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skyk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偶读《朱子语类》第一百三十七卷,发现这样一句话:“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读后,颇感震撼。我渐渐感到《老子》的思想中透露着一种强烈的刚性和进取精神,即“柔弱胜刚强”的精神。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老子》的这种较强烈的思想,以期抛砖引玉。
  
  一、“柔弱”的含义
  
  我们大家都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道”在《老子》那里是“无为”、“上德”之意。也就是:任社会、生活、人事、统治自自然然地存在。“道”处于本体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事万物又都表现为弱,即“弱者,道之用也”,“柔弱”就是万事万物的表现形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因为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适应于任何地方,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阻则退,自自然然的毫无“争斗”之意。水的这一特性正如“柔弱”的具体表现,因此,这就充分地说明“柔弱”也就是“道”的“体现”。《老子》把柔弱的事物与坚强的生命力联系到一起是他精心安排的,这表明了“柔弱”在《老子》那里的含义,同时也是《老子》刚性和进取性的表现。
  
  二、从政治层面来看《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老子》中的政治辩证思想主要是指“君人南面之术”——统治、管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方略。《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老子》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汉书》这样定义道家,无疑也就表明《老子》一书是一部介绍“君人南面之术”的大作。在《老子》五千余言中,有许多章节都具有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思想内涵。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以上这些都是《老子》公开地主张“愚民”、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表现。因为老子深切地了解到,人民一旦有了知识就没有办法控制了,统治者也就不能高枕无忧地享乐生活了,这样国家就会盗贼四起,动乱频发了。在这些引文中,“虚”、“弱”、“绝”、“弃”、“少”和“寡”都表现了《老子》的核心“道”。即如前所述,“道”即“无为”,其表现形式“柔弱”。“无为”才可以“无不为”,“柔弱”才可以胜“刚强”。在这里《老子》充分运用了辩证的关系来思考世界万事万物,使我们对“柔弱”和“刚强”的辩证关系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另外,“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这些妙语警旬也更加鲜明地反映出《老子》“守弱曰强”、以退为进的思想。
  
  三、从与兵家的联系方面来看《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老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作,在《老子》中,有许多章节都概括了一系列与兵家有关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兵家之言,与道法二家,最为相近”,“道家与兵家往往相通”。我同意吕先生和王先生的观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老子和韩非写在同一个列传里面,其意味可谓深长。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老子》是怎么说的,以做证明。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又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这些都充分反映出了《老子》的作战方略。《孙子兵法·势篇》中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和《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两段议论,分别与《老子》第五十七章的“以奇用兵”和第八章的“上善若水”不谋而合,即是两者关系的最佳证明。
  《老子》认为,善于用兵的将领不会先发,而宁愿后发制人(即是“为客”)。《老子》在此宁肯退一步也不愿意进一步。这就是《老子》的“毒到”之处。当然《老子》也不是真的想一直处于被动的地步,其真正目的是以退为进、以弱攻强,最终战胜敌人。也就是要“合”必先“张”,要“强”必先“弱”,要“兴”必先“废”,要“取”必先予,每一次的“强”与“进”都伴随着“弱”与“退”,这都充分体现了《老子》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的主要思想内涵。
  在《老子》五千余言中,论述“柔弱”与“刚强”辩证关系的有二十余处。《老子》认为,“刚强”与“柔弱”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没有刚就没有柔,没有柔也就没有刚,即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但总的说来,《老子》是守柔以克刚的。我们应当认真体会《老子》深刻的思想内涵,积极做到柔弱而不懦弱,谦逊而不失原则与节操,刚强而不骄矜暴虐,这才是不失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其他文献
一、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导向    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即高校校园文化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增强青少年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八荣八耻”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日常交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的媒介形态与传播技术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传播领域的拓展,也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电视也面临着网络电视、数字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视频新媒体的挑战。新闻是电视传播的第一要务,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如何顺应大趋势,利用新的传播平台,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赢得多元化的发展机遇,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    一、网络
早就向往周庄,中国的第一水乡。缘于画家陈逸飞关于双桥的油画《故乡的回忆》,或许缘于当年台湾女作家三毛也被这秀美的景色所倾倒,安步当车,兴致勃勃地来了一次“雨中行”的故事吧,或许对周庄的印象还仅仅来自于陈逸飞的油画或余秋雨的散文。对于周庄我有着太完美的向往。阳春三月,终于有机会和我的一帮同学结伴去了趟周庄,行前倒是兴致勃勃一意闲品水乡泽国的温婉。离周庄越近,心也越跳得厉害。仿佛古时娶亲的新郎,就要揭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天净沙·秋思rn元·马致远rn枯藤老树昏鸦,rn小桥流水人家,rn古道西风瘦马.rn夕阳西下,rn断肠人在天涯.rn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
摘 要:本文分析了习题课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探求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习题课教学  习题课是高三复习中的常见课型,这种围绕解题展开的教学活动在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是常常听到老师抱怨:“讲过了,怎么还不会”.可见有时习题课的效果并不理想. 寻找原因,探求解决策略,才能打造高效的课堂,为此笔者做了一些思考.  [?] 存在问题  1.
期刊
森欧外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两大文豪之一,其留德三步曲、、中,作为处女作的是自传性色彩最强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丰太郎是作者的自画像.
目的:研究SP-TAT-Apoptin融合基因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探讨其用于肝癌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通过DNA重组技术,以pcDNA3.1/Apoptin质粒11为模板,构建SP-TAT-
取材于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周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
近期收看了根据老舍原著改编新拍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感触颇多,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领略到老舍作品不朽的精神世界。于是,重新拿起老舍先生的原著捧读,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同时也重新认识了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