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caiyu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最符合中国人民和国家利益的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本质属性,因而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的诉求已经蕴含在科学发展观的完整阐发和表述之中,如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和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等重要思想的表述,都深刻蕴涵着和平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和平发展;中国国情
  [中图分类号]B0;C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6-0004-04
  如何看待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的关系,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是深化科学发展观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之所以科学,因为它是符合规律性与符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是合乎规律的,这体现为它是符合客观实际也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发展;科学发展是符合目的的,即体现为它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体现。而和平发展则从对外关系这一特定角度,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这一双重规定性,正如胡锦涛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1]就此而言,和平发展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体现,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一、和平发展是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发展
  科学发展要符合客观实际,这就要求中国的发展必须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当今时代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几方面表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趋势,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全球性挑战成为世界主要威胁,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难以阻挡,新兴市场国家、区域集团和亚洲等地区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类非国家行为体迅速成长,借助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拓展影响,成为各国和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时代特征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虽然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但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要靠穷兵黩武、发动战争、侵略掠夺来发展,只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必定不得人心,遭致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和谴责,而且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也决定了这样的企图不可能得逞。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表明,靠战争和掠夺发展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对当代世界的时代特征作出了客观清醒的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上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人类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应通过和平的方式去解决,应通过世界各国的发展去解决。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中国决心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科学发展要符合实际,最根本的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坚持和平发展就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得出的必然结论。首先,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把中国发展起来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这样中国才能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邓小平曾指出:“中国最不希望发生战争。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2]即使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但在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上都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如果中国被拖入战争必将耽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所以中国最不愿意发生战争。其次,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约束强化的巨大制约,中国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因此中国也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再次,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决定了中国必须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因此,不论中国是处在贫穷落后状态,还是今后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中国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事实表明,“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
  二、和平发展是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最有利于维护和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原因有几点:第一,和平发展阻力最少,最有利于和有益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国家追求发展和强大,从理论上讲,一定会存在国际阻力。按照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会冲击现有国际格局,引起国际权利的重新分配,因而现在的强势国家、国际利益的既得者必然会反对。又由于“安全困境”的存在,周边国家也很难欣然接受。即使你对其他国家的利益没有任何的损害,你的强大有人也难以接受或心存疑虑。因此,不要企望人人都会欢呼中国的发展,实际上也不存在没有国际阻力的和平发展。重要的是,要努力把发展的巨大阻力降到最低点。如果以西方列强的传统模式,即通过扩张、侵略、掠夺、征服和控制来实现发展和强大,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联合反对和抵制,当然阻力是最大的。一战时的德国,二战时的德国、日本,二战后的苏联都是例子。历史经验表明,走这条道路,即使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强大起来,但终究会导致国家的灾难和失败。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与之完全相反的。中国的和平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以自主发展为手段实现国家强盛,不是以战争手段、以掠夺和损害别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会给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某些竞争,但也会带来巨大的商机,是利益互惠、共赢的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从最终目的上说,是不争霸权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因而中国将来的意图是可以预测和把握的,是不会对他国的正当利益造成任何威胁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国际上仍然存在“中国威胁论”,这会恶化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增大中国强盛的阻力。这说明仍然有一些国家和一些人对中国和平发展的承诺持怀疑的态度。对这种疑虑,不是靠说服就能够完全解决的,只能由中国长期和平发展的实践来回答。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需要在国际上大力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政策,让这种政策像“春雨润物细无声”般地慢慢渗入世界人民的心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世界体会到中国的和平诚意,让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的和平发展。   第二,和平发展的代价最少,也就是可以实现最大的价值。一个国家取得强国的地位,当然会带来许多益处,但也需要付出代价,理想的情况是收益与代价之比最大。这种收益与代价,不应仅限于考察国内,还需同时考察给世界带来的收益和代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这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当权者挑起的。这些国家想通过战争的手段实现发展和崛起,非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使这些国家的人民和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60多个国家的20多亿人口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参加战斗的各国武装力量总计1.1亿人,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7000多万,战争直接军费支出达1.35万亿美元,造成的经济损失累计高达4万亿美元。德国、日本各付出了死亡730万和250万人的代价,其战前积累的国家财富损失殆尽[4]。在战争期间,参战国的几乎全部资源都在为战争服务。国家还要强制劳动,增加税收,限制消费,致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战争结束时,德国、日本的经济都到了崩溃的边缘。倘若不是战后美国为了与苏联进行冷战,把日本、德国纳入了自己的盟国体系,给予大力扶持,日本、德国的经济很难想象能够得到快速复苏。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又提供了另一个例子。在冷战期间,美苏同为世界超级大国,都想取得战略优势,获得世界霸权。为了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并且卷入的其他战争也比苏联多,致使美国付出了很大代价,这段时间苏联的实力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太空竞赛中苏联很快超越了美国。这种局面对苏联赢得这场冷战是有利的,但后来苏联过多地把力量投入到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的代理人战争之中,消耗了国家的大量资源,特别是进行了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最终在与美国的冷战中败下阵来。而和平发展,代价要小得多。战后日本、德国吸取了二战的历史教训,同时也是迫于国际压力,不再穷兵黩武,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先后超过英法等老牌发达国家。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增长,向世界展示了一条不同于以往西方列强的全新的和平发展道路。尽管这种和平发展也付出了必要的代价,但收益明显大于代价,国内人民的生活大大改善,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对世界的贡献也大幅增加。因此,和平发展是符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发展方式,正如中国学者阎学通所指出,“非战争的方式是代价最小的崛起战略”[5]。即使中国将来强大起来,和平发展依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没有理由偏离和平发展道路。
  三、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和平发展不仅从符合规律性和符合目的性两个维度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作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蕴含在科学发展观的完整表述中。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内在地蕴涵着对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诚然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但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集中精力,不受干扰,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和平国际环境,否则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受到威胁,经济发展的进程就要被迫中断。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要“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6]。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以造福人民为根本目的,内在地蕴含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包括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享有生存权和发展权。“以人为本”,蕴涵着“和为贵”、亲邻修睦的价值观念。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和平是实现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促进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富裕、安康、幸福息息相关。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造福人民的根本目的,“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愿望和利益,是以人为本观念在处理国内与国际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同样内在地蕴含着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以和平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的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包括了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方面的工作,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能力,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坚持合作共赢的开放政策,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推进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坚持全面发展不可或缺和极为重要的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要求,不仅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还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7]。这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中国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些都将不断增强我国自我发展、抵御风险、突破资源环境困境和其他各方面制约的能力。而要实现这样的发展,中国必须对外实现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平发展。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可见,坚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我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自身的改革创新、自身的和谐稳定实现发展,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坚持统筹兼顾,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8]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利益交融愈趋突出。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科学发展观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指导我国的发展更加主动地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国积极推行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中国的发展是面向世界的合作发展,在合作发展中扩大利益交汇点,妥善处理各种摩擦、分歧,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从而既使自己在发展中受益,又使世界各国在发展中共同繁荣。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发展,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总之,坚持和平发展,这是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作出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6][7][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6,12,32,13.
  [2]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2.
  [3]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965180.html,2005-12-22.
  [4]高科技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巨大[N].解放军报,2003-3-24.
  [5]阎学通等.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52-153.
  责任编辑 姚黎君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是属人的,有了人类才有了文化。文化在我国语言系统中是古已有之的词汇。其他各民族语言系统中也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就概念分析而言,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泛指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之总和,统称文明。狭义文化特指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之总和,包括人文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两大类。文化对客观存在具有依存性、相对独立性。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旨在增
期刊
[摘 要]中国共产党处理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求遵循着帕累托改进,以共享式增长和共同富裕为价值前导,力图让发展的成果普遍惠及,这是中国长期保持快速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重要秘密,具体方式可以概括为:把握变迁中的中国社会结构,引导与迎合的双重回应向度,依托制度、机制和方法存量,超越利益集团的改革塑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结构变迁;利益诉求;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进入到一个矛盾凸显期,党群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亟待重视和应对。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不仅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完善党的科学民主决策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的新途径、新举措。  [关键词]党代表;群众工作;国外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论住宅问题》是恩格斯批判蒲鲁东主义住宅观念并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住宅思想的力作,长久以来被视为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的“姊妹篇”。该文本在中国住宅改革的重要时期均曾引起人们的重视,迄今有周建人和周晔译本、曹葆华和关其侗译本、贾植芳译本、莫斯科中文本、中央编译局译本等多个中译本。梳理这些版本的流变,探究国内学界研究该文本的角度和立意,确认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分析蒲鲁东主义者解决住宅问题的诸方
期刊
[摘 要]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折射出政府环境责任的缺失。这一缺失表现在传统政府管理理念上政府缺乏环境责任意识;压力型政府促使政府唯经济发展论;政府环境责任问责机制不健全。努力实现政府环境责任,应完善对政府环境责任的法律规制,提高法律的实效性;建立健全政府内部约束机制;构筑公众对政府环境责任的有效参与机制。  [关键词]环境群体性事件;政府;环境责任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近期出版的《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对鲁迅杂文的艺术品本质展开探讨,以其自成系统、深层掘进、新意彰显的特色,成为鲁迅杂文研究领域的一本好书。该书探寻了隐藏在“匕首投枪”功能作用背后的“释愤抒情”的主体意识。开展诗性精神、诗性创造、诗性渊源、诗性价值研究,说明了鲁迅杂文突破了古文的藩篱,完成了现代性的质变。  [关键词]鲁迅;杂文;诗性品格;掘进;新意  [中图分类号]I210.4 [文献标
期刊
[摘要]辽宁省基本形成了以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以商业担保公司为辅,辐射全省的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机制框架,在今后发展中,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辽宁;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05;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7-0053-04    在东北老工
期刊
[摘 要]文化哲学不应是一个学科分支或部门哲学,文化哲学的出现代表着哲学方向和视角的一种转变?熏更预示着哲学反思的一次飞跃,一种哲学核心概念的转换。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和伽达默尔的“教化哲学”对于理解和认识这种飞跃和转换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而从境界和教化的角度来实施文化哲学的构建显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极大的现实意义。文化哲学要在中国获得其应有的地位,有很长的路要去探索。一旦东西方哲学从文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界别协商是人民政协实施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界别协商的主体如何界定和划分,其地位和功能如何实现,成为亟待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  [关键词]主体;划分;功能;政协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5-0018-0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门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属性,制度和机
期刊
[摘要]发展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既是发展壮大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有效途径,也是辽宁民营经济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分析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问题着手,并作了与国外和国内的比较分析,在十一个方面提出了发展辽宁民营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营;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比较   [中图分类号]F4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7-0040-03   
期刊