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ongxu2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
  當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的轻课外的、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呢?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各种体裁的范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的好教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课文内在的深刻内涵,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做到教书育人,文道统一,即让语文课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一、在词语积累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
  教材中的词语同样蕴含着许多人文教育的因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针对儿童的年龄特征,有意识地进行人文教育。比如,《火烧云》一文中说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变化快,接着写道:“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没见过的颜色。”教师可以以这句话作为切入口,让学生进行词语积累训练,鼓励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用“红彤彤”这种ABB式的重叠词语分别说说火烧云还有哪些颜色。这样,学生兴趣很高,稍加思考后便能说出“黄澄澄、红艳艳、绿莹莹”和“柠檬黄、杏黄、桃红、苹果红、草绿”等词语。接着,教师进一步问学生能用什么词来概括火烧云颜色之多,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一下子就找出“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等词语来。通过这样的词语积累训练,使学生在寻找词语的过程中,也好像置身于火烧云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奇妙境界中,从而深刻体会语言美,接受美的熏陶,同时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二、在朗读表演中渗透人文教育
  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扮演“导演”的角色,让学生也当一回“演员”。通过朗读课文,以动作演示帮助学生记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如《小猴子下山》最后一个自然段:“小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一段最能揭示文章中心思想,教师可要求学生读熟这一段,然后边读边配合表情、动作,怎么想就怎么做。这时,学生们认真扮演,有的把两只手腕放在头上,十个手指竖起,掌心向外表示小白兔的长耳朵;有的用摆手动作表示“不见了”,有的又用左右两手摊开,掌心向上并摇头表示“不见了”;有的把两只手臂提到胸前,放松手腕,让两只手自然下垂,低着头,耷拉着脑袋,表示“小猴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这样一来,运用演示帮助学生活跃思维,记忆、理解课文并使学生进入“小猴子”角色,体会空着手回家的懊恼,从而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丢三落四的道理。这样的训练也自然渗透了人文教育。
  三、在板书设计中渗透人文教育
  板书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被人们誉为“微型教案”。好的板书以它直观的独特形式引人注目,在课堂教学中竞放异彩,所以,教师对板书要精心设计。如《飞机遇险的时候》可以这样板书:
  这样的板书设计,高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表现了周总理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以及对革命后代的深切关怀。学生通过这样的板书,对周总理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是渗透人文教育,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教材,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因素,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近年来.许多一线教师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在“简约语文”与“深度语文”的丛林间游弋,苦苦追寻一种最合理、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但始终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模糊感,究竟
应用型人才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全面人才,融入“课程思政”的“基础会计”对会计人才全面培养十分重要。文章以基础会计为对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了基础会计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如能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就能获得较大的成功。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通过诱发学生好奇心来引起兴趣  怎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呢?怎样来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呢?首先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
新课改后,教师更注重课堂中的生成,上课前除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外,还要好好地把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偏离预设的教案。如何正确对待课堂中生成,把握现成的教学资源,成了教师探索的课题。  一、由两个“课堂中的意外”引出的思考  教学片断:不应回避的“脱口而出”   (教师在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了单位“1”,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究竟什么是分数?  生1(脱口而出):把单位
基于素养立意,教学评一体化,借助工具的自主化研发,从评价的精准化实施到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再到教学的精准化推进,可以充分发挥评价对促进教与学的本质力量,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英语是一门以语言实践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因此会对英语产生很强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表达欲望十分强烈。而英语课外活动打破了语言操练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英语课堂知识向课外的延伸,成为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英语交际水平的有效途径,深受小学生喜爱。  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尝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英语课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都蕴含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透过文本自身,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展现出无穷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