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套自主知识产权氦膨胀制冷氢液化系统调试成功

来源 :机床与液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jin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研制的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氦膨胀制冷循环的氢液化系统调试成功,产出液氢、仲氢含量97.4%。该套系统研制历时400多天,90%以上的设备采用国产,填补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氢规模化生产方面的空白,不仅在保障运载火箭燃料供给方面有重要战略意义,也为我国氢能产业中氢的规模化储运提供了技术和装备基础。
其他文献
针对获取运动轨迹不清晰以及轨迹不能很好地被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三帧差分法的3D打印机轨迹检测改进算法。采用USB摄像头采集图像,然后用改进三帧差分方法和高斯混合模型进行轨迹的粗略判断,并使用Qt框架实现对目标中心即3D打印机喷头的运动轨迹检测和速度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完整地获取3D打印机喷头轨迹,能较大程度地减少图像处理的计算量。
提出一种求解冗余约束绳驱并联机器人实时正解的数值算法。建立八绳六自由度绳驱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并对其机构进行参数化,根据矢量封闭原则计算绳索长度。由反解方程导出非线性正解方程组,取运动平台的初始位姿作为初值,运用Dog Leg算法迭代求出位姿正解。取圆曲线作为运动平台的运动轨迹,实时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可完成精确的位姿正解运算。实验结果显示5种位姿组合平均耗时均小于0.07 ms,满足求解绳驱并联机器人位姿正解的实时性要求。
针对精密微孔加工难度大、质量难保证的特点,提出微孔加工质量控制模型,分别从操作人员、机床、生产物料、加工环境、品质测量等5个方面入手,对如何保证精密微孔的加工质量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加工案例,从项目实施流程、工艺规范、软件端工艺设计、切削温度控制等方面验证了该高速钻削加工方案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为精密微孔生产制造提供了参考。
介绍了微喷砂表面处理技术进展及工作原理,分析了微喷砂处理对涂层刀具表面完整性、切削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微喷砂能够改善涂层刀具表面的粗糙度并提高涂层表面的残余压应力,进而提升刀具的切削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总结了微喷砂表面处理技术对涂层刀具表面的影响,并且对微喷砂表面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为涂层刀具的表面处理和绿色智能制造提供了参考。
针对加工中心快速可靠性试验中加载手段不足的问题,基于GB/T 23567系列标准对加工中心快速可靠性试验系统进行功能分析与设计,构建基于模拟工况的轴向加载装置与主轴加载装置,实现轴线载荷加载控制以及主轴扭矩加载控制。使用该系统对样品开展一系列加载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可靠性指标,验证了该可靠性试验系统的功能。研究结果为提高行业数控加工中心可靠性试验和检测能力提供支撑。
针对电机轴承故障诊断效率低和诊断结果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FastICA的遗传径向基神经网络的优化算法。利用独立分量分析算法,将信号分离成多个独立的信号源;根据独立信号源构建独立特征向量;将分离所得的独立信号源作为样本,输入到遗传算法优化后的径向基神经网络中进行故障识别,并与其他分类算法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电机轴承多信号的故障诊断,该算法具有更好的故障诊断能力。
开发微孔陶瓷研磨装置,并制备GC磨料和C磨料研磨盘,分别对单晶α-氧化铝晶圆进行研磨加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C磨料研磨盘相比,GC磨料研磨盘对单晶α-氧化铝晶圆的研磨效果更佳;使用GC磨料研磨盘研磨10 min后,晶圆材料去除率为1.05~1.15μm/min,表面粗糙度Sa达15~16 nm;在研磨40~50 min时,研磨盘的研磨效率下降,晶圆材料去除率增加至1.4~1.5μm/min,但表面粗糙度Sa仅提高至15.5~16.5 nm。尽管如此,在保证表面加工质量的前提下,晶圆的材料去除率仍能达到1
根据磁头生产工艺要求,经过切削工序后的产品Slider需进行清洗,以保证清洁度。研制七臂七缸自动磁头振动清洗机,主要由上料位、冲洗位、振动刷洗位、海绵擦洗位、烘干系统、水路系统、七机械臂组合机构、框架等部分组成。介绍该设备的清洗对象和清洗方法,研究清洗时间、清洗液浓度、毛刷压入量等清洗参数对产品清洁度和掉料率的影响。设备投入使用后,运行稳定、可靠,产品清洗效果满足生产要求。
为研究油气润滑参数对高速电主轴热特性的影响,在考虑气流压力和供油量2个因素下对高速电主轴进行热特性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供油量对温升指标的影响最大,气流压力影响次之,二者的交互因素对温升指标的影响比较小。获得了最佳水平组合,得到了不同水平组合下电主轴各方向的热变形;分析电主轴各方向热变形不同的原因,得到在实际加工中应该重点控制主轴Z方向热变形量的结论。
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目前已在骨科手术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解决了骨科手术“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的难题,术前医生可以根据3D打印出的全真模型进行手术入路的精准定位,合理规划手术方案,在手术过程中操作轻松、得心应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外科副教授周建林团队利用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打印出患者的髋臼髂骨缺损全真定位模型,并通过定制导板“导航”手术,为患者精准实施了肿瘤切除。术后5天,患者已能下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