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盛筵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c88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着大量的美学资源。如何更好地挖掘这些遍布教材各个角落的美学元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亟须大力抓好的工作之一。以教材《必修(五)》中的《兰亭集序》为例,进行课堂审美教育,试图让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重视和倡导审美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高中美育兰亭集序美学元素美育实践北大教授张世英在《人生的四种境界》一文中指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告诉我们,作为衣食无忧的现代人,对“超然于现实之外”的审美境界进行追求,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下,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所编选的一套套语文新教材的课文大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这种背景下的当代高中生,他们更有理由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的审美教育,来进一步提升学养。那么,如何引领高中学生徜徉在书林翰海,去体验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摘去遮住他们双目的面纱,还给一双双审美的眼睛呢?这些都值得每一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只有这一切真正落实了,高中语文教学才能成为发现、鉴赏、创造美的过程。现在,我以苏教版《必修五》中课文《兰亭集序》为例,谈谈高中语文课堂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一、《兰亭集序》课堂教学设计中的美学元素之挖掘
  1.文章本身蕴含众多的美学元素
  (1)文章的精神性美學观照
  《兰亭集序》浸透着深邃的生命哲理。尽管王羲之与其他魏晋名士一样,他们都能发现理解和尊重“自然”之美,并与之同化为一,使得自己的整个生命意识渗透其中。但兰亭修禊,更使王羲之在触悟山水之美的过程中深深了解到了宇宙和人生之真谛。他在“仰观宇宙之大”“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之际,从人生的经验出发,对人生无常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他不仅发现每一个生命个体都独立地面对着整个宇宙,而且更发现了生命之短暂,思考了在有限的人生中应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王羲之文化觉醒的宣言,人只有珍惜生命,正视现实,追求人生价值,才能淡化悲剧底色,活出人生的精彩来。人生要经常回头看,也要学会创造,让人类美好的情怀成为激励后人的不竭动力。“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践行与祈愿,就是珍惜人生的最好的明证。从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羲之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道家思想,而是一种在道家思想包容下对当时儒家的入世精神相融合的美学观,发散出穿越千古的精神光焰,朗照寰宇。
  (2)文章的多维性美学内涵
  《兰亭集序》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融汇并互相依存,显现出多维性结构艺术之美。文章开篇的一段,记叙井然有条,不仅描写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而且也显现出人与人的相处甚洽。你看“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多么地惬意自在。然而,作者在陶然自得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告诉人们:当你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尽情驰骋你的才情之际,你就会对现实生活充满好奇与追求。下文则是对“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多样生活形态的展示,无论是“取诸怀抱”的静态生活,还是“因寄所托”的动态生活,一旦“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久就会产生人生的倦意和伤感。只有“欣于所遇”之时清醒“老之将至”,“情随事迁”之时泰然释怀,才会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有更了然的把握,继而在平和而恒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天。作者认为,人不仅要带着理性去生活,而且要在参悟“昔人”的精神需求时“能喻之于怀”,学会自主与超越,真挚地拥抱生活,化悲为喜。在魏晋“觉醒时代”的背景之下,《兰亭集序》处处折射着理性的光芒,体现着深邃多维性美学内涵。全文由两部分构成,前者诠释生活,后者聚焦生命。王羲之借兰亭修禊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既从自然美中汲取生命的能量和活力,宣泄了快然自足的情感,也从宇宙永恒和人生有限的鲜明比照中彻悟到人性的弱点和对人生的至善至美的追求。
  (3)文章的艺术性文字美学
  文字是内容的载体,是文章思想得以彰显的凭借。一篇《兰亭集序》,历经时间检验而令人百读不厌,成为千古美文,个中原因是由那蕴藏文字中的发乎心灵感悟的“天籁”之响在作用着。全文以4字句为主,杂以长短句,二十几个“之”字穿插其中,并且出现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较之赋体文有很大的表达自由的空间,较之于散体文又以简捷凝练而深刻。“俯仰”是艺术家观照宇宙洞悉人生的审美方式,文中“俯”“仰”一词共出现三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仰一世”“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个表示动作的实词在一篇仅有324字的短文中出现3次,这不仅造成了一唱三叹的韵律美,更重要的是彰显了意义的递进。第一个“俯仰”只是一般意义上对外物的观照,“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纷纷进入作者的视野,这是美的展开;第二个“俯仰”则是对人生赋予精神意义的观照,人与人相交往,俯仰的瞬间便度过了一生,平淡的语句寄予了深切的时间感慨,这是美的深化;第三个“俯仰”更是对生命的瞬间顿悟豁然通会式的观照,“所之既倦”也好,“向之所欣”也罢,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这里生发着超越时空对生命的感慨,是美的升华。这三次“俯仰”作者的感发在加深,内涵也在层层叠加,直至顿悟之后的超然和达观,瞬间兴会中引来艺术精灵的飞舞和生命力的畅达,实现深层生命意识的涌动。此外,还有“兴感”“兴怀”“生死”“古今”“今昔”“所欣”“欣于”“感慨”“感于”等词语反复出现,则不断强化了情感的基调,让人类的基本情感和生命的基本命题,有所归附并增强厚度,这就是本文艺术性的文字美学所显现的魅力。
  2.《兰亭集序》书法作品融含的美学元素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之美,化用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概括作比谓: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通幅作品,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劲美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性我们亦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文章书法互为生发,兴之所至神采飞动   《兰亭集序》是长卷文稿,自右向左凡28行,竖成行,横不成列。首行首字不空格,通篇格式是头齐脚不齐,但长短错落有致,不觉散乱;头齐也不是呆板一线,通篇看来极具和谐自然。前两行是记叙,书写得稳重肃穆,行距与字距均略大,给人以平缓安详之感,犹如朗诵的开篇,交响乐的序曲。从第3行至11行的“信可乐也”,书写时用笔流畅优雅,字势疏朗明快,疏密动静相同,能很好地吻合雅士们的心情。从第11行“夫人之相与”至最后,作者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怀抱,情绪渐至高潮,笔势也变得奔放酣畅,如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总之,随着文意的不同,书写者的心情也自然宣泄于点画之间,情感不断变化,最后两行由激烈、活跃逐渐复归沉稳,末行8个字大小相同、动静跳跃,最后一个“文”字写得最大,全文戛然而止,雄浑有力,好似一个压轴的惊叹号。
  (2)气脉贯通流畅不断,S型律动优雅自然
  《兰亭集序》的行气是竖着流动的,是气脉贯通、有机联系的整体。全文笔意呼应连贯,上下左右相生,笔笔有起止,字字有顾盼,一行之中首尾呼应,行行之间相互揖让,通篇起承转合,一气贯注,神完气足。若把纸上的墨迹和笔在空中运动的轨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一条起伏跌宕回转万千的奇异之线。由于《兰亭集序》的气脉一贯到底,如果我们将字的感觉重心点按照行进的轨迹连接起来,就会得到一条条优美的“S”形曲线,其狀如行云流水,优雅自然。不同的“S”形曲线犹如音乐之和弦,悬泻之瀑布,既有浩大的气势,又得和谐之韵律,不论远观近玩,往往使人产生情绪上的律动,若饮甘泉,如闻仙乐,沉浸在精神飞跃的艺术美感的享受之中。
  (3)点画狼藉使转纵横,字形变化自然天全
  《兰亭集序》的每个字自成独立单位,互不粘连,点画的使转有的藏于完整独立的点画之内,即藏于隐处,如“水”“也”“夫”“有”“此”等字,具有楷书的特点;而使转显于点画之外露在实处、显处,以一笔使转简化多笔点画,如“咏”“俯”“能”等字,具有草书的特点。用笔则是方圆互用,横有俯仰,竖有向背。可见,作者思想之活跃,才华之横溢。全文字形、取势自然质朴,可谓浑然天成。这也许是作者借酒助兴,一气呵成之故。据说,作者又写了十几本,可是他总觉得,这些后写的怎么也比不上当时借酒助兴的那篇。
  二、《兰亭集序》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其内容和形式均蕴藏着丰厚的美学元素,这为高中学生的审美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客观条件,同时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又都是伴随着审美活动而进一步开展的。
  《中学语文大纲》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这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手段的运用,可以此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文、音并茂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等感觉器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受到美的熏陶,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对《兰亭集序》进行课堂审美教育呢?
  1.求趣,在视听中感受美
  我国教育家荀子早已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事物是核心,词是外壳,在教学时应当使一切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愈浓,观察就越仔细,感受亦愈强烈。多媒体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
  在上《兰亭集序》时,可自制PPT插入大量的图片,有《兰亭序》书法作品、兰亭所处的清幽自然环境的若干风景照片,像“鹅池”等。尤其是可以把历代画家反映“兰亭修禊”事宜的绘画作品,如仇英、傅抱石等绘画大师的经典之作作一一展示。特别是傅抱石先生的“兰亭修禊”图有好多幅,可以联系文本实际,作适当鉴赏,突出对画面的背景山水和人物的神情作细致分析,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到“兰亭聚会”的千古魅力。作者简介时可出示画照、对于作者的轶事,亦可以插入著名国画大师刘旦宅先生的“羲之换鹅”和“右军书扇”两图,在出示相关的“轶事短文”后,要引导学生“看图”,并通过对人物的观察来体会人物之独特个性特征,作者纯然是一“性情中人”也。
  在感知全文这一环节时,可引导学生观看重庆师范大学学生们的朗诵视频,荧屏显示:大学生们个个着古装,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有感情地男女分开朗诵,并配有若干舞蹈动作和根据文章的感情发展的需要所选的音乐,使得学生在观赏的同时也深深感悟到音韵流转和情感变化之美。此刻,学生们似乎懂得了王羲之的内心情感:陶醉于山川之美中,清淡人生意义也好,纵酒欢歌于知己相聚也好,但与“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人生虚无遭遇,王羲之还是慌了神。于是,他在《兰亭集序》的篇尾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给后人提出的问题,犹如一个斯芬克斯之谜!需要后人自己去揭开。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王羲之于兰亭集会的极欢之后写下《兰亭集序》,莫非也想将此当作一曲挽歌来创作,使后人读懂他对人生、对命运、对生命、对死生思考的带有浓重的感伤气息的“幽情”?然这一切的感受均是在“视听”中率先得以完成。
  2.融情,在问答中理解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问答情境,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求知欲,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在《兰亭集序》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同时让学生在回答中理解文章之美。
  问题一:套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四美具,二难并”来回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主客相聚”在《兰亭集序》中是如何一一落实的?学生通过讨论具体落实,然后及时穿插必要的情景介绍:良辰——“暮春之初”。暮春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句,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美景”——兰亭地处“会稽山阴”,即当时的会稽郡山阴县距离城西二十余里有个名兰渚的胜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这里体现的是环境之美。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一切体现了生活的美好。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这体现了相聚诗酒之乐。那么,还有“二难并”,我们不知道这些名士谁是主人,但大家相聚在一起,那真是开心得不得了。在这些人中,除王羲之外,还有像谢安、孙绰、支遁等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名士风流”了,这些人聚在一起,他们忘记了年龄,尽情享受着乐景、美事。
  问题二: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提示后,师生一起讨论,明确作者由乐一转,本来是今天游宴的快乐,作者却由此感慨,人啊!其实生死,万物的生和灭,都是非常迅速的。然而,作者由乐转悲有一个过渡,他先写两种人,一种人好静,这种好静的人就“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还有一种人好动,他就可以“放浪形骸之外”。然而,作者又说,无论是好静也罢,好动也罢,这两类人,其实他们的快乐都不能永保,那么这样一来呢,厌倦了之后,“痛”由此产生了,这是永不满足的欲望使然。我们可以用“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来概括。其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实际上是“所遇已陈”,生命状态在不断变化,无法把握,我们可用“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来概括。最后,“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的消逝“无法抗拒”,可用“个体生命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来概括恰如其分。
  问题三: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具体讨论后,作必要的总结并明确:如果说“痛”是感性的,是浅表的情感表现,那么“悲”则是理性的,内在的情感体验,只有足够大的“痛”感,才能上升为“悲”之境地。因此,这两种情感体验是不同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说明作者“悲叹古今同为生死无常”,表达生命无常的观点是一样。“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实际上是作者悲叹后人慨叹今人之慨叹,实乃悲哀之极。我们后来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胜地不常,盛宴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得到了印证。
  通过这样的问答设置,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文章所表现出来情感变化,同时体会到文章一波三折的起伏跌宕的美感。以上三个问题始终是围绕审美教育来展开的,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经过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继而逐渐臻于完美为止。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将这种情感与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情感流向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3.化境,在写练中创造美
  相对于问答,写练同样需要内心的诱因和需要,只有当学生内部的动机需要表达的时候,才能写好文章。因此,在语文写练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对学生提供情境生动、真实,容易触发学生想象的美学元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要精心设计反馈练习,及时强化已掌握的内容,帮助学生在美的海洋里遨游,神思飞扬。
  在《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尾声,可设计这样一道课堂练习题:仿照示例,每人写一些总结自己读此文后的感悟,一起交流。首先,出示幻灯: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一个人主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生命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尘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纵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痛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要求学生仿写时注意:(1)书写字迹体现书法特性;(2)用词丰富,句子流畅颇具文采美感;(3)结合文章内容,深度理解,不求句式的一致性,只求文句表达上的思想性和完美性。
  学生在学习了这篇颇具美学意义的文章之后,自然感同身受,精神焕发,神采飞动。他们的答案呈现出一定的美学观感。如悲哀不等于悲观,忧患也不必导致消极。《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解读它时,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之美的执著和热爱。正因为人生、自然是美的,有价值的,它们的消亡才让人痛苦。毫无价值的东西消亡了,没有人会感到伤心。可以这样说:《兰亭集序》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悲感弥漫于外,深情激動于中,一往情深,恻然动人。它是对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否定,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从学生的精彩练写中,“动用词藻、色彩,巧妙地烘染出来,使人默会于意象之表,寄托深而境界美”,达到了“化境”的目的,至此,审美教育已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兰亭集序》的审美教育,我们似乎跟着作者一同共进了一场“美的盛筵”,令人“美”不胜收。诚然,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对教材美学的挖掘与渗透,培养高中生的审美理想,这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美感教育,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审美能力,自觉养成美学追求,做一个真正有学养的人,并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一起迈向人生的美好时代。
其他文献
阅读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高考中也有很突出的体现,很多时候就是因为阅读能力而影响了英语整体水平。成功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英语整合阅读阅读技巧英语阅读是以文章作为语言实体和信息载体,对书面信息进行认识构建的言语过程。很多学生对高中英语阅读有一定的抵触,看不懂,找不到文章的关键点在哪儿,无法理解文章内容。这主要是因为文章太长,个别单词不认识,甚至连续出
期刊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门广博而高深的艺术,所有导入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学导入形式和教学主体内容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教学导入尤其是数学教学导入要紧扣教学目标,要精炼、灵活、有趣,最终让学生热爱数学课堂,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数学 导入 方式 趣味 精炼  教学艺术本身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一节课如果开始没有引导好,学生就会毫无兴趣,影响了接下来内容的吸收。由此可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
期刊
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幼儿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面貌。而有效的教师评价,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成长速度、持续动力等又起着引导作用。评价作为教育的基本反馈机制,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  教育评价发展作用一、背景  《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工作指南》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中指出,教师评价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幼儿园应根
期刊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具有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学科特点。而传统生物教学只是一味追求大纲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生物教学快乐学习兴趣培养趣味性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然而,初中生物会考成绩不计入河北省中考成绩,导致生物被视为“副科”,师生都不重视,甚至
期刊
赏识教育 幼儿 自信心 求知欲  赏识教育是培养幼儿自信心与求知欲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园的各项育活动要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不同的幼儿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成功得快乐。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渴望赏识与关注”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幼儿得到了赏识,就会拥有自信,拥有了自信,才有利于激发幼儿潜在能量的发挥。  自信心
期刊
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是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情感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以促进英语学习。  情感教育情感体验高中英语兴趣培养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也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
期刊
教学幽默是一门艺术。在英语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不仅可以让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变得宽松愉悦,而且可以让枯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在笑与乐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  幽默教学高中英语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高中阶段随着英语知识的不断深化,英语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掌握英语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没有兴趣做基础,这个过程就会变得漫长而艰苦,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甚至产生恐惧和抵触的
期刊
受到新教育的鼓舞,笔者开始尝试改革属于我的语文教学,构建属于学生的理想课堂,顺着学生的自然身心发展规律,可谓是“顺其然”;还给学生一个实用的学习方法,就叫做“还其道”。感受颇多,收获也不少,现愿与老师读者共勉。  新教育理念 初中语文 启示  近几日,有幸拜读了赵克明老师博客上的几篇文章,其中一篇《学生“被”表达现象堪忧》,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他说,观察一下我们的课堂,从小学到中学以至大学,老师基本
期刊
以往的计算教学,老师只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常与繁琐、单调、枯燥联系在一起,是纯技能性的训练,让学生望而却步,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计算教学的质量。《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计算内容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删去了大量繁琐的计算内容,同时也适当降低了计算的要求,这些调整对我们每个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平日的计算教学中调整策略,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  计算教学算理算法
期刊
新型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的模式是让学生的提问、思考和观察代替老师的详细讲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对提高学习成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兴趣培养课堂主体实效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因为接受型课堂教学模式容易压抑学生思维和主体能力。因此,应在教学中尝试了新型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