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蜀大地上复杂且多变的地形阻隔了四川先民的脚步,人们藉由水系而分隔,饮食文化也由此划割出区域:岷江流域的上河帮,沱江流域的小河帮,嘉陵江流域的下河帮,横断山的藏区饮食。山川刻画了四川境内菜系的脉络与特质,即便是一日三餐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早餐,也能从中瞥见美食背后的深意。
富顺豆花以“滚、嫩、绵、白”的豆花和“辣、麻、香、鲜、甜”的蘸水而广受食客好评。富顺人尤爱早上来一碗豆花,把豆花倒进米饭里,米粒吸入了豆花的水分变得松软,再用勺子舀一点蘸水涂在嫩滑的豆花上,裹了鲜辣之味的豆花滑入嘴里,感觉酣畅淋漓。
早年富顺豆花多是家中自制,蘸水的物料可以随性增减,口味由此变化多端,或辣或咸。如今县城街道上满是“李二豆花”“雷三豆花”“黄六豆花”,却没有一家自称“富顺豆花”,只要口味独到,就能得到认可。
盐业历史博物馆
坐落于陕西盐商集资兴建的西秦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设计精巧。馆中陈列了中国井盐的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展示了自李冰开凿广都盐井以来四川盐业生产的发展。
燊海井
世界上第一口由人工钻凿的超过千米的深井,清道光十五年开始打井,历时13年。天车是燊海井的主要景观,由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支架,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
仙市古镇
始建于隋代,有1400多年历史,是当年井盐出川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水码头,号称“中国盐运第一镇”。古镇内的建筑保留了原有风貌,寺庙、祠堂众多,保存完好的“四街、五栅、五庙、一祠、三码头”,被称为“川南场镇风情的标本”。
网络上一度热议的甜咸汤圆之争,在达州是个伪命题。达州特色的早餐肉汤圆,是将肉馅、肉松、豆沙等不同口味的馅料混煮于一锅,装在盛有海带汤的碗里,有的摊主还会在汤里配上鹌鹑蛋、卤过的猪心、猪肺。咬破汤圆,不同口味的汤汁溢出、碰撞,让海带汤变得醇厚而鲜香。
从南充的早餐米粉,也可一窥下河帮菜系的粗犷。“喝粉”是南充清晨的一大景观,每天天一亮,当地人便纷纷涌入街上的粉馆,一条不足300米的小街上挤着七八家小店,家家座无虚席,于是一排简易矮桌就摆上了街,食客窝在桌前,端起海碗,大口吸溜着。米粉是提前用冷水泡好的,店家拿一撮放到竹丝漏子里,在滚烫的开水里汆烫,然后沥干水,盛到羊骨、筒骨熬成的高汤中,根据食客的口味放上牛杂、肥肠、羊杂、鸡杂、三鲜等臊子,再淋上红油。
下河帮菜系的菜品简单易做、价格亲民,很快便流传开来,现在国内不少街边的川菜小店便是以下河帮菜系为主。
烧鸡公
下河帮菜系的经典代表,广泛流行于川渝一带。以公鸡、青辣椒、芹菜、洋葱等食材制作,口味以麻辣为主。四川人称“公鸡”为“鸡公”,菜品由此得名。
口水鸡
一道凉菜,有“名驰巴蜀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州”的美称。鸡煮至断生,用鸡汤浸泡入味,佐以干辣椒、辣椒油、麻酱,集麻、辣、鲜、香、嫩、爽于一身。
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带,地势陡升,海拔高达6000余米的横断山,横亘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中央,高山峻岭,河谷纵横,“断”了古时四川东西往来的交通。地势的阻隔,也孕育了与巴蜀大地不同的族群与文化,川西一带的甘孜、阿坝及木里世居着嘉绒藏族,在长期的自然和文化选择中,发展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川西藏区的饮食属于藏菜而不是川菜体系,早餐以酥油茶和糌粑为主。酥油茶是每餐必备的饮品,黑色磚茶经过长时间煮沸后,加入酥油和盐巴,在茶桶中用茶杆搅拌至水乳交融即可。藏族人十分依赖茶叶,民间有“一日无茶则滞”的说法,这缘于藏族人的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蔬菜、水果较少,所以要用酥油茶佐餐,以解油腻。高寒地带的藏区并不产茶,古时,藏族人需要茶叶,内地则需要骡马用于耕地和征战,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交易应运而生,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形成了一条自唐宋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酥油茶要搭配糌粑。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以耐寒、耐旱、耐贫瘠的青稞为原材料,早在三千多年前,藏族先民已开始在高海拔地区种植青稞。糌粑与北方的炒面有相似之处,但制作流程不同,炒面是先磨后炒,糌粑则刚好相反,先晒干炒熟,后磨细成糌粑面。吃糌粑时,在碗里倒上一些酥油茶、奶渣、糖,加点糌粑面,用手搅匀、捏成团,即可享用。
藏历新年期间,到甘孜、阿坝及木里一带的藏族人家拜年时,主人会端过来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里面装满青稞和卓玛(人参果),客人需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对主人一家的祝福。
落座后,主人提过酥油茶壶,客人端起茶碗,用无名指蘸少许,向空中弹洒三次,意为奉献给神、龙和地灵。敬完神灵,客人要在酥油碗里轻轻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饮茶时切忌太急太快,更不能一饮到底,要留一半左右,把碗放回桌上,等主人添满再喝,一般以喝三碗为吉利。

富顺豆花以“滚、嫩、绵、白”的豆花和“辣、麻、香、鲜、甜”的蘸水而广受食客好评。富顺人尤爱早上来一碗豆花,把豆花倒进米饭里,米粒吸入了豆花的水分变得松软,再用勺子舀一点蘸水涂在嫩滑的豆花上,裹了鲜辣之味的豆花滑入嘴里,感觉酣畅淋漓。
早年富顺豆花多是家中自制,蘸水的物料可以随性增减,口味由此变化多端,或辣或咸。如今县城街道上满是“李二豆花”“雷三豆花”“黄六豆花”,却没有一家自称“富顺豆花”,只要口味独到,就能得到认可。

在自贡遇见盐的故事
盐业历史博物馆
坐落于陕西盐商集资兴建的西秦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设计精巧。馆中陈列了中国井盐的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展示了自李冰开凿广都盐井以来四川盐业生产的发展。
燊海井
世界上第一口由人工钻凿的超过千米的深井,清道光十五年开始打井,历时13年。天车是燊海井的主要景观,由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支架,竖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
仙市古镇
始建于隋代,有1400多年历史,是当年井盐出川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水码头,号称“中国盐运第一镇”。古镇内的建筑保留了原有风貌,寺庙、祠堂众多,保存完好的“四街、五栅、五庙、一祠、三码头”,被称为“川南场镇风情的标本”。
下河帮 不拘一格的“江湖菜”
下河帮菜系以嘉陵江流域的达州、南充一带为中心,这里曾经水系发达,舟来船往,下河帮菜系的不少菜式,是码头工人、乞丐利用他人丢弃不用的牛羊内脏所制,粗犷豪放,用料大胆,善于将寻常材料做出新花样,但多少有点难登大雅之堂,所以也称“江湖菜”。网络上一度热议的甜咸汤圆之争,在达州是个伪命题。达州特色的早餐肉汤圆,是将肉馅、肉松、豆沙等不同口味的馅料混煮于一锅,装在盛有海带汤的碗里,有的摊主还会在汤里配上鹌鹑蛋、卤过的猪心、猪肺。咬破汤圆,不同口味的汤汁溢出、碰撞,让海带汤变得醇厚而鲜香。

从南充的早餐米粉,也可一窥下河帮菜系的粗犷。“喝粉”是南充清晨的一大景观,每天天一亮,当地人便纷纷涌入街上的粉馆,一条不足300米的小街上挤着七八家小店,家家座无虚席,于是一排简易矮桌就摆上了街,食客窝在桌前,端起海碗,大口吸溜着。米粉是提前用冷水泡好的,店家拿一撮放到竹丝漏子里,在滚烫的开水里汆烫,然后沥干水,盛到羊骨、筒骨熬成的高汤中,根据食客的口味放上牛杂、肥肠、羊杂、鸡杂、三鲜等臊子,再淋上红油。
更多下河帮美食
下河帮菜系的菜品简单易做、价格亲民,很快便流传开来,现在国内不少街边的川菜小店便是以下河帮菜系为主。
烧鸡公
下河帮菜系的经典代表,广泛流行于川渝一带。以公鸡、青辣椒、芹菜、洋葱等食材制作,口味以麻辣为主。四川人称“公鸡”为“鸡公”,菜品由此得名。
口水鸡
一道凉菜,有“名驰巴蜀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州”的美称。鸡煮至断生,用鸡汤浸泡入味,佐以干辣椒、辣椒油、麻酱,集麻、辣、鲜、香、嫩、爽于一身。
藏区 雪域高原的朴素之作
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带,地势陡升,海拔高达6000余米的横断山,横亘在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中央,高山峻岭,河谷纵横,“断”了古时四川东西往来的交通。地势的阻隔,也孕育了与巴蜀大地不同的族群与文化,川西一带的甘孜、阿坝及木里世居着嘉绒藏族,在长期的自然和文化选择中,发展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川西藏区的饮食属于藏菜而不是川菜体系,早餐以酥油茶和糌粑为主。酥油茶是每餐必备的饮品,黑色磚茶经过长时间煮沸后,加入酥油和盐巴,在茶桶中用茶杆搅拌至水乳交融即可。藏族人十分依赖茶叶,民间有“一日无茶则滞”的说法,这缘于藏族人的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蔬菜、水果较少,所以要用酥油茶佐餐,以解油腻。高寒地带的藏区并不产茶,古时,藏族人需要茶叶,内地则需要骡马用于耕地和征战,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交易应运而生,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形成了一条自唐宋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酥油茶要搭配糌粑。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以耐寒、耐旱、耐贫瘠的青稞为原材料,早在三千多年前,藏族先民已开始在高海拔地区种植青稞。糌粑与北方的炒面有相似之处,但制作流程不同,炒面是先磨后炒,糌粑则刚好相反,先晒干炒熟,后磨细成糌粑面。吃糌粑时,在碗里倒上一些酥油茶、奶渣、糖,加点糌粑面,用手搅匀、捏成团,即可享用。
在藏族人家做客
藏历新年期间,到甘孜、阿坝及木里一带的藏族人家拜年时,主人会端过来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里面装满青稞和卓玛(人参果),客人需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撒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对主人一家的祝福。
落座后,主人提过酥油茶壶,客人端起茶碗,用无名指蘸少许,向空中弹洒三次,意为奉献给神、龙和地灵。敬完神灵,客人要在酥油碗里轻轻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饮茶时切忌太急太快,更不能一饮到底,要留一半左右,把碗放回桌上,等主人添满再喝,一般以喝三碗为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