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在认识策略问题上的差异,解决问题也不一样。为了验证并解决这个问题,我选择了一组(三个)在图表题解决方面成绩不良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的研究。具体的实验操作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确定实验目的
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采用某种新的学习形式(如目标层次式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计划地控制政治教學中的某些因素(自变量)。
二、被试的选择
三个学生被选择于高一学生的普通班级中,总体智商一般,政治成绩特别是主观题的解答成绩3~5分/题(满分12分/题),低于平均分4分左右。
三、界定实验变量
本次实验中,自变量是“目标—策略—评价”的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考试成绩。
四、选择实验模式(选择前后测实验模式)
教学之前,进行预先测试,着重了解学生解答表格材料题的思路和处理方法。教学中突出表格题的结构,着重通过少数典型的例题教给学生分析和解答的方法。教学后再进行测试,了解学生掌握解答表格题的情况。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利用前测和后测结果的对比得出实验自变量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科学性。
五、实验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策略训练,教学和测试都在课堂上。
1.通过预先测试确定基线
在测试期间,记录测试的时间和分数,直到稳定的基线是明显的(表格题的解答成绩3~5分/题)。
2.问题解决策略
(1)读“标题”,这是解答图表题最为重要的第一步。“标题”是对材料所反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材料的中心,也是回答问题时必答的第一个得分要点。
(2)读图表所呈现的“数据”,并对它们进行“纵比”或“横比”,这是解答图表题的第二步。正常情况下,图表所呈现的数据包括不同时期,那么在读这些数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分析的是这些不同时期数据材料的纵向比较,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数据是逐步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抑或是以一个特别的时间为界,出现了转折?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图表提供的数据不仅仅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向变化,还有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或某一区域范围内平均水平的横向差别,那么我们在进行数据比较时,不仅要进行纵向比较,还要进行横向比较。
(3)读“表注”。“表注”是图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特别提醒学生千万不能漏读这部分内容。“表注”往往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一些重要的信息:可能是需要进行横向比较的数据信息,也可能是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时间信息。答案组织时,必须点出这一点。
(4)解答图表题的第四步,是要关注图表中出现的时间。有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答案中要体现。如1949年、1979年、1993年等。
(5)准确地读出图表所反映的表面信息后,还有更重要的一步是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表面信息的内在联系,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挖掘问题的实质,落到“解决问题”这一实处。
3.策略获得与运用练习
策略获得训练进行了3课时(每课时45分钟)。训练中使用的步骤包括:(1)分析现在的学习习惯;(2)提示学生使用策略;(3)学生练习;(4)获得阶段的正确反馈。在练习期间,及时的正确反馈被提供。如果学生在2个或者3个测试中,保持8分或者更好成绩,练习阶段结束。如果低于8分,练习阶段恢复。
4.评价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测试收集因变量,数据包括每个测试正确的数目,成绩提高的标准是在至少连续3次测试中都不低于8分,这样的成绩维持才表明目标策略训练的可接受性。为了考查更大的维持水平,一个月以后重新测试,直到结果较为稳定。
平时教学中,经常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解题训练,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图表题的丢分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一、确定实验目的
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采用某种新的学习形式(如目标层次式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计划地控制政治教學中的某些因素(自变量)。
二、被试的选择
三个学生被选择于高一学生的普通班级中,总体智商一般,政治成绩特别是主观题的解答成绩3~5分/题(满分12分/题),低于平均分4分左右。
三、界定实验变量
本次实验中,自变量是“目标—策略—评价”的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考试成绩。
四、选择实验模式(选择前后测实验模式)
教学之前,进行预先测试,着重了解学生解答表格材料题的思路和处理方法。教学中突出表格题的结构,着重通过少数典型的例题教给学生分析和解答的方法。教学后再进行测试,了解学生掌握解答表格题的情况。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利用前测和后测结果的对比得出实验自变量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科学性。
五、实验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策略训练,教学和测试都在课堂上。
1.通过预先测试确定基线
在测试期间,记录测试的时间和分数,直到稳定的基线是明显的(表格题的解答成绩3~5分/题)。
2.问题解决策略
(1)读“标题”,这是解答图表题最为重要的第一步。“标题”是对材料所反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材料的中心,也是回答问题时必答的第一个得分要点。
(2)读图表所呈现的“数据”,并对它们进行“纵比”或“横比”,这是解答图表题的第二步。正常情况下,图表所呈现的数据包括不同时期,那么在读这些数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分析的是这些不同时期数据材料的纵向比较,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数据是逐步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抑或是以一个特别的时间为界,出现了转折?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图表提供的数据不仅仅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向变化,还有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或某一区域范围内平均水平的横向差别,那么我们在进行数据比较时,不仅要进行纵向比较,还要进行横向比较。
(3)读“表注”。“表注”是图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特别提醒学生千万不能漏读这部分内容。“表注”往往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一些重要的信息:可能是需要进行横向比较的数据信息,也可能是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时间信息。答案组织时,必须点出这一点。
(4)解答图表题的第四步,是要关注图表中出现的时间。有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答案中要体现。如1949年、1979年、1993年等。
(5)准确地读出图表所反映的表面信息后,还有更重要的一步是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表面信息的内在联系,从现象深入到本质,挖掘问题的实质,落到“解决问题”这一实处。
3.策略获得与运用练习
策略获得训练进行了3课时(每课时45分钟)。训练中使用的步骤包括:(1)分析现在的学习习惯;(2)提示学生使用策略;(3)学生练习;(4)获得阶段的正确反馈。在练习期间,及时的正确反馈被提供。如果学生在2个或者3个测试中,保持8分或者更好成绩,练习阶段结束。如果低于8分,练习阶段恢复。
4.评价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测试收集因变量,数据包括每个测试正确的数目,成绩提高的标准是在至少连续3次测试中都不低于8分,这样的成绩维持才表明目标策略训练的可接受性。为了考查更大的维持水平,一个月以后重新测试,直到结果较为稳定。
平时教学中,经常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解题训练,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图表题的丢分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