的勇气。
  后来,当她走出伤痛,曾在一次相聚时对我说过,葬礼上我的怀抱是她在整个丧事过程中,唯一感受到放松软弱的时刻。也正是那短短的几分钟拥抱,使她滑下了即将崩溃的巅峰。
  2006年的夏天,87岁的母亲猝然离世。之前因为老人家身体尚好,又或许从小父亲离世,唯母子相依,所以在心底就屏蔽了母亲也有一天会离去的概念。当那一刻突然来临时,我的心中一片空白,在邻家大姐的指挥下,机械地做着当作之事。唯有一件,我坚持自己为母亲净身换衣。我把母亲抱在怀里,母亲的身体冰凉而柔软,软软地依在我的怀里。我屏住满眶的泪水,细细体会着母亲躯体的印象。童年那个温暖的怀抱,是我最明媚的天堂。我的印象中,母亲很少说过教导和指责的话。无论日子多么艰难,我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我所有的疼痛、不安或者惊惧,都消失在夜晚:母亲把我揽在怀中,不是讲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就是轻声哼唱着戏曲。我在温暖和宁静中进入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梦境,这让我能用明媚的眼睛和面庞开启新一天的生活。可是什么时候,我离开了母亲的怀抱?我又什么时候,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给过她同样的拥抱?我可曾想到过,日渐老迈的她,面对迟暮的岁月,可曾有过我年幼时同样的担忧与害怕?母亲呵母亲,你依然的恬然淡笑背后,在对女儿的理解和宽容之外,有没有一丝丝期待?如今,你这不肯僵硬的身体,是不是还在用最后的气力满足女儿最后的心愿:让我还你一个拥抱,此生无憾?
  那之后,我常常在儿子出门的那一刻,突然从后面抱住他,把脸庞贴在那宽厚的肩背。偶尔他会调皮地躬起身,把我背了起来,惹得我大声惊叫,才把我放下来。然后,我看着他高大的身影走出门去,心中是无比的笃定。
  是的,我喜欢上了拥抱。上天让我们拥有双手,绝不只是为了勞作或者鞭打。它更应该是爱的传递工具,将我们和亲人、朋友紧紧地融为一体。
  每一个我珍视的时刻,每一个我珍重的人,当我无法表达我繁复的心情时,那敞开的双臂是我最真挚的表达。
  艾香如梦
  这两天贪凉,受了寒,胃部隐隐不适,吃了药也不见好。饭后,倦倦地躺在沙发上,疼痛变得越来越剧烈。于是起身,拿出艾灸盒,插上艾条,点燃,放在中脘穴上。一会儿,热气透过艾灸盒的细孔,渗入肌肤,同时,那草木的药香也渐渐弥散。渐渐地,绞痛减轻,人也随之朦胧起来……就觉得是在小时候的家里,地上熏蚊子的艾草正在冒烟,好大的烟雾,呛得我直咳嗽。妈妈拉着我,一边用蒲扇扇着烟,一边往外走。突然惊醒,原来是睡着了。这才觉得,屋内烟气有些呛,胃却是不那么疼了。
  细细嗅嗅,烟气中艾香夹着些微的辣气,这必是艾条所用材质不纯。推开阳台窗,初夏时微凉散了进来,已是灯火阑珊时了。
  又想起了母亲。母亲出身中医世家,通晓些医理。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有点小毛小病,都是妈妈中医偏方对付,倒也健健康康。当时不觉得什么,如今回想起来,除了那一份智慧,还要多付出多少的辛劳,满满的,都是爱。   就说这艾灸吧,小时候肚子痛,都是妈妈亲手料理。先切姜片,一元硬币那么厚,放在肚脐上四指的位置,然后把艾绒捻成圆锥型的柱,放在上面,点燃顶部。妈妈必是守在旁边,给我讲古儿。她是怕我耐不住性子乱动,烫伤了自己。妈妈讲的古很多,有一个和艾灸有关的,我印象特别深。说是古时候有一个江洋大盗,作案无数,可就是逮他不着,有一次寒冬腊月,官兵把他逼进了深山。大家想这回他非冻饿而死了。没曾想,来年春天,他又作案。直到九十多岁才被抓到。那时,他还精神饱满,肌肤润泽,健步如飞呢。由于案情重大,他被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他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他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肚腹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母亲是个心细之人,也追求完美。她用的艾绒都是自己做的,没有杂质,燃起来就是纯粹的艾草香氛。
  我和母亲一起做过艾绒。盛夏时,哥哥们会到门前河滩上割艾草回来,母亲就把艾叶打下来晾晒,粗梗部分就拿来熏蚊子了。
  晒干的艾叶,我帮妈妈搓碎。然后,妈妈用木臼来捣。臼下垫着厚厚的抹布,先放一些碎艾,捣一会子加一點,慢慢地多起来,最后成了毛绒绒软绵绵一坨。而后,把捣好的倒入筛面的细罗里筛,筛出细细的灰尘样的杂质,然后放到臼里再捣,再筛。这样大概四五次,就没什么粉尘了,艾绒也只有不多的一团了。母亲把艾绒包在纸包里,第二天还要这样再晒一晒,然后收起了,备用。
  每年妈妈都做这样几包,大大一堆艾叶,只能做出一小团,虽不值什么钱,可却需要耐心和辛苦。也许正是这样,邻居们少有做的。常有人来向妈妈讨要,或是孩子闹肚子,或是大人扭了腰等等,都来要一点回去灸。妈妈每次都还细心地指点穴位,比较复杂点的,还会亲自去帮忙灸。
  记得那年居家动迁,临行前有半个多月没在家吃饭,邻居们排队约请,饭食简单,其心火热。
  启程是在一个晚上,那么冷的夜,好些叔叔婶子都在我们空荡荡的家里呆着,陪伴着我们,还有他们带来的桌子、凳子和茶,最后一直送上车。
  当我多年以后,回到这里时,老邻居们最爱唠叨的是母亲的热心肠。那些母亲不经意间的星星点点的小事,人们还都记得。感喟之余,深深觉得,那些年,邻里之间的情谊,一如艾草的香氛,朴素而绵长。
其他文献
江湖从来不乏奇迹……大清咸丰五年  黄河再夺大清河,经利津入海  并以宁海为顶点,在北起徒骇河  南至支脉沟口的扇状三角洲地区  来回摆动,形成造陆高峰  到1938年,历时84年,实际行水57年  造陆1400平方公里  平均每年造陆24.6平方公里  从1947年到1982年  黄河以渔洼为顶点,在北起挑河  南到宋春荣沟的三角洲地区  行河造陆,历时36年  造陆141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 
期刊
秉  祖宗在上  中间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  脚下是一大片土地  干净的身体、责任和担当  是一堆有机肥  耕耘在阳春二月的风里  我的肋骨是肥沃的田垄  房前屋后,种瓜种豆,还有善良  和正直,是田园葳蕤的分行文字  疾风暴雨,我跪向大地  是一株玉米,倒伏了  仍将饱满和真诚高高地举起  那些饱满和做人的骨气  是我送给尘世的一个会意字  母爱  “哇”地,女人终于用痛苦  接住降临于这个世界
期刊
立春  一年之计的筹谋  始于今天的迎娶  妖娆多姿的明媚  总有一抹蓬勃的新绿  袅袅升起的炊烟  浮动起舌尖上的味蕾  薄如蝉翼的春饼  包上鲜美的韭黄、豆芽  以及所有关于春天的主题  收起御寒的门帘  收起猫冬的心绪  行进的铿锵步履  被诗意一样的精神唤起  因为守望已久  我们或将伫立  因为始于希冀  何须介意结局  借你慷慨的手轻轻指引  家园那边  已是这般风和日丽  雨水  浸
期刊
无意间  看到一枚梧桐的叶子  自某个早晨  飘落  突然觉得  那就是我的一根毛发  无奈的  从眼前划过  而后又是一片  一片片的  令接下来的日子  渐变着颜色  就像我的天庭  日渐开阔  无法遮掩的红晕  慢慢多了些光泽  我便开始注意到  一种温度的落差  这个过程  叫季节亦或岁月……  莫名想起  那一年,将父亲送走  直到最后的宿址,一道山梁  这是父亲最后的高度  我守候在父
期刊
同学是不能老的,也不能庸俗,是心底的梨花,纯白纯白的,寂静地开着。不要轻翻,最好能如当初样齐刷刷地坐在那。  在深圳时,我去接秋,提前两个小时到达,穿了好久没穿过的高跟鞋,站在深圳东站的接站大厅,盛装以待。秋出来后,拉着我的手,眼泪一个劲地在眼圈里打转,嘴唇翕动了几下,才憋出一句话:你咋变成这样了。我说很老了吧!她嗫嚅道,不是原来的味了,味字很长,拖着哭音。原来啥味,真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我是一
期刊
接到陶总电话的时候我正坐在马桶上,昨晚喝大了,脑袋里像藏着个小人儿,一跳一跳地闹腾。我稳稳神儿,手指在屏上一划,陶总那一板一眼的河北腔就蹦了出来:“张经理,你们那个阀还是不行,调试多次了,你马上和厂家沟通下,看怎么解决,误了七月一日开通典礼,咱们俩一起跳沉降池吧,你还笑,区长要亲自来剪彩的……喂,你在吃饭?”  “我在撇条……”我吭哧了一下说。  陶总“噗”地笑了,“你抓紧时间过来吧,靠。”  放
期刊
每到傍晚雨才停一会儿。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十八天,在太原府近二十年的秋雨史上,今年算是彻底刷新了二十年前那场大雨的记录,而且从目前气象局的预报中可以得知,这种天气还会延续四到五天,到底是四天还是五天,太原府人并不计较这个,尤其是老年人,对气象局的预报总是嗤之以鼻——他们从年轻人口中打听了气象局的预报,其实是为了打赌。这样的“连阴天”,除了打赌,老人们也的确找不出更好的乐子来,他们会以各自对太原府上空
期刊
从一浪高过一浪的忙碌中抬起头来时,这个秋天已经杳无踪迹了。  对秋的依恋,还缠绵在曾经思秋、品秋的涂鸦中。或者,还停留在西域那片金黄得醉人的白杨林畔,并载着她,穿越万水千山,一路飞向心仪已久的胡杨林。  而季节,是不会为遐想停留的,即使片刻也不会。楼前的银杏树,终于飘落下了最后一枚金黄的小扇子。它不会知晓,有一双热切的目光,从满树璀璨开始,就痴迷于这份生命的辉煌。欣赏在眼,捕捉在心,珍藏在镜头里,
期刊
梦中的房子  小时候随爷爷到森林里打猎,那丛林里有一栋小房子,房子的墙体全是一整根木头一整根木头做的,小房子里面就一大间,走进屋子里能闻到木头散发出的清新香味。里面有床,有水缸,有土灶,有一个水缸里还养了鱼。主人的猎枪和弓箭,蓑衣和斗笠都挂在墙面上,离灶台不远的墙壁上挂着一节刀割过的腊肉和一只烘干的野山鸡。  外面的土台阶上堆有柴火。前面栽了两棵梨子树,去的时候正是梨子成熟季节,主人摘了一个给我吃
期刊
天,连阴了数日,闷。潮湿的心情,无处晾晒,把人压得疲惫不堪。  今早醒来,终有一丝凉风拂过,心情也因此开朗了许多。  远处的风缓缓吹来,轻轻翻動着路边法国梧桐那肥大的黄绿色的叶子,我在想,如果是近处的风,或许会更猛一些,那么,几天来的闷热就会随着叶子的欢腾呼啦一声走远。  大院里的那几棵白杨的叶子,在晨光中欢快地舞蹈着,小巧玲珑的叶片,如碧绿的钻石,晶莹剔透,静心细听,有“叮叮当当”的声音隐约传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