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教师都感到很苦恼,在教学中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教学效果却不显著。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忽略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目中无“人 ”,硬把学生当容器,只顾往里面装东西,不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果,老师们是心力交瘁,学生们是囫囵吞枣,真是“擀面杖吹火,费力不讨好”。因而,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怎样做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众所周知,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它需要打“持久战”。我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对知识面的拓展和对知识的积累,比如背古诗、背成语、背名言警句。去年,我在八年级进行了一年的古诗背诵实验,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三首课外古诗。最初,学生感到枯燥,积极性不高,我想,应该想些办法让他们主动去背。于是,我组织开展了阶段性“赛诗”活动。我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开展了一次古诗文知识大赛。学生由原来的冷淡、不以为然,变得兴趣浓厚,有同学向文言文挑战,竟能一口气背下《三峡》。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学习的“好之者”。
  二、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
  教师往往在备课时设置许多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对于究竟解决些什么问题感到很糊涂,教师在学生没有疑问的地方花费了大量时间,而学生真正的疑问却没有得以解决。所以,我认为教师不应该包揽学生的一切,应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我在教学新课前,总要问学生在预习时有哪些疑问,然后在把握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可由学生自行讨论解答。对于学生的独到见解一定要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老师、权威挑战,大胆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三、善于举一反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学习要经常复习,温习旧的知识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新的知识。“温故”之所以能够“知新”,是因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些已有的知识,主要是有关知识的概念、原理,构成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以这些知识作为迁移的基础,才能使自己在学习新知识时,思维活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唐睢不辱使命》一文时,由于本课主要采用对话描写的形式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就让学生也采用对话描写的形式写两个人(可以是老师、同学、父母等),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体现“双主”地位,引导学生“发现”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的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课堂上应是“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动摇,并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万能的,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作用无论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让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凡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对话,帮助学生不断去“发现”,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质疑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主动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而敢于质疑、有疑而乐于与人讨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独立思考,是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教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遇到问题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的能力,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品味、思考、想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地遨翔。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话:“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语文课堂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其他文献
学位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史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最生态化的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住中国的农业文明史,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
在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中有的同志提出,“三个代表”中没有强调阶级性,是不是忽视和模糊了党的阶级基础 ?对此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三个代表”是党的先进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的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束缚,采用一种能够活跃课堂氛围的教学方法,在师生的互动,学生的探究状态下,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自然能理解知识,教师也能轻松教学。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问题串设计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在数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为确定晚季的最佳播种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3个水稻品种6个不同播期情况下生长的秧苗的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调查,确定双季晚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橱窗设计中存在的价值,从而就今天橱窗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剖析,指出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当今的橱窗设计中的重要性。 Th
9月15日,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湖北省中共党史学会在武昌召开了纪念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80周年座谈会。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杨永良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党史研究室主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述,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概括了党的先进性质和历史地位,因而是目前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保
中西方绘画是世界艺术的两大体系,我们通过经常可以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技巧上分出两大体系的不同之处,以及中西方对于艺术观念有着不同阐述手法,并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被公认,气候的变化引起了各种生态问题。中国东北冻土区是受气候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黑龙江省冻土区近年来已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本文利用传统统计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