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和谐”思想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84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举国共识。什么是和谐社会?一般来说,和谐社会包括三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事实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很多著述都论及了这一思想。《寡人之于国也》即为典型代表。
  一、顺应自然以养民,人与自然的和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任何时候,人们都必须先解决好吃喝问题,才能去从事其他事情。在孟子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尊重自然,顺应规律,不耽误四季农时,那么收获的粮食就有剩余;鱼鳖等水产品,不大肆捕捞,不一网打尽,那么人们就可享用不尽;山中林木,不乱砍滥伐,给足生产时间,那么木材便可用之不竭。
  在这里,孟子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人类要生活,就必须尊重自然以获得必要的生产资料,只要这样,才能真正的“活”下来。“五谷杂粮,民赖生之。”事实上,我们现在的严禁电打鱼,河流每年规定禁渔期,山区每年规定封山期等等,无不契合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效法自然”,就是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方得和谐。
  二、利用孝悌以化民,人与人的和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化民。在顺应自然满足人们基本生存的基础上,孟子进而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社会关系,其核心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只有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好了,整个社会才可以充满温情与温暖,才会变得有序而稳定。通常,维护一个社会正常有序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法律制度,二是道德力量。“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儒家认为要“以德为政”,他们主张以道德的手段来达到治理的目的,搞好道德教化,就可以“一以驭百,坐以待劳”,“垂衣裳而天下治”,而道德教化就是本文中的“庠序之教”。在“百德孝为先”的古代,人们自然而然就把推行孝道放在了首位,并且,在“孝敬父母”的层面上扩大了“孝”的外延,形成了处理兄弟关系的“悌”,处理朋友关系的“友”,为国效力的“忠”以及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仁义礼智信”等。正是这些伦理观,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推行仁政以利民,人与社会的和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这是因为,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既是独立的自我,同时又是社会的一分子。所以,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和谐。
  要实现这个目标,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改变君王的治国理念无疑是最有效的捷径。梁惠王是迷惑的,因为他直到见孟子时都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治国之道;孟子是睿智的,因为他借“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形象地批评了梁惠王,也含蓄地表明了他所主张的推行仁政,最终实现“王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的最高政治理想。推行仁政,才能真正地施惠于民,才能真正地深得民心,才能真正使社会稳定有序,才能真正地实现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也要有良好的文化条件,更要有可靠的政治保障。《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孟子那气势磅礴、善于论辩的散文特点,更让我们对和谐社会有了生动、形象的认识。
其他文献
摘要:200米项目是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必考项目,是初中毕业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200米跑的项目特点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自身在初中生200米跑教学训练中的实践探索,阐述有关速度、速度耐力、速度力量三个方面的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初中生 200米跑 教学训练  200米跑是田径运动中的短跑项目,不管是在专项技术还是在专项素质方面,对学生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将跑步技术、
尤金·奥尼尔与阿瑟·米勒都是美国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二人对于美国戏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都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流传于世,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非常宝贵的
初中我们就已经学习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再次学习不是简单地对初中知识的重复,在复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的同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食盐中杂质离子的检验与除杂质方法的讨论,要求同学们掌握提纯的操作原理和方法。    一、基本操作  1. 过滤  (1)原理:利用物质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性固体分离开来的方法,如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泥沙;还可以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和不溶性固体组成的混合物,如氯酸钾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