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本”指事物的根,世界万物万事中,“人”才是根本,这是现代教育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新的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首先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再次要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
但就现阶段高中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部分课堂仍旧没有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现象亟待解决。
一、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育的体制下,高中阶段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所以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几乎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投向了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上去。考试分数成了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就现在的教育体制看来,高中音乐课的课堂教学也似乎忘却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意义与目的,忘却学习音乐知识对人生的作用与价值,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对人性的建构对人格的重塑,迷失了人与知识的关系。
而且,高中音乐教师存在着习惯性用理性来标签自己的学科的问题,也以此来要求和教育学生,使本应充满人性化色彩的音乐课堂教学变成充满理性而少有人情的“真理空间”。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要使学生进入歌曲意境用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教师仅一遍又一遍地教唱歌谱、歌词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导和感染学生;要注重让学生关注歌曲的歌词、背景、旋律、速度、力度、情绪、情感;要注重把音乐与学生的生活尽可能融入一体,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人物、词语等来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并鼓励和帮助他们大胆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们便会喜欢唱歌并且可以感受到旋律美、音质美、歌词美、意境美。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高中音乐这一科目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说几乎就是多余的,所以致使高中音乐教学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音乐课应该成为他们放松、调节心态的场所,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还是在牵引着学生学习,使得高中学生没有感受到音乐课的吸引力,这样的教学不利于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没有达到使学生能够好好地放松一下身心的效果。
二、高中音乐教学实现“以人为本”的相应措施
1. 教师需要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音乐课堂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他们很希望有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心情舒畅,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兴趣浓厚了,学习就变得积极主动、富有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制定好相应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授课的同时多与学生交流,与学生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音乐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的享受,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学生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翁,他们会学习更加开心,教师也教得很轻松。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本人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充满关爱,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动力,对人生充满向往。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手,就一定能达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强调自主发展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互相鼓励、相互启发,才能找到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在高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可以共同表演一个节目或者共同探讨对某一乐曲的看法,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示自我,不仅学会了正确评价自己,也学会了理智的协调相互合作的关系,同时还帮助学生树立起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特殊社会角色的责任感。
实际上,不管是什么课堂都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一个引导自我激励、是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地方,也是一个开发、放飞孩子们想象力的地方。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不妨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从而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自主发展,体味成功的喜悦,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3. 贴近高中生心理,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流行音乐
高中生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一代,他们走在时代潮流的前端,接触的是最流行的事物,所以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只一味地传授课本上的音乐和歌曲,可能无法真正的走入他们的内心,他们爱好流行音乐,想要课堂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流行音乐。
许多音乐教育界同行认为流行音乐是音乐教育的绊脚石,是学生不能专心于现行教材的罪魁祸首。将流行音乐融音乐教学的操作者,音乐教师自身对流行音乐的正确把握是本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引入不是媚俗地迎合,不是简单地随大流,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将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在性质上最本质的含义是: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及情感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以人为本”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真正把素质教育中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郭宁.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1).
[2]曾美良. 以人为本的音乐课教学[J].音乐教育与创作, 2008(05).
[3]刘晓青. 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和谐教育观[J].成都大学学报. 第22卷第1期,2008,22(1).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首先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再次要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
但就现阶段高中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部分课堂仍旧没有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种现象亟待解决。
一、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教育的体制下,高中阶段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所以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几乎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投向了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上去。考试分数成了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就现在的教育体制看来,高中音乐课的课堂教学也似乎忘却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意义与目的,忘却学习音乐知识对人生的作用与价值,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对人性的建构对人格的重塑,迷失了人与知识的关系。
而且,高中音乐教师存在着习惯性用理性来标签自己的学科的问题,也以此来要求和教育学生,使本应充满人性化色彩的音乐课堂教学变成充满理性而少有人情的“真理空间”。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要使学生进入歌曲意境用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教师仅一遍又一遍地教唱歌谱、歌词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导和感染学生;要注重让学生关注歌曲的歌词、背景、旋律、速度、力度、情绪、情感;要注重把音乐与学生的生活尽可能融入一体,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人物、词语等来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并鼓励和帮助他们大胆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们便会喜欢唱歌并且可以感受到旋律美、音质美、歌词美、意境美。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高中音乐这一科目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说几乎就是多余的,所以致使高中音乐教学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在高中学习生活中,学生有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音乐课应该成为他们放松、调节心态的场所,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还是在牵引着学生学习,使得高中学生没有感受到音乐课的吸引力,这样的教学不利于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没有达到使学生能够好好地放松一下身心的效果。
二、高中音乐教学实现“以人为本”的相应措施
1. 教师需要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音乐课堂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他们很希望有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心情舒畅,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了,兴趣浓厚了,学习就变得积极主动、富有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制定好相应的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授课的同时多与学生交流,与学生成为很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音乐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美的享受,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学生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翁,他们会学习更加开心,教师也教得很轻松。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对教师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本人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充满关爱,对生活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动力,对人生充满向往。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着手,就一定能达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强调自主发展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互相鼓励、相互启发,才能找到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在高中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可以共同表演一个节目或者共同探讨对某一乐曲的看法,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示自我,不仅学会了正确评价自己,也学会了理智的协调相互合作的关系,同时还帮助学生树立起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特殊社会角色的责任感。
实际上,不管是什么课堂都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一个引导自我激励、是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地方,也是一个开发、放飞孩子们想象力的地方。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不妨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从而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自主发展,体味成功的喜悦,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3. 贴近高中生心理,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流行音乐
高中生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一代,他们走在时代潮流的前端,接触的是最流行的事物,所以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只一味地传授课本上的音乐和歌曲,可能无法真正的走入他们的内心,他们爱好流行音乐,想要课堂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流行音乐。
许多音乐教育界同行认为流行音乐是音乐教育的绊脚石,是学生不能专心于现行教材的罪魁祸首。将流行音乐融音乐教学的操作者,音乐教师自身对流行音乐的正确把握是本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引入不是媚俗地迎合,不是简单地随大流,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将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在性质上最本质的含义是: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奠定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心理及情感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以人为本”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真正把素质教育中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郭宁.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1).
[2]曾美良. 以人为本的音乐课教学[J].音乐教育与创作, 2008(05).
[3]刘晓青. 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和谐教育观[J].成都大学学报. 第22卷第1期,200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