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诗》里的惩罚教育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phi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诗》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用文学形式写就的,反映了作者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办并领导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的教育历程。此书用娴熟而幽默的文笔、充满激情地叙述了教养院的流浪儿童,从不遵守纪律的一群乌合之众,在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下,逐渐转变为团结战斗的集体,成为苏维埃新人的故事。其所揭示的“惩罚教育”理论至今仍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鉴。
  教育需要适度的惩戒
  《教育诗》中记载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三记耳光”的故事:一个冬天的早晨,马卡连柯叫工学团团员扎陀罗夫去砍柴给厨房用,谁知扎托陀罗夫竟挑衅似地拒绝了。马卡连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手打了扎陀罗夫三记耳光。马卡连柯认为惩罚是一种教育,本质上是让受惩罚者意识到自己有错,但它不能造成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因而体罚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他称这次出手是“从教育学的绳索上失足跌下来”,虽然恰恰是这三记耳光,彻底地改变了扎陀罗夫的人生,并使他走向光明的未来。
  马卡连柯很讲究惩罚的方法,他会对每个学员进行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卡拉邦诺夫、米嘉庚和他们这个集团的其他成员没有遵守他们的诺言,仍然出征瓜田,偷袭农民的耳房和地窖。有一次,他们竟然偷偷爬进养蜂场,把两个蜂箱带蜜搬进教养院,还举行了一次宴会,许多学童都来参加,结果这些参加了宴会的人脸又红又肿。米嘉庚被马卡连柯叫进了办公室,他一口气承担了所有的罪名。学校的风气被破坏了,大家行动散漫,喜欢说肮脏的俏皮话,衣冠不整等等。马卡连柯经过深思,决定开除米嘉庚。
  还有一次,有个男孩侮辱了一个女孩,马卡连柯知道后,给他写了字条,让他晚上十一点钟过来,并装在信封里让通讯员送去。通讯员找到那个男孩把信交给了他。上午十点三十分时,通讯员又来找这个男孩并问他是否已准备好,马卡连柯正等待着他。这个男孩实在忍耐不住了,下午三点就来找马卡连柯。可马卡连柯仍让他晚上十一点钟再来。这个男孩又回到分队去了,其他的人都问他发生什么事情了。当大家知道这个男孩的错误之后,都责备起他来。晚上十一点时,男孩又来到马卡连柯这里,此时他心神不安,脸色苍白。马卡连柯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知错了,就直接问他:“你明白了吗?”“明白了。”“去吧!”
  上面这两个学员所犯的错误性质不同,他们俩的个性也不同,而对他们采取惩罚的方法也是不同的。马卡连柯还故意让一个有些懒惰的学员去领导一个特别懒惰的学员进行劳动,结果使他们双方都看到了这种惰性的不可容忍,进而促使双方痛改前非,树立起劳动观念并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惩罚应因材施教
  书中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学员谢苗逃离文工团后又回来,马卡连柯让他到离校较远的财务处领取500卢布,谢苗先是不知所措,但迅速如数取回。又过了两个星期,马卡连柯又令谢苗去取2000卢布,还给他一支枪,一匹马。谢苗与马卡连柯有这样一段对话:“2000?要是我取了钱不回来呢?”“你少说这种傻话,既然把委托书交给你,你就去取。”“你不可能这样信任我。”马卡连柯说:“你年轻力壮,马又骑得好,同时我知道你做人跟我一样诚实。”于是谢苗又一次忠实地完成了任务。谢苗由于受到信任的鼓舞增强了上进信心,成为优秀的学员,后来更成为马卡连柯教育事业的接班人。
  孩子犯错了,是应予以惩罚还是感化要因对象而异。对谢苗,马卡连柯用的是“感化”策略;对扎陀罗夫,马卡连柯用的是“惩罚”的策略。看似对立的两种策略在马卡连柯的运用下都收到了良好教育效果,其原因就是因材施教,采取了正确的教育策略。谢苗在外面混不下去了主动要求回来,表明谢苗这时是有心改过的,马卡连柯抓住时机,用“宽容与信任”助其扬善,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对扎陀罗夫,之前马卡连柯对他的爱心教育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扎陀罗夫一贯对抗教育,其劣根性愈加暴露。马卡连柯的“三巴掌”及时使扎陀罗夫从“恶”的蒙蔽下醒悟,体会到马卡连柯过去曾经给予他的信任与爱。
  “道德感化”只是一种教育策略,它的适用对象和环境是有条件的,教育者在教育犯错学生时不能都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也不能对一批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同一种惩罚。首先,要能准确识别犯错者的动机,是初犯还是惯犯,是出于无奈还是本身道德有缺陷。其次,要能正确估价教育者自身的影响:教育者在学生眼里具有正直无私、充满爱心的品质,即有足够的威信,也有足够的能力查清事实,将认错的机会留给学生,就可以实施感化教育;如果犯错者不是初犯或偶犯,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是与自身品德有关,或者如果在学生看来教育者不足以让他们信服,那么,使用感化就不太能奏效。
  即使是惩罚也要让他明白你对他的爱
  马卡连柯在最初的扎陀罗夫事件中动了拳头,后来又和伏洛霍夫发生严重的冲突,反而使得孩子们感到他是一个英雄,这是因为他根本可以不打人,可以把孩子赶出教养院,可以把危险留给孩子们,但他采用的却是一种对自己很危险的方式,这从根本上是基于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看到了这一点,从中感受到了这种爱,所以从心底里接纳了他的“暴力”。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学生即使再顽劣,也比不过那些问题孩子,马卡连柯在动了拳头之后也说:“我没有一分钟认为我已经在暴力中找到了一种全能的教育法。”而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出现简单粗暴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麻木了,能找出一大堆借口,却从来没有试问过自己:难道真的就没有其它方法了吗?我们的这种“暴力”真的是建立在对学生爱护的基础之上,还是仅仅为了珍惜我们的那点脑细胞的自私之举?
  教育惩罚的目的是让犯错的学生改过自新、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去体验惩罚。热爱学生是教师根本的职业道德,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行为准则。教育惩罚要出于爱和善意,诚恳、冷静、细致,让受罚学生感受到背后的关怀。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责任编辑余志全
其他文献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感恩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心怀感恩的人。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  感恩教育首先需要让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通过主动参与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为此,学校精心策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并把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有一种能激发学生内生力的教育方式,而这个自内而外的生长力量的培养,正是学校德育需要做的功课。但当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重灌输,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行为,轻感受等问题,导致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差。为改变这种现状,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在进行着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今年10月,广州市天河区对全体班主任老师进行正面管教的培训,希望能借此提升全区班级德育管理实效,进而提升学校德育实效。那什么是
摘 要:只有充满爱的学校管理,才能培育出充满爱的教师团队。制度衍生爱,正风促行;管理倾注爱,和谐共进;教研渗透爱,人人成长,这些都是学校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关 键 词:师德;师爱;师生关系;爱心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1-0062-0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教育得以延续和
近年来,我国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欢欣鼓舞。然而,这当中仍有许多令人叹息的现象。比如不少高分入读重点高中的学生因缺乏明确目标,沉迷网络和游戏,任由美好年华在指尖流逝。不少教师为“出成绩”,罔顾学生兴趣培养和思维发展,坚持满堂灌,让学生不堪重负,甚至酿成极端事件。不少学校引领失当,导致学生高考前后以撕书、扔书的方式来给终于解脱学业压力的自己“致礼”……如此等等,让人在感叹之余,不免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微信、贴吧等自媒体成为中小学德育课堂常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许多一线教师秉持创新与实践精神,将自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并在应用中不断思考:如何激活自媒体素材的价值,引领学生在“回望”生活中成长;如何构建基于自媒体的互动课堂教学,应对自媒体对传统师生关系带来的冲击,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希望我们编选的这组文章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变革的时代充满挑战与机遇,我们将与一线教师一起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和家庭、社区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开展一致的行动,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近年来,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对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共享共建共育办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通过积极引导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和公民有序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等工作,创新办学模式,促进学校管理与运行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优质化,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督教
摘 要 获得完整健全的人格以及在困难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实现生活的意义,是价值教育的理论导向。学会过美好生活,获得人生的终极幸福,离不开时代价值教育的引领。这样的引领既有对理性价值原则的遵从,也离不开对非理性的直觉、感觉和灵性的关注,只有将理性的结构与非理性的自觉结合起来,教育才能以一种审慎的、明确的价值确立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关 键 词 美好生活;价值;价值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教育很简单,简单到只须回答两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但教育又很不简单,因为从古到今,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从来没有公认的“标准答案”。  对于前一个问题,“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决策者的角度而论,是培养“接班人”还是“公民”,探索还在进行中。就平民百姓而言,对孩子成长期望的关键词,如:分数、特长、个性、学业、品行等,每个人的选择和排序都不一样;而且,就算有了某种期望,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实验稿相比,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减弱了评价具有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等功能的一般性陈述,特别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能力;对于
摘 要 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班主任的爱需要智慧和理性。面对班级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群体,班主任要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学会适当地“偏爱”“厚爱”和“严爱”,用特别的爱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关 键 词 班级管理:爱的教育;中等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爱学生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